金玉连环两个圈,往来呼吸在中间。
出玄入牝无门息,撼动风雷震万山。
任君智慧过颜回,不遇真师莫妄参。
读遍金经无口诀,教君何处觅灵丹。
法理明时天理见,人心灭处道心生。
眉宇间的放松,是人在练太极拳过程中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一个现象。它既是习拳的内在要领,更是身、心、息整体进入练拳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放松体感、意感以及气息的感觉无不体现在眉宇之间。
毫无疑问,太极拳所指的放松,是就整个身体的放松而言的。也就是说,习拳时练习者的身、心、息应该全面放松。即是说,放松眉宇这一部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应该怎么理解松在眉宇间呢?一方面,从身体这个整体来看,放松眉宇部位,只是整个身体放松的极小部分,但它具有全身放松的表现特征。在习拳过程中,整个身体的放松,是以局部或部分的肢体放松为基础的,没有局部或部分的肢体放松,也不会有整个身体的统一放松;换言之,整个身体的放松,是由身体各个部分的放松完成的,没有身体部分或局部的放松,也不会有整个身体的放松。另一方面,从眉宇这个部位来看,它可以明显地反映习者练拳时身、心、息的放松状态,这种看法是与中医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眉宇周围密布各种神经脉络穴位,它能灵敏度极高地体现人体的感觉、直觉、认知效能。中医所指的印堂穴就位居在眉宇处。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中医认为其主要功用是清脑明目、通鼻开窍。所以,习拳时,放松眉宇自然会影响到印堂穴的穴位畅通。另外,眉宇这一部位是相对容易放松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地说舒展眉头或皱眉头,眉宇活动的形式不外乎放松或紧缩。当然,眉宇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体现着特定的情绪、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也关涉着习拳中所谓的调身、调心、调息等是否达到要求。为便于将松在眉宇间这一话题讲得更明白深刻一点,笔者集中梳理了以下几层意涵。
习拳时练者放松眉宇,对预防疾病,健养身心具有积极的作用。位居眉宇上的印堂穴,是一个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则身体健康,百病不侵。而要想达到百病不侵的目的,就应经常活动或按摩印堂穴。传统医学认为,通过印堂看健康与否确实有一定道理。据《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所述:印堂穴发黑,说明人体心脏功能不佳,脑部供血不足,心脑缺血缺氧,甚至有心肌坏死的可能性;印堂过红代表血脂异常,血压高,脾气大,易中风;印堂发黄说明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均可以通过放松或按摩印堂穴来改善。
习练太极拳时,应养成放松眉宇部位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也会帮助习练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更加科学的健身养生法。许多拳友在日常工作、学习、思考等用脑过度和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各种舒展眉头的动作,有时抬一抬眉头,有时展一展双眉,有时按柔前额,有时甚至会用拳头轻轻敲打几下前额,如此活动眉头之后便会产生舒服轻松的感觉。这些作用于眉宇间的放松动作,既是人们生活中积累的缓解疲劳的经验和自然需求,也给习拳者要放松眉宇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不同形式的放松动作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习练者在练拳过程中有效地放松眉宇或者是习惯性地轻拍慢打这一部位,可以有效刺激处于眉宇部位的印堂穴。在中医看来,疲劳就是一种虚弱的病症。长期从事过重的脑力、体力劳动,会损伤脏腑,造成机体麻木而疲劳不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下来练一会儿太极拳,可以肯定地说,疲劳症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
