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
熟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其贤。
【白话】
自然的法则,不就像一个人在拉弓射箭吗?靶心高了,就降低一点,低了就拾高一点;拉伸幅度过大,就减小一点,不够就补足一点。自然之道,就是削减过多的、补足欠缺的。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每每总是削减不足的来供给有富余的。而谁能用富余的来奉养天下呢?只有得道者。所以,圣人帮助他人但不自恃有功,有所成就但不会占有。因为他并不需要展现自己的贤能。
【释义】此章明平等待人,平等修己,言人道、天道不过一理,皆是致中和的道理。
天之道,不言而高,不名而尊,不动而大,此乃天之道也。
天之道犹张弓乎:弓者,中也,人矢不高不下谓之中。力大而放则射,射者,去也,不为中;力小而弦不满,弦不满,则不中。
天之道犹之乎弓也,不过不及之谓也。过者、不及者,均不为中,天之道中而已矣。
不足者,补齐足以为中,有馀者,损其馀以为中。是以天道如此,人道若如之,即合天道。如今人道即非也,不中不和,见有馀者,损之,见不足者,亦损之;自恃其强壮,殊不知损之又损,安得有馀。
人若合天道,内固中和,若是者,随先天之自然,不言不动而中其的。若是者,執能以有馀奉天下?能以有馀奉天下者,为有道则然也。
有道者谁乎?是古之圣人。唯圣人能以有馀奉天下。能以有馀奉天下者,唯有道!不自恃其有馀,功成不自居,而自处其下也。唯圣人能以有馀奉天下,何也?
因其为不自逞、不倚之谓也。故古之圣人,内省不有,随乎混元以自修,故不见其贤也。因其退修自固,以中和、体天而合天道,补不足,损有馀,而合张弓。
张弓者,中而己。凡人修道内外合天,气秉于和而居于中,天道人道尽矣。故道祖以张弓臂之,不过一中而己矣。通章一“中”宇尽矣,道德五千,亦一“中”字尽矣,离“中”字即非矣。
【口义】
天之道恶盈而好谦,犹弓之张者,不久则必弛也。高者必至于自抑,有余者必至于自损,而自下者必举,自屈者必伸,自损者必益,是天之于物,每每然也。而人之为道,何为而不然,乃欲损人而益己,不足,而为一己之有余唯有道之人,乃能损我之有余以奉天下,故曰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易》言损益,亦是此意,此亦借以喻道也。圣人所以虽有为于天下,而不以自恃,虽功成而不居其功,虽有至贤之行,而不欲以此自见。此为道日损,必至于损之而又损也。
【帛书】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天道自然法则,犹如拉弓射箭,在同样位置射击同一个目标,个子高的人要朝下瞄准射箭,个子矮的人要朝上瞄准射箭。如此,充盈强大的事物就损失、释放,没有成功的事物就发展或弥补。(慈善事业,治国发展,都是这个道理。好比水库的水,少了不够用,要蓄水;满了不行,要决堤;满了就要泄洪,干枯就要蓄水;保持不满不缺就是最好;怎样才能不满不缺呢?怎样才是不满不缺呢?这就是知识了。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库容量”大小的不同)。天道自然程序破坏容易,弥补困难。人事(天道法则内的小规律)就与天道不一样,缺失不够,可以奉献知识方法来弥补。谁能有这么多知识方法奉献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能够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做事,有作为不会倚仗,做成了也不会居功,他不想表现自己有多贤能。
(天道程序和人道伦理是密切相关的,人道是天道框架内的一部分,只能有所为,有所不能为的,天道的大程序更改困难,人不能改变天体运转,也不能改变四季变化,唯一能做的是优化地理环境,优化天气环境,从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健康长寿,实现人类持续繁衍。天道框架内的人伦环境是可以相对有为的,比如人病是可以改变,人死是无法改变的,病属于人的范畴,老死属于天的范畴。人只能在遵守天道大原则的条件下,做好有限空间内的事情。)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