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进入“雨水”节气,这个阶段调整好身体状态,也是为全年打下一个好基础。
❶春天属木,春雨的珍贵之处在于“润木”,草木开始发芽,人体的筋脉也开始舒展。
❷春木对应肝脏,立春之后肝气旺盛。
肝主筋脉,包括血管壁、心脏瓣膜等。
雨水之后春木得水而活,肝气旺盛,出现气亢而脉不畅,心脑血管本来就不好的人,药物随身带。
❸春主肝,属木,易克脾。
雨水增多,寒湿之邪易困脾,重点是养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
❹当前,木旺而土气尚弱,肝木过旺克脾土。肝木疏泄太过,脾胃会因气虚。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气滞。
此外,雨水节气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而出现浑身沉重感、消化不良、腹泻等。
❺春天决不能生气动怒。
肝应春,四季之首,主管全年。
❻要晚睡早起。
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日延长,夜渐缩短。阳气渐长,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
雨水节气是早春节气,
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
因此运动不宜过于激烈,避免因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
建议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
❼饮食:省酸增甘养脾气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
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甘蔗等。
❽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直接的影响就是湿困脾胃。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
最简单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苡仁汤。
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
❾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
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等。
春夏养阳是:养护好阳气。
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过度消耗阳气,就是早睡!
不超过11点,晚上11点~凌晨3点是气血流注于胆、肝的时间,是养肝血、心血的时间。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