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太极|太极拳为什么总是处处求圆?看看这些天象吧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推荐黄山2021-11-16

为什么道家说“曲成万物”、“道通天地”?为什么练太极拳可以“以拳入道”?其实我们全身上下内外处处皆一圆也。天地一大太极,...

为什么道家说“曲成万物”、“道通天地”?为什么练太极拳可以“以拳入道”?其实我们全身上下内外处处皆一圆也。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无处不太极,处处为太极圆。 太极拳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强身健体的运动,它在连绵不断、圆活自如的运动中以弧形的运动轨迹体现出太极拳“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  掤而生圆,怀如抱斗,处处掤而不丢,大圈吞小圈,小圈化大圈,无圈胜有圈,不扁不抗,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圆,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含义。  太极以圆为宗旨,用圆的运动去执守于中,稳固自己的重心而去破坏对方的重心。宗旨是身、手、眼、步一动以至虚至灵之浑圆作导引,做到用先天之巧劲引化后天之拙力,以后天引先天之目的。太极拳先求外方圆,再求内圆以及上下左右内外不离此圆。处处求圆无处不圆即无处不太极也。  在行功中,应时时求圆,如架子不圆活,就显得很僵硬。如此很难达高手的水平。在现实中,轻灵、圆活是每一个练功者追求的目标,但是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决非易事,要做好更是难上加难。  太极里的圆不是简单的一个圆,全身都是圆,是三维空间的圆,行功中应感到自身是一大球,又是由无数个小球组成。一肢动百肢随,一处受力全身之圆滚动,使对手有力无处用发不上,身陷滚球之中而不能自已。此时就能感到太极的圆活之趣,真是其乐无穷、妙不可言。此种妙处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只有自己去体会才会知道。  时时体会揣摩一圆之中每一微小变化。一圆之中有360个点,先求四方之劲(为开)然后再求圆(为紧凑然后寸分毫)。  活灵活现,阴阳转换,生生不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先轻、灵、圆,后才可生活,才能四劲完整,在行功及运用时才可运用自如,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一层功夫一层理,理论与实践应结合,一步一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下面分享一篇论文,感觉总结的非常全面,对于初学者希望大家谨而慎之阅之:

论太极拳行功走架中之“圆”

 一、太极拳螺旋运动所遵循的原则

(一)非圆即弧的原则

太极拳中的每个动作从施力点到发力点,从起点到落点,都是走弧线。太极拳动作练习中动作自身的自转与公转,不仅手脚运行中处处走弧线,而且手臂、腿脚自身也在不断旋转中运行;缠丝劲的圆运劲,不是平面上的弧形动作组成的,而是立体空间曲线弧形螺旋形式的动作组成。

(二)非顺即逆的原则

欲顺先逆,欲逆先顺,一顺一逆,忽顺忽逆,交替缠绕。

(三)处处成圆的原则

太极拳练习中不论从上下、左右、前后观看,练习者周身气势都是充实而饱满的,即内气鼓荡,处处成圆,外形气势饱满,处处圆。不仅动作要圆,定势造型也要求处处圆。

(四)处处螺旋的原则

太极拳运动中不论是开是合,是上升是下沉,都在螺旋中运行,即螺旋中开,螺旋中合;螺旋中升,螺旋中沉。纵横螺旋,纵横变化,也都要走一个顺逆相反的螺旋劲,即欲纵先横,欲横先纵的加劲;八门五步,势势皆走螺旋。

二、太极拳动作练习中“圆”的要求

太极拳不论动作大小、快慢,都要求做到非圆即弧,处处成圆,顺逆缠丝贯彻于各种刚柔、快慢、开合、升沉动作之中,体现于身体各个部位之上。其讲究:“不划圆,不成拳”。在动作练习中腰身不停地在进退旋转,两脚、两手亦无直来直去的动作,总是在走或大或小的弧线。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严格掌握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等要求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手往里旋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手往外旋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臂,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膝,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一)肩肘腕练习中“圆”的要求

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松肩垂肘,肩与肘两个关节要放松,并有意识地向下垂沉,伸展应适度。

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从起势开始,肘的运动就是在屈中求直,在舒展当中求紧迫,不是绝对的直,不能僵直。手臂的开合转换多走弧形,并要做到转腕旋臂,使手臂屈伸多形成螺旋形运转,强调:“两手转来似螺纹”,“胳膊令其骨转,方能以真劲引动”。例如“、捋、挤、按”,右手向外,由臂到身,呈大弧形,臂、掌之间,有小弧形,环环相合,从小指到前臂外侧,是一种由下向外膨胀的力量。从虎口上讲,要求虎口成圆形,掌既有撑,处处是弧形。这样做较手臂的直来直去发力大而多变,且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心脏。坠肘坐腕产生向上向前的劲,再加上臂转动肌的旋转力,在技击上是太极拳小力胜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胸背部练习中“圆”的要求

