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切记一定懂得这些养生秘诀

#太极养生#岐伯曰2024-07-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根据一天和一年自然时间的划分,对应不同的养生特点。这些时间节点与人体的生理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根据一天和一年自然时间的划分,对应不同的养生特点。这些时间节点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通过顺应自然节律,调整生活和养生方式,可以达到保健和防病的效果。

十二时辰养生特点

1. 子时(23:00-01:00)

• 特点:胆经值班,是阳气初生的时候。

• 养生:此时应当进入深度睡眠,利于肝胆的排毒和修复。避免熬夜,以养肝胆。

2. 丑时(01:00-03:00)

• 特点:肝经值班,肝脏进行排毒和修复。

• 养生:继续睡眠,以保证肝脏的解毒功能。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安静。

3. 寅时(03:00-05:00)

• 特点:肺经值班,是呼吸最旺的时候。

• 养生:深度睡眠中,利于肺部进行清理和修复。早起时可进行深呼吸和户外活动,吸收新鲜空气。

4. 卯时(05:00-07:00)

• 特点:大肠经值班,是排泄废物的最佳时间。

• 养生:起床后饮温开水,促进大肠蠕动,排除宿便。进行适度的晨练。

5. 辰时(07:00-09:00)

• 特点:胃经值班,是胃消化吸收的最佳时段。

• 养生:吃早餐,食物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避免吃生冷食物。

6. 巳时(09:00-11:00)

• 特点:脾经值班,是脾脏运化水谷精微的时间。

• 养生:工作效率高的时段,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

7. 午时(11:00-13:00)

• 特点:心经值班,是阳气最盛的时候。

• 养生:吃午餐,饭后小憩15-30分钟,有助于心脏健康。避免情绪激动。

8. 未时(13:00-15:00)

• 特点:小肠经值班,吸收午餐营养的时间。

• 养生:适合进行轻松的工作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9. 申时(15:00-17:00)

• 特点:膀胱经值班,是水液代谢的高峰。

• 养生:适合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

10. 酉时(17:00-19:00)

• 特点:肾经值班,是补肾养精的时间。

• 养生:晚餐要清淡,避免过量饮食。可以进行适度的放松活动,如瑜伽、太极。

11. 戌时(19:00-21:00)

• 特点:心包经值班,是放松心神的时段。

• 养生:此时适合休息和娱乐活动,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和思虑。

12. 亥时(21:00-23:00)

• 特点:三焦经值班,是准备睡眠的时间。

• 养生:应减少活动,准备入睡。泡脚、喝点温牛奶,有助于入睡。

二十四节气养生特点

1. 立春:注重养肝,多吃绿色蔬菜,适量运动。

2. 雨水: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上要避免生冷。

3. 惊蛰:春雷始发,养肝护肝,饮食清淡。

4. 春分:平衡阴阳,多做户外运动,防春困。

5.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注意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适度锻炼。

6. 谷雨:养肝护肝,适量运动,饮食宜清淡。

7. 立夏:心火旺盛,饮食宜清淡,适当午休。

8. 小满:防止湿邪,适量运动,注意饮食卫生。

9. 芒种: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

10. 夏至:阳气最盛,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适量运动。

11. 小暑:天气炎热,注意防暑,多吃瓜果蔬菜。

12.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宜清淡。

13. 立秋:夏秋交替,注意养肺,多吃润肺食品。

14. 处暑:暑气渐消,注意养脾胃,饮食宜温补。

15. 白露:气温下降,注意保暖,防止秋燥。

16. 秋分:昼夜平分,注意调节情绪,饮食宜滋阴润燥。

17. 寒露:气温进一步下降,注意保暖,适当进补。

18. 霜降:天气寒冷,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宜温补。

19. 立冬:冬季开始,注意养肾,多吃黑色食品。

20. 小雪:气温下降,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宜温补。

21. 大雪:寒冷干燥,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宜温补。

22. 冬至:阳气初生,适当进补,注意防寒保暖。

23. 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进补。

24. 大寒:天气最冷,注意防寒保暖,多吃温热食品。

通过理解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调整作息和饮食,顺应自然节律,可以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养生保健,都应重视这些传统智慧,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 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 。暴怒,过喜过悠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布似 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 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 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 何去做呢?恐怕现在还没有人提出过。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雨水惊蛰,根基不 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 风郁内生。

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小满芒种 ,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

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冬至小寒,阴盛阳 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解释如下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 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 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 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 (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 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 。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 (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 。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 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 出虚汗的人可以顿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 。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 。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 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 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 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 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 。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 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 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 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 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 ,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 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十二时辰对应病症养生忌宜

