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是中国经典的哲学命题,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这一学说起于老子,成于庄子。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虚静”的文论思想。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老子“虚静”说最精彩的一章。大致的意思是,使人的心灵处在极致的虚无之中,并且保持住这种宁静。万物生长,我据此观察到往复的规律。物体虽然纷繁众多,归根到底会各自返回根本。返回根本就是清净,此清净就是回复生命的根本。回复生命,就是把握了生命的永恒规律。把握了生命的永恒规律,就是明白了道的运作。不懂得恒常之道,轻举妄动就会引来凶险。懂得了永恒之道,就能有所包容。有所包容就能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合于大道。合于大道就会永久存在,众生也没有危险。这一章讲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老子强调“致虚”和“守静”。讲“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修道时高度的入静,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消解,面对一切诱惑,比如金钱、美色、权力、名声等等,要坚守住静,要笃守,洗掉心灵的污垢,开发心灵的潜能,达到道的境界,在道的高度上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清空后,保持一种特别安静、纯粹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够体会这个世界的奥妙。老子发现,自然万物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纷纷纭纭,然而又都静静地回归于它的本原。这就是在万物纷扰后面有个“静”,就是“复命”,这是一种规律,又称为“常”。这样,老子悟出来自大自然的道。从万物的生长看它们的循环往复会发现,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最后仍然会回到它们的起点。如果我们达到了一个虚静态,就好像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一眼看透万事万物的本源。而知道世界运行的常态,心胸就会开阔,有包容心。懂得包容了以后才会做到公平。做到了公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做事周全的好领导者。做事周全,符合天道,才能保持长久,才不会有覆灭之灾。
[三章]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要让人们思想纯净,人心清净,要关注民生,让人们安饱,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志向,使他们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不要太过争强好胜,进而要让人有强健的身骨。天下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心灵干净思想纯净、温饱问题解决了、不好高骛远、体魄强健且有骨气有原则,何愁天下不安。
[五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龠是古代的风箱。老子这里是说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不断的产生万物,生生不息。虽然它中间是虚的,但是不会塌陷。天地之间好像这个状态,“道”,看不到,它好像是中空的,但是万物全是从这个空的里面出现的。而事情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我们人不如把自己放空,保持虚静,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这一章的中心,主要在于权势和君位就在重和静二字,想要真正的管理自己,就要去掉无可无不可的事情,走向安静,而下决定的时候尽量专注一两件事情。
[四十五章]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世之道的根本。字面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疾急扰动,过于急躁,虽寒亦不觉;如果人心宁体静,虽热也不觉。清静才能让人刚正无欲。具体而言,清,即是清心寡欲;静,即是无为、镇定。而与其相反的便是躁动,而躁动的原因便是过多的欲望。中国人长久以来认为一个人只有静定才能够产生智慧,不做出莽撞之举。这里老子又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以静制动的智慧。在做事时,不要毛躁,而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顿时慌手慌脚,失去方寸,而要镇定地想办法解决。内心冷静、宁静、安静,可以战胜我们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宁静以致远。一个人冷静下来,可以战胜头脑发热,万物静观犹自得,我们冷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冷静下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内心的清静、冷静、宁静,是一种修养,也只有冷静才催生出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种种“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对“虚静”说得最多,“虚静”理论是他的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庄子认为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其终极理想就是能够悟道,从而达到“逍遥游”。想要达到这种境界,这就要求“虚静”的心态。《天道》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虚静,就是要达到一种纯洁无杂、忘物忘我的空彻心境,没有这种心境,意会认知深入不下去,甚至会偏离正确方向,走到斜路上去。《天道》中还有这样的阐述:“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这句话中的“天乐”实际上也就是庄子审美理想的极致,然而这种绝对自由必然要求主体具有“虚以待物、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质。只有摒弃一己之偏见,进入“虚静”,才能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的境界,才能悟道。《天道》中庄子对“静”的阐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万物不足以搅挠内心才是清静,只有圣人方可达到心静。将心灵视为万物的镜子,强迫驱逐一切直觉,照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扰动,停止内心活动,始终保持平静,方可进入无意识阶段,进入纯净的精神之巅,把握万物规律,驶往宇宙之妙。
另外,庄子还提出了两种修炼“虚静”方法:心斋、坐忘。所谓“心斋”即是一种摒弃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认为道是不能靠耳目感官及心智把握的。只有精神保持静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即靠直觉才能认识道。所以他在《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求人的内心不受感官及万物的任何影响,进入到淡泊寂静的精神状态和境界。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大宗师》里庄子说明了这一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要求人忘掉自己以及周遭的存在,进入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先是“离形去知”,达到一种极自然极轻松的无意识状态,然后就很自然地也会达到与道的境界。在《天地》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忘掉万物,如功名利禄;忘掉自然,如祸福生死。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总而言之,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从内心深处把握天下万物的根本规律。作者:丁雨琦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