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求学,总盼着得个“用处”。读《道德经》,便想寻得治国安邦的良策,或延年益寿的秘方;练太极拳,便想着克敌制胜的技法,或祛病强身的法门。我们将一切行为工具化,急切地追问:“这有什么用?”然而,在黄山老师看来,这一问,便已南辕北辙,离题万里。

无论是《道德经》的五千真言,还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其核心,唯有一个字——“道”。
一、万法归宗:一切皆是“道”的譬喻
黄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道德经》不是养生宝典,不是管理办法,不是兵书,更不是权谋之术。太极拳同样不是为了技击,更不是为了养生,至于治病长生,更是无稽之谈。
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
它们是渡我们回归本源的“舟”。老子谈治国,用兵,处世,如同在指给我们看天上的月、水中的影。他所指的,从来不是具体的手指或倒影,而是那轮永恒的明月——“道”。一切举例说明,都是为了让你透过现象,窥见背后那个无形无相、生成万物、运化万物的本体。
太极拳亦然。拳架中的开合、起伏、刚柔,无非是“阴阳”二气在身体上的具象化演绎。我们练习的,从来不是肌肉的力量与招式的巧妙,而是通过身体这个媒介,去体察阴阳的消长、转换与和谐统一。技击,不过是阴阳失衡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养生,也只是气血调和后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若执着于技击,便落入了“争”的窠臼;若执着于养生,便生出了“我”的挂碍,两者皆已背离了道。
二、无用之用:为何要回归“大道”?
既然不为具体之用,那目的是什么?黄山老师用四个字点破——“无用之用”。
世人所谓“有用”,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即刻兑现的功利。而“道”的用,是“无用之用”。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空间,正因其“空”,才能生出万物;它如同山谷的幽虚,正因其“虚”,才能回响天籁。
练拳,不是为了把拳头变得有多硬,而是为了消解浑身的僵硬之力,复归于婴儿般的柔软。读经,不是为了增加头脑的知识,而是为了涤除心智的巧诈机心,复归于本初的淳朴。这个过程,是“为道日损”,是不断地做减法,褪去后天的造作、分别与执着。
当我们通过太极的体悟,逐渐放下对“我”的坚固认知,放下对“赢”的强烈渴望,放下对“生”的紧紧抓取,我们便松开了与万物对立的枷锁。此时,身心与自然节律同频,内在的阴阳自洽调和,一种深沉的宁静与无法言说的喜悦会自然流露。这,才是真正的“用”——它不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它让你从根本上不再制造问题。
三、不二之言:抵达彼岸,忘却舟楫
黄山老师强调“回归本源,不二之言”。所谓“不二”,即是整体,是一元。在道的层面,没有我与非我,没有内与外,没有阴与阳的绝对对立,所有一切都是大道流转中暂时显现的相。
因此,最终的悟道,是连“道”这个概念也要放下的。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太极拳谱言:“浑然无迹,妙手空空。”当我们真正通过持续的练习与体悟,触摸到了那个本源,便会发现,舟已抵岸,当舍舟而行。那时,行住坐卧,无不是太极;言谈举止,无不合于道。
黄山老师的道家太极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向内求索的路径。它邀请我们,不要在外相的丛林里迷失,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经文章句,都只是指引我们回家的路标。真正的宝藏,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放下功利之心、分别之念,让生命与大道合一的那个当下。
那便是,渡河之后,身即彼岸。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