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修炼秘法:胎息功

#参禅悟道#道冲2024-07-21

 胎息功法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高级修炼方法,旨在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中的呼吸状态,达到深层次的身体和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胎息功法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高级修炼方法,旨在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中的呼吸状态,达到深层次的身体和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胎息功法强调自然无为、内外合一,通过调息、调身、调心的综合练习,提升修行者的健康和精神境界。以下是胎息功法的主要特点和实践方法:

胎息功法的特点

1. 模仿胎息状态:

• 自然无为:胎息功法追求的状态是像胎儿在母体中那样,呼吸自然、无为,不受外界干扰,身心达到完全的放松和平静。

• 内在呼吸:胎息强调的是内在的呼吸,即气息的流动不是通过鼻腔,而是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

2. 调息:

• 深长缓慢:呼吸要深长、缓慢,尽量做到自然无声,不引起身体的紧张和不适。

• 腹式呼吸:主要采用腹式呼吸,气息深入丹田,感受腹部的起伏,达到深层次的放松。

3. 调身:

• 放松姿势: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可以是坐姿、卧姿或站姿,身体放松,保持自然端正。

• 内外合一:通过放松全身的肌肉,达到内外合一的状态,使身体与环境融为一体。

4. 调心:

• 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者观想一个平和的景象,使心神集中,不受外界干扰。

• 清除杂念:如果有杂念出现,不要抗拒,顺其自然,让它们如云般飘过,回归到呼吸和内观上。

胎息功法的实践方法

1. 选择合适的环境:

• 安静舒适:选择一个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外界的干扰和噪音。

• 自然光线:光线要柔和,不要太亮或太暗,确保环境的和谐与舒适。

2. 调整姿势:

• 舒适自然: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身体放松,尽量保持自然,不要紧张或僵硬。

• 稳定平衡:姿势要稳定,避免因姿势不当引起的身体不适或疲劳。

3. 调息入静:

• 深长呼吸:采用深长、缓慢的呼吸,使气息深入丹田,感受腹部的起伏。

• 自然无声:呼吸要自然无声,尽量做到轻柔、不引起身体的紧张。

4. 内观冥想:

• 观内丹田:将注意力集中在下丹田,通过呼吸将气息聚集在丹田处。

• 内视内听:闭上眼睛,内视内听,感受身体内部的变化,听内在的声音,达到身心的深层次和谐。

胎息功法的益处

1. 提升身心健康:通过胎息功法的练习,可以调节气血、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

2. 减轻压力:胎息功法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提升心理健康。

3. 改善睡眠:通过调息和静心练习,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帮助解决失眠问题。

4. 提升专注力:胎息功法的冥想和内观练习可以提升注意力和专注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5. 增强内在平衡:胎息功法注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帮助修行者达到身心的统一与和谐。

胎息功法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高级方法,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中的呼吸状态,达到深层次的身心宁静与和谐。通过正确、持续的练习,修行者可以获得显著的身心健康益处,实现内在的平静与觉悟。这种方法不仅是道家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现代人提升身心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

[/h1][h1]呼吸记住 “深、缓、轻、细、定”

深,呼吸到清气能够深入骨髓流遍全身;
缓,慢到最后好像呼吸停止;
轻,同缓对应,因为缓慢所以呼吸出入鼻口的气都轻若无力一般,练功时气就好似一缕细丝轻飘飘的吸进鼻子和呼出鼻子,最后能做到就算你把羽毛放在鼻孔处,鼻孔吸入的气流都无法吹动鸿毛!这也就是晋朝葛洪仙人所说”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的境界!
细,从鼻子中呼吸出的气好似根看不见的圆柱,随着修炼者的呼吸深入,变得越来越细,最后细若毫毛,细成丝线,细到最后消失不见。
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就是这气息的比喻,它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比喻的就是人体内的经脉气息,(《难经》曰: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它能粗能细,能长能短,就和这气息一样能粗能细,最后藏在耳朵里,耳朵通肾是肾之窍,是比喻修炼时肾气上升变短变细。
定,渐入胎息,达到了状态,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坚守在这种状态之下,让身体得到灌溉滋养。