子时(鼠)      胆       足少阳胆经      常子时不睡,面色青白,易生肝炎, 宜睡觉养肝阴,忌熬夜久视吃夜宵 

胆囊炎,结石类病               

丑时(牛)      肝       足厥阴肝经      常丑时不睡,面色青灰,

情绪怠而躁,易生肝病             宜熟睡以利肝血代谢,忌熬夜,抑郁

寅时(虎)      肺       手太阴肺经      寅时有肺病人反映强烈,

咳或哮喘或发烧                   宜深睡醒者导引行气,忌熬夜

卯时(兔)      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兴奋,吸营养,排渣滓,

大便不正常者此时需调理           宜空腹饮水防血栓,忌憋尿憋便

辰时(龙)      胃       足阳明胃经      胃火过盛嘴唇干裂或生疮者

此时应清胃火,胃寒者养胃健脾     宜进食温热早餐,忌不食早餐冷食饮酒

巳时(蛇)      脾       足太阴脾经      脾虚脾湿者此时应吃健脾药,

高血压者此时服降压药最好         宜开窗通风从事脑力劳动,忌久坐久视

午时(马)      心       手少阴心经      脑血管病高发,高血压者不要

生气,心率不好要注意调理        宜营养午餐后小睡,忌醉酒餐后大运动

未时(羊)      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调整营养,两肋胀痛者此时

应降肝火,疏肝理气。            宜学习少量运动喝茶,忌久坐久视过食

申时(猴)      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有热者此时应咳遗尿,

此时体温较热,阴虚突出。        宜用脑适量饮水运动,忌憋尿

酉时(鸡)      肾       足少阴肾经      酉时肾贮精华,肾虚者应补肾,

肺结核者此时应警惕。            宜适量饮水排毒休息,忌劳累过度

戌时(狗)      心包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受邪者,心跳厉害,心发

冷者补肾阳,心闷热滋心阴      宜清淡晚餐散步睡前饮水,忌吵架生气

亥时(猪)      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通百脉,此时不休息会

影响全身心健康。              宜做足睡准备适度性生活,忌久坐熬夜

十二时辰,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经

一天24小时,在我们的传统时计中是十二时辰,每个时辰该做什么,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是非常有讲究的,什么时辰该做什么事,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人自然就会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健康就像是储蓄,就是这么一天天积攒出来的。

十二时辰是怎样划分的?其实,我们的一天是从午夜开始的,人体中大的经络也有12条,对应12个时辰。

子时(23时-1时)——足少阳胆经:子通籽,也就是种子,这时阳气有点冒头,但也是阴气最盛之时,阳气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十二时辰从子时开始,而养生则从睡觉开始。和睡相比,吃都是次要的,人体的阳气通过睡觉才能获得、蓄养、更替,所以健康就从子时出发吧。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有个成语叫“胆小如鼠”,子鼠是十二生肖中最小的,因为阳气就那么一点,流注在胆经的气血也很小,就像颗种子一样。如果此时还在熬着不睡,就是在消耗这可怜的一丁点气血,晚睡了一两个小时想第二天多睡会儿补回来,还真补不回来,子时不睡对身体的消耗很大的。

丑时(1时-3时)——足厥阴肝经:丑时阳气比子时多一些,气血此时留在肝经。肝经从脚内踝向上延伸,沿小腿内侧、大腿根内侧,然后绕阴部再沿小腹到乳房。肝主生发,是将军之关,一个人脾气不好,或是总郁闷,总是打嗝、憋闷,一般是肝经出了问题。肝还藏血,治疗肝病时除了药物,医生都会叮嘱病人多休息,为什么?人卧着时血归肝,养肝不能让血妄行,不能出去乱跑。日常养生,就是丑时要在床上躺着,好好休息,好好睡觉。

寅时(3时-5时)——手太阳肺经:寅时身体里唱主角的是肺经,气血流注到肺。凌晨3点到5点应该是我们睡得最熟的时候,但有人却常常在这时醒了再也睡不着,就不能很好地养肺了。肺主气也主皮毛,头发和皮肤好不好能反映肺经气血是否旺盛。很多老人醒的特别早,也是因为阳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少,很少的一点阳气就必须再分配,每天被分配的都比过去少,所以醒得也越来越早,这也提醒人气血不旺了,要多注意了。滋养肺经,就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保证寅时的睡眠。

