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拳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道家养生理念和武术技艺。其特点及修炼注意要点如下:
武当太极拳的特点
1. 动静结合:
• 武当太极拳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作轻灵圆活。
2. 阴阳平衡:
• 强调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动作中既有柔和的缓慢运动,也有刚劲的发力动作。
3. 以静制动:
• 通过静心修炼,达到心静如水,内外合一的境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4. 内外兼修:
• 不仅注重外在动作的修炼,更强调内在气息的调节,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5. 循经导气:
• 强调气血的运行,通过拳法的练习,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效果。
修炼武当太极拳的注意要点
1. 松静自然:
• 练习时要放松身体,保持自然呼吸,避免紧张和用力过猛。
2. 心静体松:
• 修炼时要保持心情平静,集中注意力,避免杂念干扰,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3. 循序渐进:
• 练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动作入手,逐步掌握复杂的动作和发力技巧,避免急于求成。
4. 调节呼吸:
• 练习时要注意呼吸的调节,做到呼吸自然、深长,与动作相协调。
5. 动作规范:
• 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遵循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如“松腰”“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
6. 内外兼修:
• 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动作练习,还要注重内在的心法修炼,做到意、气、形的统一。
7. 循经导气:
• 练习时要注意气的运行,通过意念引导气息的流动,达到气血畅通的效果。
8. 持之以恒:
• 太极拳的修炼需要长期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逐步体会到太极拳的奥妙和养生效果。
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武当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能够调节心态,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第一式:预备式
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颔微收,齿轻合,唇轻闭,内舌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手心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两膝微弯,分脚,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
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十趾抓地空涌泉穴。
说明:
1、此预备式乃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现太极拳贯串始终的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均应一贯持守这些法则;
2、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静犹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
