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里面的“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什么意思?

#太极答疑#推荐道冲2022-01-26

 《十三勢行功歌訣》十三勢來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徧身軀不少滞。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勢來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變轉虛實須留意,氣徧身軀不少滞。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 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 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太极“刻刻留意在腰间”的意思,很容易知道腰间就是人体中心,核心。由于个人逐步练出了独立提腿小架,体会到人体中心大的讲是胯关节,仔细分析还是有三个,包括左右髋关节和尾闾部位,三个中心一气贯穿,这个一气就是太图中的S型,左右髋关节就是阴阴鱼眼,整个太极圆圈就是胯关节。刻刻留意就是耍拳时要时时把全身的能量收入到人体骨头周围,再进入太极图的三个中心里去,贯串进入人体骨头中,达到太极拳理论“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其中”的境界。

习练太极拳,腰为主宰。何为主宰?就是一动一静间,腰说了算。说白了,腰是化解动静变化矛盾运动的关键。

是关键,就必时刻关注。那么 “刻刻留意在腰间”,就是有意识的关注腰间,可大有深意,但不神乎其神。用你的意识来指挥腰部先动起来,从而以腰带动周身动起来,此为其一。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即你的意识能不能感受到腰的转动。如果感受不到腰在转动,说明腰没有真正放松,这时就要调整身法,来放松腰间。习练太极者,走架时往往会有腰不松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不能长时间延续,必须调整。反过来想,为了松腰拔长,周身气血畅通,我们习练拳时必须时时刻刻有意识的关注腰间的状态和转动。至于太极拳“松”的重要性,拳友们,你懂得。

太极拳论中对腰的论述很多,如“腰为一身之主宰”,“腰如车轴”,“有不得力处要于腰处求之”“刻刻留意在腰间”等等,可见腰在拳术中的重要性。腰胯相通,在身法要求上又有松腰松胯之说,腰胯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连,是贯穿上身与下肢的中间枢纽,是身体动作的中轴,胯随腰转,以腰胯带动全身,在完成接劲、引化、转换、蓄发中都是腰胯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要特别注意将腰胯与全身的活动有机地、协调地联系与配合,尤其要以尾闾正中身法为标准,求得立身中正,要避免弯腰驼背和翘臀挺腰。在对腰的要求上,要时常保持腰的灵活性,这样有利于两个腰眼的互相变化及两个胯的劲窝存在,不致于产生双重。双重是腰的一大弊病,腰的填实、僵硬最易被人所制,太极拳论中讲“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就是对产生双重不能运化而言的。在腰的作用上,有松腰、沉腰和拔腰之说。“松腰”首先应认识“松”字,松是习拳之纲,拳中很多要领无一不与松字有关,如松静、松沉、松柔都是以松字为前提,没有松,就静不了,没有松,就沉不下,没有松就无法做到柔。松腰也同样,要想松腰必须上身先放松,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做到身法的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气沉丹田之要求,这样才可以做到松腰。能松腰可使上身灵活,意气通过腰际运行脚下,使下盘稳固;能松腰才可以做到沉腰,沉腰可使尾闾前送,命门后撑,小腹上翻,意托丹田,达到尾闾正中;拔腰在拳论中是不多见的,是口授心传之要诀,是在发力时必须做到的,拔腰首先应做到提顶,能提顶,精神才提得起。所以要提起精神,集中精力,在做到腰的松沉时,使含蓄之内劲运行脚下,发力时,通过地面的反弹力,使下肢内劲用腰提拔上来,这更增加了腰际之功力,达到劲起于脚根之目的。先辈拳论中讲:“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故腰主宰全身,起着上下贯穿之作用,腰能使全身形成一个整体,稳如泰山,无坚不摧,能拔腰才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拔腰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切不可练成僵劲。松腰、沉腰及拔腰是太极理论的结晶,是身体内在的变化,很难用文字讲清楚,没有一定的基础功夫是很难上身的,必须结合口授指导,默识揣摩,下苦功,才可以步入太极之门庭。

胯松,腰自然有劲,腰有劲,势则顺,势顺则身活步活,身体重心则长,如泥牛入海,瞬间化与无形,进则弥长,意到,势到,步到,拿则,身随形走,挨着何处何处拿,随心所欲,与丹田发力击人刚刚相反,此内外家区别之处。

腰是中枢,是主宰!不能做到刻刻留意在腰间,就很打出太极拳的整劲!刻刻留意在腰间,因为在练太极拳中腰太重要了!全身能否合住劲,能否形成劲路的运行通达,腰是关键,腰不活,肩胯也就不合。练到一定时候是感觉得到的。

太极拳运动一身备五弓,五弓的运转构成太极立体圆运动,而腰脊命门穴则起立体圆心的枢纽的作用。在推手时,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把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可见命门穴在练功和推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推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

命门穴为主弓的重要位置。

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命门穴的调节机理:

“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

具体操作上,用意把“命门”后撑,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周身一家。“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在推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

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拳论十三势歌中指明:“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气变换调节,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在推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

想练内家拳先把命门填

通常学拳第一天老师教你基本功,就是站桩。会用手去摸摸你的命门穴,那是老师看看你的命门的坑是什么情况,正常人命门那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有坑的,一定不是高手。呼吸,从丹田呼吸转入命门呼吸,退阴符,绕阳符。右转36圈,从丹田到命门为一圈,左转24圈。这样才有鼓荡劲,站桩有的呼吸,呼气从丹田达涌泉学,吸气从涌泉穴达命门。

相关话题

#初学太极拳入坑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2条评论

道冲[Lv.10]

  • 关注
    11
  • 粉丝
    39
  • 经验
    146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