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做到“含胸拔背”,就是指“圆”的意思,即胸部微微含,两肩、两肘微微前卷而且略起,胸肌松弛,背部舒展松沉。练拳时,背部肌肉要注意舒展和向下松沉,要根据脊椎生理状态,随屈就伸,保持脊背的相对端正,以利于气血的通畅,做到“牵动往来气贴背”,便于及时使“力由脊发”。含胸并不是一味的扣胸,而是将两肩窝舒展,胸前如空桶一般,这也是一个“圆”。可见含胸拔背是内外的两个圆,并且此圆不只是外观上的圆,而是有气包裹其中,如同人在气团中。

(三)腰部练习中“圆”的要求

腰是太极拳运动的枢纽部位,又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部位。拳论曰“腰如车轴”、“腰不动,手不发”、“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刻刻留心在腰间”、,从技击发劲来分析,腰部是全身力量发放的枢纽;从动作练习上,拳式大小动作都要从腰部起动,并且要求往复走螺旋劲,非顺即逆,起到带领四肢的作用。因此,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随时想到腰所起的作用,腰要灵活,腰不活,上下不通,身便散乱;腰要松活,腰不松,根力很难上达,影响了内劲的完整。

在解剖学的关系上,腰是身躯运动的枢纽,即轴心,在太极拳中称圆心,练习太极拳时强调上身中正,保持圆心稳定。腰作为全身上下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维持身体姿势、传导重力的重要作用。腰脊的运动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在不断地旋转、屈伸中时而涌动,时而蛇行,时而拧转,时而伸缩。以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的第一个动作“起势”为例。双手上抬与下压过程中,胸腰就有一个一折一叠的运动路线,双手按至胯齐后向左侧前旋出前,腰部先向右稍转动后再向左结合上肢转动,此时双手表现为腹前微转一小圈,此是腰部转动带动的表现,至腕与肩平时,腰也达到适合位置,处于中定位,双手向右侧捋动前,腰先向左微带转动,此时双手表现为在左侧划一小圈后再向右随腰捋,随着腰手的转动重心也随之向左向右移,各部位要求到位后,左足向左侧前开步,腰向右转动,双手与左足形成对拉,左足落地后双手在右侧后方向下稍压换劲随腰向左转动移重心于左脚,紧跟上右脚合手完成起势〔3〕P72。此一动作腰部要转动八次,可知腰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腰部灵活自如了,全身其它部位皆与其相适应,动无有不动、形成上肢、下肢、躯干完整协调的运动。转腰旋脊,以腰带臂,腰领手随,这样杠杆的力臂,就由手到肩延伸到腰部。

太极拳在发劲时要求:以缩腰、拧腰配合蓄劲,以舒腰、转腰配合发劲。拳论曰:“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八种劲法虽然都行于手、臂、肩、肘,但劲力源头均发自腰腿部,以腰腿劲为基础,加上内气的鼓荡,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以全身的弹性劲将对方弹出。腰部要做到轻灵、松活、圆转自如,这样便能随意用腰,使劲力发放得法,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四)臀裆部练习中“圆”的要求

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裆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圆。圆裆的方法是使两胯松开,大腿里侧肌肉有向后外撑的感觉,方可使裆圆虚。裆有开有合,但不论开或合,都要圆虚。在虚实变化、重心倒换时裆要走下弧,裆走下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裆走下弧保证重心变化在圆弧中变化,对在重心移动时保持身体平衡极为重要。

臀要讲究“泛”。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提出臀部要“泛起”,即“屁股泛不起来,不唯前裆合不住,即上体亦皆扣合不住”。臀部向后微泛,有利于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腿劲的运用。因此,臀是要讲究“泛”,泛臀是塌腰、合腹、圆裆、开胯、合膝的必然结果,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五)腿部练习中“圆”的要求

腿部是支撑身体的根基和劲力发动的根源,腿部姿势的好坏,关系到全身姿势是否正确,动作是否稳定,呼吸是否顺遂和劲力是否完整。拳架练习时要求一身备五弓,要有弹簧力。两腿便是其中两弓,腿要不形成弓形,气到膝盖就会不足。运动中下肢要保持自然弯曲,重心稳定,似展非展,曲中求直,旋踝转膝,使动作圆活不滞。在步法中,无论单脚独立或双脚负重,自起式到收式膝关节都应保持轻度屈曲。