3、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然意存丹田而待动,保持一种平和静气,安祥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一种神气之韵。
动作:双手托天
气沉丹田
1.双手捧天
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一起向上缓慢抬起,沿斜前方起手(与身体成180度) 起手与肩平,沉肩坠肘,撘腕,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捧天之精华之气,又转腕向内,手向上抬至头顶百会穴。此时是吸气和意念吸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手臂从裤缝侧上行时,捧天之精华之气,当到达头顶时,又转腕向内,掌心遂变朝下,十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穴。
2.气沉丹田
接上动作(在十指相对掌心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行,做不明显呼气,意念百会真气下行人中穴,达鹊桥,沿任脉、经天突、璇玑、华盖、膻中、中脘、神阙,聚回丹田。双手亦同达下腹,后分别沿带脉斜下胯边,回至无极式。
要点:
1、这是一个深呼吸过程,意念周天循环,呼吸要彻底,手意牵引要协调,吸尽天地灵气,真气存聚丹田。
2、这也是开始进入功态的一个起势,保持全身放松,心情平和舒畅动作慢,匀称一致,呼吸在自然之原则下,由师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而掌握方式。
说明:掌经云:“先在心,后在身。”修道即修心,故首先要心无杂念,开始练此功也须遵循“有为”地存想内观之法。此运行大周天之功是,先扣脚十趾而提涌泉吸地之灵气,实质一是稳定脚根,二是活动经脉,沿阴跷上行缩阴提肛,过三关到达百会。此时两手劳宫及天门九宫打开吸收天之精华而聚汇百会,再由百会沿任脉下到丹田,此中真气保存,鼓腹蓄气,废秽之气随放松之体散发体外。
这一过程意念可强可弱,不可过僵过执,动作要慢,意念、动作、呼吸三合一,要协调。所以预备式的气势就影响和决定整个行拳的效果,需下功夫练习。
第二式:起式
动作:1、提手上绷 2、虚步下切
1.提手上绷
两臂分别内动,向上搠起,手心由相对变为向下,上棚同时胯膝下坐,成马步,气在丹田,慢慢屈膝成115℃屈膝度根据架式高、中、低而定,通常以中架为例,以下均同中架)。搠至臂与肩平,要意达指梢而微微坐腕,手变勾手。
2.虚步下切
接上动做,重心在左脚,坐胯右脚变虚,脚尖着地,同时右勾手顺左手腕下切,在转移重心到右边,同时左手顺右手完下切至右边,45度角至膝下足三里侧,屈臂沉肘格架在与肩平。
要点:
1.遵循拳经“一动无有不动”原则,全身首先在放松的前提下,用意不用力地开始柔和运转,轻灵与沉着俱在,变换虚实,注意上下,一动就开始体现阴阳。
2.行拳中腰身、手、腕、肘、胯、膝均活而不僵,活而不乱,松而不懈,刚而不僵,以意引动有规则转动,身体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动作到位,意气也一定到位。
3.一般按呼吸自然原则,多以起时吸, 沉时呼,即上吸下呼,但均不明显用口鼻,行拳保持匀、细,因其动作缓慢而又深长,所以一般开始学拳架动作,不必过分注意呼吸方式。时时注意气沉丹田而意于腰腹,活于胯部。
用法:
因为太极拳因人而动,因敌而变,所以在一个招法中可因对方的用力和攻击方式而采取几种不同的攻防方式,故此,在介绍其用法时,一般只突出一例,其余稍加说明或省略。
太极拳起势在用法上,须符合贵化不贵抗,后发先至的思想,化中有打,打中有化。
“双搠撑掌”主要是应付对方“双风贯耳"或“双按推掌"。对方欲出双拳击打头部,我则坐身,使对方落空,同时出双掌对对方胸前的空处推掌。如果对方双按掌来,我搠撑相接,粘上而随力化走,根据对方变招而再出招还击。多数方式以脚下虚实变换,手法一防一攻而立判胜负。 “虚步下切"中含有几种变化方式,据敌而用,而用时之势,已不再像虚步下切之定势了。
第三式:退步崩式
动作:1、丁步抱球 2、转身架掌
1、抱球独立
接上式。重心移至右脚,右手与左手由勾手变掌成包球式,脚成丁字步,右45度角。身体保持正中,背直不屈,两掌心相对,右腿微屈。
2、转身崩式
接上动。由腰转带动左腿向后(东北),脚跟先着地,成左弓步;左手随身体由下朝上划弧崩起,掌心朝里,右掌由眼下经胸前向左腋下推出,横掌于丹田处,掌心向下定型时,手、脚、身、步一起到位。
要点:
1、正如介绍武当三丰太极拳特点时说过:此拳步法灵活,仅从开始几动中可以看出步、腿的灵活度,同时要求步、身、手,齐到合一。
