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太极|千变万化,但凭腰一转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1-11-19

拳谚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在练太极拳运动时,常使腰部旋转,使腰部命门穴位得以舒展。命门穴在两肾脏之间,男子用以...

拳谚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在练太极拳运动时,常使腰部旋转,使腰部命门穴位得以舒展。命门穴在两肾脏之间,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藏胞,生汁液为津,是人体强弱的关键。

命门火蒸腾,能化而为气为血,升而为神,张而生肌,动而为力。神旺气足,身体强健。反之,诸如面色苍白,腰痛膝冷,足痹骨酸,阳事萎弱等症,都起于命门受损,牵连肾部。

所以,腰部对于人体甚为重要,如能练之得法,则身弱者必能臻于康强之境。如能持之以恒地去练习,则皮肤滋润,面现红色,两耳发赤,太阳穴充满而臌出,眼珠光泽,有神有色,舌底津涌,不思水饮,这都是命门火充足的现象,与健康养生大有关系。

足见命门的重要性。就近代生理学而言,人体腰部如能常做适当运动,则内脏不随意肌可增加运动力,而使肾肠两部大有裨益。

进一步说,腰肾如能健全,对于身体各部位都具有莫大功效,尤其使食物中毒素的消减更为简易。

太极拳特别强调腰的作用,有“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刻刻留心在腰隙”等论述。这些都说明,腰在练习太极拳套路和推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

腰是连接上肢和下肢的中枢,在练习太极拳套路和推手时,是通过腰的运动把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协调运行到一起的,可以说,腰是太极拳力量的一个根据地,而四肢则是不同的分支。腰的传动、分配劲力的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占有主导地位。

太极拳的腰要像车轴一样的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身躯四肢,内气如车轮般地旋转,拳论上说,“ 腰为纛 ” 、 “ 腰为车轴。气如车轮 ” 、 “ 命意源头在腰隙 (隙即命门,及命门两边的左右肾俞穴 )” 。拳论还有 “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 ,又云:力由脊发,机关在腰,运动在步。 “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练拳时每遇定势,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于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而推动灌注于四肢尖端。

太极拳所说的腰位置很小,它在什么地方呢?王宗岳把它称为“腰隙”。所谓“腰隙”,也就是腰中间的一个缝隙,用通俗的话说叫“腰眼”,针灸学叫它“命门”,这个位置才是真正太极拳所说的腰。

因此打拳时你的意念要时时刻刻集中在这个最关键的地方。陈鑫说:“千变万化,但凭腰一转”。说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都由腰来控制,你所有的动作,都是凭着腰眼这个小地方一转而转动的。

拳经云:“ 顶为准头 ” , “ 虚灵顶劲 ” 。处处含有脊椎之轻微顶劲。歌诀 :“太极平准腰顶解 ”。其意为:顶为准头,故日顶头悬也,两手即左右之盘也,腰即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丝毫都显然可辨矣。

歌日:“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变化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 (两腰眼即肾俞穴 ) ,一纛摇又转 ( 指命门穴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具体在技术操作上,有松腰正腰,垂直往下松又同时往上顶,松沉地上下争劲,同时又有往后射的撑腰(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向前射的塌腰,陈氏太极有裆走锅底弧的同时,腰左旋右转并下塌外辗之方法。杨氏太极身法有:撑腰敛臀,尾闾中正.含胸松腹,闾照鼻尖,一动县动,一静具静,用意不用力,气沉力松机关在腰,刻刻留心在腰间。练习日久,命门生阳、充精、固气,强体是必然的。总之,“ 上下一条中轴线 ”要虚。要灵,要自然,要圆活轻灵,善于应变.及时调整重心维持平衡是它的技巧。

在练习太极拳中一定要做到转腰,通过腰的运动来带动肢体的运动。只有通过腰的转动,才能带动上肢和下肢的协调运动,动作协调了,才能产生出太极拳的整体劲力。但是,初学者往往没有掌握动作要领,在打拳时只是肩膀、上肢运动,而不是在腰胯的带动下进行肢体运动;或者是转腰的幅度过大,以至于和四肢的运动脱节,这就是“妄动”。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转腰和转体首先是髋关节的转动,然后带动了上下肢的运动。这就好比是一把伞,中间是主干,四周是伞骨,如果主干不转动,四周的伞骨是不会转动的。练太极拳也是如此。腰的转动,实际是沿着纵轴在转动,进而带动肢体运动。在转体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身体纵轴的旋转,而且要注意到两个肩关节和两个髋关节的上下对应,也就是外三合中要求的肩与胯合。

转腰时,一定要做到肩与髋同时协调运动,上下相合。如果肩与髋不相合、不相谐,运动起来就非常别扭。所以说,腰的正确运动,起到了固定练拳者身法的作用,能使练拳的人动作和谐,进而产生巨大的整体力。身法形成的主要一点是腰的旋转运动。太极拳的转腰,实际是髋关节和腰的同时转动。因此,太极拳腰胯运动的要点是毋庸置疑的。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其实这是练习到高级阶段才会产生的现象,是经过多年的练习后,意识和动作高度协调,身体各部位高度协调,人的身形动作由比较大的外形动作,逐渐练成一个比较小的外形动作。做太极拳动作,腰的转动幅度比较小,而四肢的运行幅度是相当大的,产生的扭矩是相当大的。所以叫“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但这不是一个初学者能体会得到的,是要经过长期的锻炼进行体悟的。

所谓不动,也不是真的一点都不动,而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腰不动,那么整个太极拳的动作也就不可能做出来;如果只是四肢的运动,没有腰胯的协调带动,太极拳的动作肯定是支离破碎的。

所谓不动之动,其实还是要动的,只不过是要懂得范围相当小,不容易看出来,而且恰到好处。所谓太极腰,就是练腰的运动。最后达到的高级阶段,就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追求的境界是不动之动。前辈所说的“无形打有形”,就是动作的幅度相当小,但是产生的力量效果却相当大。

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两胯松平衡,不能出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

全身动作的变化和重心调整的稳定必须由腰来起主要作用,上下转动的关键也在于腰,推动劲力到达四肢部位仍然由腰主导完成。

腰要松,松腰两足才有力,下盘才稳固,所以有“不得力必腰腿求”之说,说明要使自己下盘稳固,练出强似不倒翁的底盘功夫,就不能不明松腰、塌腰的重要性。

腰脊的运动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在不断地作旋转、屈伸中时而蛹动,时而蛇行,时而拧转,时而伸缩。从腰部的三根轴来说,在练拳时沿冠状轴运动,动作开、伸、实;呼气发劲时,从腰轴开始,椎骨一节一节向上蛹动弹拨。

总之,太极拳的正身法关键在腰脊,上肢两膀的手之运动连线在夹脊,下肢两腿虚实的交换变化在尾间.上下都是连动在一根中轴线上,运动的整体性关键即在“ 腰脊 ” 。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1条评论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432
  • 经验
    943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