胎息法是内功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什么是胎息法从古至今争论不断,未有定论。我是习武之人,习武练功几十年也练了几十年的胎息法。为了方便大家对胎息法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首先梳理一下历史上胎息法的几种主要流派并加以简单点评,以供大家参考:

一、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

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历史上主要有葛洪的抱朴子胎息法和彭祖闭气功。

1、抱朴子闭息法:

 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有《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良吏传》十卷、《集异传》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八卷、文集三十卷,又杂抄经史百家方技成三百一十卷。一共有五六百卷之多,所以前人曾感慨说“六朝著述之富,盖无如葛稚川者”(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六朝》)。《抱朴子.内篇》,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但本功法并非葛洪所创,而是葛洪根据师传整理而成。具体练法为每日子后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静心,摒绝杂念。先鼻缓缓吸气,吸气极满后闭目不息,随即默数数字,自一至百以上。当闭气至极,则以口缓缓吐气,吸气或吐气皆须极细极微,毫无气息出入之声,以鸿毛置鼻孔处纹丝不动为标准。练习日久,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字可达数百以至数干,在此期间将自然出现胎息状态。“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2、彭祖闭气法:

 彭祖,姓钱名铿,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言都说他获寿800多岁(据传当时70天为一岁,实为150多岁)。彭祖闭气功功理主要是把人体肺部的空气吐净,使肺部(包括整个人体内部)形成真空,产生负压状态,并通过这种负压打通肺部经脉。按中医理论,肺朝百脉,肺脉一开,则百脉俱开。在人体所有经脉中,哪里经脉与玄关相通则相应的玄关也将被打开。

关朝点评:练习闭气法能使人长寿古文献记载和当今社会都有实例可以证明,从上述闭气法练法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闭气法修炼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以口鼻呼吸的“息停脉止”境界。也就是人们把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作为胎息法最高境界的标志,但如何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的境界则是自古至今胎息法习练者探索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派争论的焦点。

二、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类比胎儿在母体内以脐带呼吸的方法而衍生的神阙功、命门功、会阴功(海底功)等“先天呼吸”方法。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此种练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人出生后用口鼻通过肺部呼吸的方式称为后天呼吸,而把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获取氧和营养,打通与丹田相通的腹部若干重要穴位如神阙(肚脐)、命门、会阴(阴跷)、长强(尾闾),从而从大自然获取能量与信息的呼吸方式称为先天呼吸。由于练法来源于胎儿的呼吸,故名“胎息法”。这种练法的特点除了通过神阙、命门、会阴等穴位可以直接从外界获取“外气”外,还在吸气后有一段不吸不呼的闭息阶段,即每一次呼吸是由吸气(入息)→闭气(闭息)→呼气(出息)这三个过程组成,称为一息。这种练法在闭息的时候可以激发身体的“气机”,利用先天呼吸获得的外气与本身的元气结合,在闭息形成的较高腹压作用下自动冲击不通的经络,形成身体某些部位的自发活动,也称为“灵动”或内动。这种练法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著作有胡耀贞先生1958年由卫生部出版的《气功与保健气功》第二节。

