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如平准” 把中柱练成壁柱侧柱,像壁子墙门扇的边一样

#陈式太极拳#玄之门2022-02-24

太极拳论中有“立如平(也有说称的)准,活似车轮”的句子。太极拳还有进退顾盼定,所以有中定,后来人们就把中定搞成了中正,其...

太极拳论中有“立如平(也有说称的)准,活似车轮”的句子。太极拳还有进退顾盼定,所以有中定,后来人们就把中定搞成了中正,其实真正的中正极少,太极拳多数是定而不是正,定从内讲是气定神闲,是沉着镇定;从外讲是保持平衡稳定。人体的平衡稳定不一定像死物那样必须重心不动,因为人体全身都有力,可以用力保持平衡,可以通过运动保持平衡(运动平衡的根本还是力)。所以陈鑫先生提到了斜中寓正这一重要概念。无论正还是不正,平衡稳定才是主要的,正与不正反而是次要的,是表面的。

无论是因“立如平准”而来,还是因中正而来,很多人强调百会到会阴这个“中轴”。有的强调要一直保持中轴不变,要练以中轴为基准的整体圈,不准练侧圈,因为侧圈时中轴就不中了,就不是“不偏不倚”了。

那都是书呆子凭相当然。

太极拳百会到会阴是道虚拟的线,它不是轴,是中。轴都是能绕着转的实点,比如各个关节。百会到会阴是中线,只有躯干左转右转时可以参照,确实不能乱晃,不能乱扭,不能乱缩。

既然轴是关节处,中轴的说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说它是柱,比如脊柱。躯干就是这样一个大柱子,相当于房子的大梁,其它部位横竖的部位顶多是檩条。

以中柱为中的大圈要练,这是前后左右配合,浑身要配合的关键,每个人都知道,所以就不提了。

把中柱练成壁柱、侧柱,像壁子墙,像门扇的边一样。这是太极拳最重要的。也即把人的全身练成两半,左侧和右侧,以及左右能交叉错综配合。这一点可能要颠覆所有掉书袋太极拳的理念。但确实是最重要的。

练拳时如果不能分开左右两半,胯是走不到头的,永远只在中间晃荡。昨晚我的师兄发出来一个名家讲中轴的视频,躯干在两胯中间瞎晃荡,这样是永远练不到胯的,有人动辄讲腰胯,可并没有练到胯,因为动作做不到位,练不着那地方。最明显的就是捣碓的第五动上步,做成了囫囵的一个儿。它应该像第三动那样,先收再开,练成两半儿,转的是左右的胯根儿,绕胯的轴转,紧贴胯的轴转,而不是双胯合成一个,一拎拉上来,一拖拉上来,一晃荡上来。分不开就合不上,分开的合才是严丝合缝的合。如果小腹找腹股沟,就会出现左右前后并不中正的现象。还有搂膝拗步也比较典型,都要做到头,都要做到两个半身的圈。不要被双重、中正一类的规矩吓住,提出这些概念和解释这些概念的也并不一定对,实际运用才实际。白鹤亮翅我反复讲,左手左腿的配合,右手右腿的配合,左右交叉的配合,全身的配合。哪有那么多限制?能自由的、灵活地运用才是正确的,自缚手脚怎么可能对?

壁柱侧柱就是像D或反D一样的左右柱子,还有前后的柱子。练成两半会出现各种圈,手与同侧腿间的对立统一的,与异侧腿间的对立统一的,都是剪刀一样的劲,不要练铡刀劲,更不要练囫囵劲,更不要练四打蹦散的劲。既然是柱子,当然不能随便动,但这柱子也不是不动的,是配合四肢动的,是相对的不动。

分成两半,有一半是奇兵,是预备队,不要一动手全部出动,要用自己的一半占住对方的全部,另一半进退自如,应用自如,两半全占煞就是双重了。我自练拳以来,除了有两次喝得烂醉,意识不清,腿脚无力,反应变慢,从来未被人清醒着击倒过,因为我从来不是双腿被人占住。但我击倒的人却已经很多了,他们全都是“双重之病未悟耳”。

记的同学聚会时,一师兄弟专门强调要练中间的大轴,不能前后偏移。我当时才学了三年,以为有理。后来练了一两年就知道这是错的。一层功夫一层理。绝大多数都停留在这一层,一辈子未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些老师反对学生读理论,也有道理,若死记硬背一些理论,还不如不学。若重视理论重视过了实际,还不如不学。

总结一下,身体的躯干部分不是轴,而是柱,也不要只做中柱,还可以做侧柱,人体既然是分开的,不要非得限制成一块儿,两侧都是独立的作战单位,不要人为抹杀,自缚手脚。学会同侧配合非常重要,跌法多数是同侧配合。打法也多数是。推手也是。

大的轴是胯和肩,膝和肘动得少,腕也少,特别是脚腕更少。无论哪个地方要转,都要紧贴着转,那才出立圈,省距离、省力,若挓煞,则容易出平圈。距离远,费时多,力小。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玄之门[Lv.7]

  • 关注
    9
  • 粉丝
    26
  • 经验
    96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