卯时(5时-7时)——大肠经:卯时气血集中在大肠经,天快亮了,身体各部分也逐渐苏醒,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是因为气血正流注在大肠经。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经旺盛是健康的标志,大便快、小便快都是好现象。对一个人来说,最好通过调整养成卯时大便的习惯,经过一晚的蠕动,把代谢产物尽快排出去,废物排出去,新的一天正好开始。另外,不要养成睡得晚起得晚的坏习惯。

辰时(7时-9时)——足阳明胃经:辰时气血充盈到胃经,辰字通“振”,此时是阳气振奋的时候。有人早晨吃完饭就想睡个回笼觉,说明气血比较弱。早饭应该在辰时吃完,最好是8点以前吃完,身体在这时太需要早餐了。一个鸡蛋、一杯奶是必要的,最好再加上一块玉米饼或土豆饼,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糖分在此时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再加点水果或蔬菜。

巳时(9时-11时)——足太阴脾经:此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一天中阳气最盛时是11点左右,这个时候人最精神,肝火效率也高。有人11点就吃午饭,其实应该在12点左右,吃早了会影响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旺不旺和脾关系很大,不要让它累过头。

午时(11时-13时)——手少阳心经:此时气血灌注在心经,到了中午后,太阳开始偏西,阴气也开始冒头了,所以吃完午饭后小睡一会儿是对的,即使15分钟,也会让接下来的时间更有精神。睡不着的话,闭眼小憩一会儿也可。小憩可不是大睡,睡多了晚上气血过旺会睡不着的。

未时(13时-15时)——小肠经:此时气血灌注小肠经,“未”相当于“味”,就是吃的东西经过咀嚼到了胃,再到小肠,吸收营养主要在小肠。午时细嚼慢咽吃午饭,嚼得越细胃负担越小,胃把食物碾磨搅拌好后送到小肠,在未时吸收,所以未时养生要先搞好午时的餐食。

申时(15时-17时)——足太阳膀胱经:此时气血旺盛的是膀胱经。“申”通“神”,此时是气血交班之时,它走膀胱经。膀胱经从脚一直到头,是个大的经络。一天中的下午好比四季中的秋天,这时它也要“收”的。小腿疼、后脑疼、后背疼、记忆力衰退,都和膀胱经有关。膀胱经出了问题就要补上去,方法一是多敲打膀胱经上的穴位,二是少吃寒凉食物。

酉时(17时-19时)——足少阴肾经:肾是先天之本,肾经一定要保护好,尤其是先天不足的人,不注意的话就会雪上加霜。这条经上有个穴位叫涌泉,非常重要。无论冬夏,脚一定要暖和,头要凉,脚要暖,不要光脚在家穿拖鞋,脚底凉了对肾不好。肾还主骨,牙齿脱落说明肾气开始衰落。

戌时(19时-21时)——手厥阴心包经:此时气血灌注心包经,“戌”是“灭”,此时阳气很少了,不要太兴奋,或是看电视太晚,这都会“伤心”,损伤心经的气血。戌时好比一年中到了冬季,阳气越来越少,此时的大喜大悲都是很容易伤心经的。

亥时(21时-23时)——手少阳三焦经:此时气血旺的是三焦经。“亥”相同于厉害的“害”,亥时是最阴的,子时一定要睡觉,其实说的已是极限,实际上亥时也就是23时前就要入睡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从胸腹一直到膀胱,不但胸腹部要保暖,整个身体都要保暖。

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有很大的益处

 子午流注,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特别是中医学中应用和发展的产物,是我们智慧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伟大实践中的成果。我国古圣先贤们在长期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思考、体悟,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作息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逆自然规律。并认为,人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在日、月、年等时间周期更迭节奏中,必然发生适应性变化,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具体应用就是根据人天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节奏观念,高屋建瓴,因势利导,因地、因时、因病、因人制宜,把握病机,从而合理调整患者气血神志,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激发其正气和心身活力,恢复和改善人体健康状态。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清晨3:00~5:00【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

《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

《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

《辰时》血气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 【脾经,禁食辛辣刺激】

《巳时》血气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经,适度午睡佳】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下午1:00~3: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下午3:00~5:00【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

《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下午5:00~7:00【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

《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晚上7:00~9:00【心包经,晚餐别太丰盛】

《戌时》血气流至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来说,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经,少喝水】

《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称为「手少阳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通往各脏腑,是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特别是人体上肢,以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畴;此时阴盛,要安五脏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时不要特别压迫到某侧的手部,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胆经,勿熬夜】

《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凌晨1:00~3:00【肝经,愉快入眠佳】

《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岐伯曰[Lv.7]

  • 关注
    9
  • 粉丝
    46
  • 经验
    93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