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七阶修真法:通往大道的静定之门,依司马承祯真人之旨,汇纂安心入道之梯航
#参禅悟道#道冲2025-11-05
序:道与生相守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修道之要,在于使 “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坐忘论》七法,正是...
序:道与生相守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修道之要,在于使 “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坐忘论》七法,正是为此而设的安心坐忘之阶次,行之有常,自能形神合一,得道长生。
第一阶:信敬 — 万善之基,道根德蒂
〖核心心法〗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实践要旨:
生起正信:首先须深信“坐忘”之法,是修道之要津,绝非虚妄。此信,非盲从,乃经过思维抉择后,毫不动摇的决断之心。
心怀敬畏:对道,对法,对师,皆怀敬仰尊重之心。心能敬,则言行庄重,杂念不生,心扉自开以纳道气。
修行印证:信道之心坚定,于修行路上遇任何境界、困难,皆能不疑不惑,勇猛精进。此为一切修行之始,若无此心,万法难入。
第二阶:断缘 — 弃事无为,心自安泰
〖核心心法〗
“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
实践要旨:
断绝杂缘:主动断绝非必要的社交应酬、名利追逐、机巧算计。非完全隔绝世事,而是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 ,减少主动招惹,旧缘自断,新缘不结。
心不系物:即便处理必要之事,亦应 “事有不可废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事过即忘,心不留恋。
修行印证:迹远俗尘,心近于道。日常中感到身心轻安,尘累日薄,闲暇时间增多,内心纷扰减少。
第三阶:收心 — 离境住无,合道之本
〖核心心法〗
“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实践要旨:
安坐收心:此为功法实修之始。择静室盘坐,身心放松,一念回光,返照内心。
不著一物:心不追逐外境,亦不执着于“空”。“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空。
勤除心垢:烦恼、杂念、毁誉、得失,皆是“心垢”。随起随觉,随觉随除。“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 心不受外,名为“虚心”;心不逐外,名为“安心”。
修行印证:初时心多散乱,久久调熟,自得安闲。心气调和,久益轻爽。进而 “病消命复” ,身体宿疾渐消,精力日益充沛。
第四阶:简事 — 识分知当,安闲无累
〖核心心法〗
“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实践要旨:
明辨轻重:人生事务万千,需洞察何者为生命所必须,何者为情欲之赘余。如酒肉罗绮、名利金玉,多为 “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 。
断简事物:对非必要、非重要之事,坚决舍弃。即便于生有用而有余者,亦须舍之。“蔬食弊衣,足延性命” ,知足则常安。
修行印证:生活趋于简单朴素,不为物役,不为事累。身心安闲,方有更多精力与心神专注于修道。
第五阶:真观 — 智慧先鉴,洞悉本质
〖核心心法〗
“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闭,方能观见真理。”
实践要旨:
观事之幻:对于难以割舍的欲望(如色、贫、病、死),以智慧观照其本质。
观色欲:思其不净,观其虚妄,知为“性命之仇贼”。
观贫苦:知是自身业力所感,乐天知命,不生忧苦。
观病患:知身如幻屋,老病则屋坏,神须舍离,别求安处。
观生死:知身神合同,形神合一则无生死,故顺死无恶。
离境观境:“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 须以出离之心,观照世间万象。
修行印证:对世间荣辱、得失、美丑、生死,能产生超越常人的洞察与觉知,心不被其所转,真正获得内心的自在与泰然。
第六阶:泰定 —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
〖核心心法〗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实践要旨:
此为收心、简事、真观功夫纯熟后,自然达到的境界。无需刻意求定,而是 “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
慧光初现:泰定之中,慧自生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此慧是本性天真,非外来之物。
慧而不用:“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 慧生之后,须宝而怀之,不可恃才傲物,卖弄聪明,以免损伤定境。
修行印证:心如止水,一念不生。面对外境巨变(如疾雷破山、白刃交前),亦能心不惊怖。智慧灼照,却能含光藏晖,和光同尘。
第七阶:得道 — 形神合一,与道同久
〖核心心法〗
“神与道合,谓之得道。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
实践要旨:
形神合一:通过前述阶次修炼,形质随道而化,与神融为一。“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
与道同体:此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为道用,“耳则道耳,无声而不闻;眼则道眼,无色而不见。” 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
修行印证:达到“神人”境界。超越生死束缚,“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与大道同其造化,永恒自在。
结语:修行之要,贵在力行
此《坐忘论》七阶,理虽深而事简,“其事易行,与心病相应” 。修道之人,无须好高骛远,但依此次第,脚踏实地,从“信敬”入手,于日常中“断缘”、“简事”,于静坐中“收心”、“真观”,循序渐进,自有“泰定”、“得道”之日。
偈曰:
信敬为基断俗缘,收心离境入虚无。
简事安闲观妙理,泰定生慧光自现。
形神合一通大道,坐忘功成证永年。
七阶梯航分明在,但向身心苦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