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太极拳八劲之“掤”

#太极入门#玄之门2022-01-26

掤劲是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称为掤劲。“掤”在八卦中属坎中满。为进攻之法,是...

掤劲是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称为掤劲。“掤”在八卦中属"坎中满"。为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

古拳谱曰:“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力,漂浮也不难。”(《太极八法秘诀》)

拳诀是用比喻的形式解释掤劲的,若用现代汉语译之,则为:“掤劲如水,似长江大河,能承受、载负各种不同重量的行舟。首先气沉丹田,而后虚灵顶劲。拳势之开合如弹簧之劲力。即或是千斤重力,也会漂浮不定。”

比喻虽然贴切,却不易使人明白,按这样的释义去理解和习练掤劲也非易事。

有人认为掤劲就是掤是用手臂捧架住对方手臂,使其不能向我身体靠近,掤劲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不丢不顶。这只说了手臂上的劲道,非掤劲之全部含意。后三句是太极诸劲的共同要领,也不是掤劲所独有。

还有人认为掤劲为八法之首,劲贯于八法之中,就掤法而言,其法向外,驾御对方之按劲,使之不得按至与我胸腹贴近,彼退时,我也可掤发,转守为攻,这阐述了掤劲的某些特性,但后面的解释仍是臂膀上的“驾御”和“掤发”,也非掤劲之全部内涵。

我在习练了几年太极拳之后,渐渐地对太极掤劲有了理解。

太极掤劲它由掤意、掤势及通过二者而产生的劲道组成,在太极拳中,“掤”是一种拳势,一种形态,由它所产生的劲道叫掤劲。

它的内涵是利用腰、身、腿、手等身体部位承受、捧托和载负外来劲力,且顺从之,使外来劲力在我身上找不到用力点,如按扑于簧盘之上。

“掤”,首先要有拥的意念,即“掤意”。然后要有掤的拳势,即掤势。那么关于劲 ,劲是体内外各种运动条件的互动互补且通过长时间习练才能产生的一种效能。那么,通过掤意、掤势和其他运动条件互动互补基础上而产生的这种综合效能也就是劲道,就叫掤劲。

掤意和掤势不仅仅表现在一种拳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揽雀尾拳式,在行功走架时几乎所有招式均暗含掤意和掤势。

如杨式太极拳套路的单鞭和肘底看捶中身体左转时的左掤手,两臂交合(俗称“抱球”)中的上、下掤手,玉女穿梭、转身撇身捶、白蛇吐芯的上掤(上栏)手等。

拳谱云:“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难”。在做掤手发力时,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之胯旁的环跳穴。就好象是命门穴往环跳穴划了一横道(—),即上下虚,中盘实。实际就是腰胯之劲。意想掤手臂与腰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掤劲就非常充实。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特别是命门穴是肾区要位,肾在五行中属水性,在八卦中坎为水,所以掤劲也属水。因为水的特性是无孔不入,见缝就钻。水虽柔软,但能滴水穿石。如果肾坚则劲力淳厚,肾健才能骨坚。在练功时可不发力,做到缓慢松沉,达到慢而养的目的。这样当用时发力,就非常饱满坚实,攻击力很强的劲。

歌诀曰:水容万物水为坎,手脊偶阴胸中满;设炉安鼎离火燃,坎离移位循周天。

在练掤手发的腰跨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掤劲、是各劲之源,有了掤劲其它劲很快生成。这八种劲力中,都含有掤劲,这种掤手暗劲和弹劲都从腰间滋生。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歌曰:穿袖掤手万物生,

无孔不入劲不停;

调坎添离周天转,

内气腾然万法精。

掤劲向前为进攻,

腰腿放松要干净;

肾球调转命门想,

命门阳陵合进攻;

真阳一动有生机,

真阳饮水力无穷;

万劲之源是掤劲,

掤劲纯真万劲通。

相关话题

#初学太极拳入坑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玄之门[Lv.7]

  • 关注
    9
  • 粉丝
    26
  • 经验
    96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