脚为人体之根基,在练拳时踏实之脚不许随意乱动,五趾必须抓住地面,涌泉穴要空。踏地之脚需要外开或里扣时,要以脚跟为轴,脚掌擦地而外开或里扣,不许把脚尖翘起。以脚掌为轴转动时,脚跟要求相同。提脚出步时,要松胯塌腰,稳定重心,屈膝,松踝,提脚,再出步。凡逆缠出步时,要大趾领劲,脚尖上翘里合,亮出脚掌,脚跟里侧先着地,徐徐蹬出;凡顺缠出步时,则小趾领劲,脚跟外侧先着地;逆缠退步时,则脚尖脚掌里侧先着地,再脚跟着地,顿步踏实。出脚时,要轻灵,如探深渊,如履薄冰,迈步如猫行。

膝关节在太极拳运动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要经常保持一定的弯度,屈膝,弓膝。顺缠出步时,膝先外开,定步时里合;逆缠出步定步时,膝盖也要里合,做到“两膝常常里合,两脚常常里扣”,以保持腿开裆合,开中寓合。

三、太极拳中气的运行与“圆”的关系

气运行的作用,一是在于修饰其内,使血气精液贯注充盈于四肢百骸,滋养各部,以达强身健体之功效;二是用于战,太极拳的本质是技击,技击的关键在于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爆发出强大的劲力。而太极拳运动,在于其内中之气,可伸缩往来,视而不见,呼之不闻,循环不已,周流不息,上下四周,无所不有,无所不生,如此则拳之真意、真劲寓于其中。太极拳行气如九曲珠,是指所有关节在运使时,须顺遂圆活如珠,以便利气之运行,绝不使各节有棱角及不顺遂之处,以此运之,是为节节贯串之功。太极拳的经义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就要求运劲时,九节俱动不可,动而不能贯串之仍不可,贯串而不能便利行气尤其不可。所谓“完整一气,周身一家”:如果不圆,则不能完整,则不能周身,则不能一家,则不能一气,惟有“圆”则动作无迟疾之病,轻灵活泼,顾盼生姿,则气遍全身,顺遂无阻。

人身有九节,为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称之为九曲珠者。吾人体内之行气,并非一往直前,而是屈曲盘旋,若螺旋,若音波,跟着躯干之随曲就伸,伸而后曲的,这气就是贯串珠子的一根线,也就是行气如九曲珠之义。内气发于丹田,贯于经络之中,腰隙内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使气流布于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气的运行讲究以意导之,意动身随,身行气至,往复盘旋,圆活如珠,这便是以意导气而贯串之。

四、太极拳劲力练习与“圆”的关系

太极拳要求“六合圆、四维点”式的“十全之美”。六合圆是指前后为一维,左右为二维,上下为三维,同时要与第四维时间点上的每一点都要交合成“劲力点”,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真正的螺旋运动。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大圆,腰轴即是一个小点。打太极拳时,应由腰轴的中心点不断地向全身发出斜线式的放射波,再收合在人体的末端关节,即颈项、脚踝、手腕,这样才是完成一次完整的“六合、四维”的太极拳招式。它表面看来是从腰轴到末端关节的一反一正运动,实则在腰动的同时,末端关节已先行反作用于腰轴一次,并在短时瞬间还添上了加速度―加上了髋、肩、膝、肘的扭力矩力量,又与腰轴交合一次。这就要求人体的各个发力部位必须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敏感有序的时间差、速度差,以便在最后的一刹,一并发出最大的整体力量,即短脆且具穿透力的寸劲。也就是说,在运动的初起阶段,速度力量要尽可能地小而松柔,中间阶段保持匀速,最后出拳时,要将速度从极小极柔快速提到极刚极大,就如拳谱说的“柔行拳、刚落点”,“破圆成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加速度,从而形成向外杀伤力特强的打击波,才能在恒久的实践经验中,彻悟到太极拳“圆”的全部神奥。

五、结论与建议

太极拳拳架练习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注意圆。太极拳不论动作大小、快慢,都要求做到非圆即弧,处处成圆,顺逆缠丝贯穿于各种刚柔、快慢、开合、升沉动作之中,体现于身体各个部位之上。在动作练习中腰身不停地在进退旋转,两脚、两手亦无直来直去的动作,总是在走或大或小的弧线,其讲究“不划圆,不成拳”。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掌握正确的拳理有助于提高太极拳的习练水平。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其螺旋运动所遵循的原则,正确掌握身体各部位对圆的要求。太极拳运动从外形上而言,不外乎在不同的平面和空间画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圆,忌直、忌角、忌滞、忌硬。在拳架练习时要始终注意各种动作的螺旋式的内外协调,才能使身体各部圆活无滞,圆转自如,达到“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强调贯穿整体的螺旋动作,要求形成所谓的缠丝劲。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2条评论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1311
  • 经验
    55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