眉宇放松程度的深浅,是长期锻炼的结果,也就是在调身、调心、调息过程中培育出来的惯习。放松眉宇是对印堂穴及周围神经的直接导引和牵拉,可有效调理阴阳、平衡气血、舒畅气机运行。因此,眉宇放松不但能促使头部轻松,且能通调十二经络之气,对全身均起着调整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放松眉宇呢?具体讲法不少,重要的是在习拳中保持一种淡定、宁静、顺其自然的心态,要在协调整个身体运动中不僵不拘,把握松紧适度原则。有句老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不是与放松眉宇相左呢?不仅不是,而且这是对松在眉宇间的最佳诠释。眉头一皱,是一个紧缩动作,这个紧缩动作是在瞬间发生的;计上心来,也就是说瞬间紧缩是在漫长舒缓的放松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如果没有漫长舒缓的放松过程进行绵密的深思熟虑,短暂瞬间的紧缩,任凭眉头再皱也是难以产生好计的。况且,皱眉头的时间,也不宜过久。眉头皱的时间太长,劳神伤脾不利身心健康。所以,松在眉宇间应该是在长期练拳中磨炼出来的;反过来讲,松开眉宇也是习拳中应有之意识。
眉宇放松的方法有八点。
(一)乐观点。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习练太极拳要带着乐观之心参与其中,切忌将习拳当成一种负担。况且,练拳也是一个使心境变得豁达、乐观、轻松身心体验过程,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无疑对眉宇的放松是有益的。
(二)微笑点。面带微笑是习拳最为基本的要求。练拳时面带微笑不仅有增强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心情抑郁、紧张焦虑,祛除烦恼,起到导引眉宇放松的良好作用。
(三)圆柔点。意圆气柔是放松的基本要求。练拳时人体由内到外,从下至上,意不可过,气不可偏,有利于进入放松的太极状态,而这种练拳状态也会在眉宇间直接体现出来。
(四)和顺点。顺其自然是放松的重要方法。眉宇的放松也要顺其自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一个思维情志高度集中的过程,但是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皱眉头的境况,对身体有百弊而无一利。所以,顺其自然,既是调理心态的要旨,更是放松的客观要求。
(五)清静点。眉头放松的关键在于入静。放松锻炼要求人们应有一颗平静的心,神清气爽,淡定守一,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神不外驰。
(六)养成点。眉头放松即需要锻炼,也需要平时养成。它是伴随着周身放松而实现的。也就是说调身、调心、调息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眉头的放松过程,周身放松也会连带着眉头在运动过程中的放松,同时,平时习惯性地舒展眉头也会导引身心放松。
(七)开心点。习练者的意念情趣关系到放松的程度。一个人开心地投入习练拳之中,并将习练太极拳当作一种生活的情趣,放松眉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如果一个劲地意想着通过练拳来放松身心,则往往适得其反,越想放松越是难以放松,甚至还会使眉头更紧张,露出一副皱巴巴、硬拂拂的面孔。
(八)忘却点。学会忘却对人生是一件幸事。同样的道理,练拳时放下心中杂念,既是意念的需要,也是放松的前提。眉头紧皱必是有事挂在心头。其实,遗忘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忘记也是一种振作,一种成熟,更是一种超脱。忘记了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不快往事,紧皱的眉头自然会放松。
关于祖窍玄关
1鼻窦共有四组: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鼻窦是在鼻周围的骨组织内形成的一些空腔。两侧额窦位于眉上方;两侧上颌窦在颌骨内;两组筛窦在鼻腔的两侧。两侧蝶窦(图上未标出)位于筛窦后面。玄牝的别名甚多:如天地、乾坤、胎田、命根、玄关……等。狭义指两目间、祖窍穴旁开方圆一寸的地方。广义指以目外眦与鼻端下缘、眉骨下缘为边线环绕一周的这一圆面,这里就是玄牝,亦即人的玄关。
2玄牝,由目、鼻、祖窍组成。目是人体神光所注之处,鼻是呼吸气出之门,祖窍内系精气。所以玄牝之门是人体精气神出入的门户。玄牝之门内有四个副鼻窦,分为八室。四窦八室是目、鼻、祖窍的内宅,是目之神光、鼻之呼吸、祖窍之精气会合的洞府。现代医学认为:副鼻窦是鼻腔周围储藏空气的骨性空腔,共有四对,对称地分布于脑底。其中上颌窦、前筛窦、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均与鼻息相通。面部孔窍为十二经脉气血所注,由督脉纵贯,外通鼻息,内接泥丸,是天人元气交汇的重要穴窍。在真炁运转中逆上三关,浮游规中,可激发修真之士的真息潜能,从而达到流通气血、开发智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玄关一词,源于道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 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现代专指住宅室内与室外间的过渡空间,在住宅中,玄关的虽然面积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是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处。