关朝点评:这种练法有三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1、采取了有别于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的先天呼吸,使人可以在本身的先天元气因衰老而逐渐减少时,获得补充自身气血的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家也叫“采气”,某些丹派称其为练习“外药”的方法。也有称其为“添油接命”练法。2、由先天呼吸的入息、出息之间的“闭息”练法可以激活气机,使真气自行循经运行,打通自身的经络。这种练法可以避免在打通小周天时因为不当的上行意念引导而产生高血压、脑梗等弊病。这种练法就是“气通周天”练法,属于内功练习中的“顿法”。3、这种练法用先天呼吸代替口鼻呼吸(后天呼吸)从而逐渐达到“止息”的目的。其中先天呼吸的具体练法有利用身体表面的皮肤细胞呼吸的“体呼吸”法。体呼吸法实际是人体表面的细胞呼吸,我们也可以相对于体内细胞呼吸的“内呼吸”,称之为“外呼吸”。武术中讲究推手的太极拳和大成拳为了增加身体表面的敏感性,都有类似的练法。有些拳种把这种全身表面细胞进行呼吸的练法所获得的“气”叫“浑圆气”以区别在身体内部通过经络导引的“经络气”。除了体呼吸之外,还有通过身体一些特殊穴位进行出入息的练法,也有人称之为“穴位呼吸”。这种练法我认为不足之处是在练成“体呼吸”或“穴位呼吸”等先天呼吸方法后,如何进一步达到“息停脉止”境界的后续练法没有明确的理论,胡耀贞先生的女儿等把此练法的延续发展为气功的自发功。而我认为这种练法只是胎息法一个阶段的练法,不是胎息法的全部。

三、以《胎息经》为代表的练法:

《道藏》里所收的《高上玉皇胎息经》,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但在葛洪《抱朴子·遐览》中即有著录,可见其成书当早于东晋时期。其主要代表性观点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谓之生,神去离形谓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关朝点评:1、前边两种练法可以认为属于道家的“命功”练法,而这里引入了“神”的概念。要达到胎息的状态必须“性命双修”,通过“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达到止念进而止息,通过“止息”达到“入定”。入定自然“闭视、闭听、闭息”。入定的关键是如何“神气相注”。2、这种练法不同于前述对“胎息”的理解,这里的胎是指在修炼的高级阶段修炼“阳神”的一种方法,分为结胎、十月怀胎、元婴诞生和后天气断、元神显现等阶段,最后练成“阳神出窍”的功夫。这种道家的高级功夫往往不介绍其具体的练法,后学者如果一开始就“固守虚无”,常常事与愿违,成功者很少。因为要能“神气相注”,首先要知道如何练气、如何修神、神气在何处相注、如何才能心不动念。习练者还应“性命双修”,从有为法入手,逐步转化为无为法才是正路。

四、佛家天台宗的《六妙法门》练法:

很多人都认为“胎息法”是道家功法,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佛家也有专修吐纳的门派,密宗、汉传佛教都有。汉传佛教中以修炼吐纳、呼吸之法为主的代表是天台宗止观坐禅方法。其代表著作是隋代高僧、天台宗四祖智顗大师所著《六妙法门》和《天台小止观》。《六妙法门》全书主要在阐示天台三种止观中的不定止观法门。为智顗应尚书令毛喜之请,于金陵瓦官寺所说。自光大元年(567)至太建七年(575),历经八年而讲说完成。智者大师的哥哥陈针当时为中军参将,在四十岁那一年,遇到张果老,这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见面就说:“啊!看你的相貌,阳寿已尽,一个月内必死无疑。”他哥哥一听吓了个半死,赶快回去找弟弟商量:“怎么办?张果老说我活不过一个月。”智者大师回答:“嗯!没关系,我教你止观法门。”这就是小止观的由来,原本是为他哥哥延长寿命而说的。他的哥哥很听话,就按照小止观的内容认真地修习,结果一个月之后不但没死,而且还活得很建康。到了第二年再碰到张果老的时候,张果老吓了一跳,很惊讶地问:“你到底是吃了什么长生不死的药,才可以活到现在的?”他就回答说:“我有一个弟弟,他告诉我修习止观,我只是按照他教的方法不断练习,才可以活到现在的。”张果老听了不禁赞叹地说:“佛法真是不可思议,居然有这种长生不死的妙药,真可谓希有。”

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六妙门。智顗大师在《六妙法门》中指出:

“一数为妙门。行者依息数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冲[Lv.10]

  • 关注
    11
  • 粉丝
    39
  • 经验
    146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