玄关的功能主要有两个:1、私密性。避免客人一进门就对整个居室一览无余,在视觉上起到遮挡缓冲的作用。2、装饰性。玄关的格调和布局,是客人从繁杂的外界进入这个住宅的最初感觉,体现主人的性格、情趣与涵养。
4同样人的玄关即玄牝,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除了上述生理上的诸多功能之外,其私密性和装饰性也是显而易见。比如,当一个人戴眼镜或口罩时,除了为防尘和防紫外线外,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了装饰;我们说一个人器宇轩昂,指的就是他的玄关给人的外在印象;说一个人一脸正气,也是指以他的祖窍为中心的玄关给人的总体感觉。
5祖窍,关键在一个“祖”字,它有两重意思:一是指道家的上丹田,它和下丹田相对应,而处在至高之位,至高为祖;二是指生命信息具有遗传性,即秉承于父母,又秉承于祖上,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以,如果不是医学意义上的残疾,就没有必要去做整容。从伦理学上讲,生命信息是有遗传的,他是一个人血脉、种族和宗族的标志,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无论你生来的容颜或俊或丑,都是最爱你的父母和祖上所赐,你才是世界上唯一的你。整容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美丽,但却是对父母和先祖的叛逆与否定!同时,整容通常都是整的面部,这也毁了你的祖窍和玄关,你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你。从心理层面讲,整容是一个人最无自信的一种表现,无论你整得如何美丽,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再像自己时,心真的会碎掉!
所以,我还是要忠告朋友们:无论怎样,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祖窍与玄关,做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你!
经过百日筑基功之后,随着内气在关节中凝聚,筋的不断拉紧抻长,骨节的松开程度越来越好,进而贯通脊骨、化开背部、松开颈椎、松开尾闾、松开耳后大筋、松开双膝、松开头顶牛角、松开脚下脚腕、松开百会穴、脚下涌泉穴、松开手指和松开脚趾后;特别是脚趾的松开,身体内的经过中和的阴阳二气在双脚的激荡更加顺畅,所激荡的效果和声势也会增大,内气随意指方向的运动也更加的精确,日久功深,内气在体内运行的通道越来越通畅的时,就会发觉,手上的劳宫穴与脚下的涌泉穴就会完全贯通,手指与脚趾也会完全贯通,内气在手与脚之间的通道是直接贯通的,不再像以前巡经走脉而过,而是直接走专用通道而行。此时无论是静桩还是行拳,内气会在这个相当于直行的通道内来回运行,脚下脚趾向下一踩,在手上已有了回应!
功到此时,再向后就是越过头顶,逆向向前超过到达祖窍一穴了,祖窍一穴,在古时候,非入室弟子是不可能得到传授的,在李派秘谱里《玄关祖窍歌》对祖窍穴的秘示为:“身中造化真子午。”一般的一谈到祖窍穴都会想起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但我清晰的记得先师曾告诉我: “祖窍一穴乃出神之所!”内气超过头顶,顺势向下,来到祖窍穴,在此凝聚,因其为出神之所,如无明师明示,暗授心法,不但对功力增长无益,反而会因心法的错误,进入走火入魔之境地,功亏一篑!所以,松开祝祖窍一穴,还是小心为上,无明师指点万万不可盲修瞎练!切记!切记!切记!!!
第一不要意守。
可能是有的门派的功法中有意守此穴的说法,我那时,年少无知,不听先师教诲,在一次尝试的心理作用下,我在站桩时,意守此穴时,好像没有超过十息,我就感觉到气血上冲,两眼发胀、两耳发鸣、两鼻发热,两脚发飘,上身开始晃动,好在我有先师收功之法,就是这样,事后,我还是感觉动头晕、脑胀,心有余悸!
第二不要意观。
当静功达到一定程度时,眼前的白光逐渐清晰,刚开始好像可以看到一些静的物体,慢慢的可以看一些动的物体;刚开始是万物俱静一样,慢慢的可以听到一些声音。这个时候,万万不可有好奇之心,有想看得更清,听得更远的贪念!误入之念,即入走火之道,是泄功之路,如不听劝,不仅不会更清更真,只会越来越差!
第三不要采气。
功再一步,此穴处有流动感,似外流又似内入。功到此感,万万不可枉自猜想,用此流动之物去感知或采取万物之精,不需要知道原因,我只是告诫小心被能量更高之物反采!切记!切记!切记!!!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