2、动作连贯性不可分割、断劲,在定型时,微有内劲到达之意,非单操练时,不得用力或发力。
3、此拳架攻防意义很强,虽练时不专注攻防作用,但要明细其用法。此转身上步、上搠下打之法,动作显明,同时可变作左揽雀尾式的用法,惟方向相反,用法不另叙。
第四式:揽雀尾式
动作:1.回身抽掌
接上式。由腰身带动右手,由横掌前按变内旋成仰掌,往右回分,左手外旋变压掌和外切掌;左脚回扣(即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转30度),身体变成右靠弓进步。
2、虚步拧转
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左腿,右肘下沉,右手外翻,带前臂滚旋,右脚变虚;左手由胯下翻掌向左前方到左侧上方,至左侧时,脚下左脚变实,承担重心;左右手掌心相对成抱球式。
3、上步靠掤 上动不停。左脚落地着实,右脚急上步于右侧,向斜前方45度出步,身、肩、膝同到;右手由胸前划内旋弧至裆前,左手随按劲沉肘,转回头前掌心朝面。
4、撩肘掤 右手由裆前朝外,由下至上,再由肩、肘、手节节贯穿,划弧上掤至右侧 前方。左手在后,掌心与右手相对。
5、马虚搬
右手向右前方掤至与肩高,膝与肘相合,手尖与脚尖相对时不再往前。接着右手开始由内向外翻掌,左手由外向内翻掌,重心移至左脚,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向左边捋过,右脚变虚,右掌心向卞,左掌心向上。
6、上步挤
上动不停。左手从左脚后收再向右肘处,掌心朝上捅出;同时重心移至右脚,左脚跟左手一起上步,先脚跟落地,承担重心;右手从左手至左肘下抽回,再沉左肘滑滚向左手,掌心向外。
7、落步按
当左右两手交叉会于右膝时,两手随臂转翻掌,并搂过右膝,收回腰问后从腋下推按出去;同时当手搂过膝盖时,右脚提起,蹬脚后落地,肘到脚到手到,成马步双按掌式。
要点:
1、此式分解动作多,较为复杂,也是独特分别于其它拳架的标志。实际运用要注意手、身、脚、意、气、力齐至;
2、此式劲力明显,靠、掤和落步双按是典型的力点(力点是实际用法上的技击发力处),要注意体会;
3、式中连绵性强,不能脱节,要一环套一环,在推手和技击中配合得好,很具威力,但主要不能散、乱;
4、此中步伐变化多而快,步幅大小可根据自己架式变换,虚实一定要分清,
实腿承受重力要沉裆,敛臀,保持腰胯的灵活。
说明:从上一式转身掤掌(有人称黑虎掏心)后,回身时若后手被人拿住,则左手从右手上削砍而出,击打对方腰肋。当对方右边拳击来,我用右前臂接粘,沉肘松肩而翻掌粘拿,同时坐胯转上左步右手。左手乃虚招,能实则打,不实则回护头脸,左手从外用掌砍对方胯,若对方招架,顺右脚上步对方裆中,左手护脸头,右侧身膝顶背靠;若不成出右手从下打上,再不成便掤住对方。
掤住对方后,用前臂或手掌鱼际等感觉粘上后,顺对方之`捋化,左手封对方中节或另一手,同时进步,插裆和套步,顺力将对方按出或推出。
第五式:顺拉单鞭
动作:
1、接上按式。左手朝上微翻掌,向左随身体带回,右手在距左手尺余,掌心向上,托时之意,随身向左移,重心在左脚,左脚以后跟为轴随手臂向外转,右脚后跟不动,前脚掌回扣,与手臂同向,成丁字步。
当转至左侧丁字步后,右手由仰掌旋臂成向外、向下的抓掌,左掌变托掌,向右以右脚为重心拧带;脚法与前相反,即以右脚跟为轴向右侧随身、手臂移45度,左脚以同样方式回扣45度。
2、左脚收回,随身起立,左手护右肘,右手从斜前方突出;然后右手翻掌勾手,指尖向下,左手由护右腕;重心在右脚,左腿随机提起蹬出。
3、重心仍在右脚,右勾手不动,气下沉,左脚、左手由腰带动一起向左前方挥迈而出,变成左弓箭步。
要点:
在左右平带过程中,拧劲等暗劲是关键,要求也很严格。像两掌二方向相对,意为把持手和肘,时时可采撂制住对方,往返之变是根据对方力的变化而变化,折叠过程中的身、腰、脚均要一致变化,体现整体性,才能制敌。即为变化无方之意,根据对方空处、破绽处而击,上架十字手,下出进腿,落步而顺掌到,动作是圆而连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用法:单鞭之用,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每一个动作是一个技击用法的母式,这一母式本身可以发劲击人外,还可演化出多种招式。就是若对方朝我中上部一拳击来,我一手粘拳头、一手托臂肘,运用听劲掌握对方力向,既可采撂拿脉、反骨,也可把架肘靠而放出对方。
2、若对方力大,肯定会反抗我之力,我则顺其力变成拧捋而击空胁。
3、若对方中胁击不成,则上击咽喉,架肘击裆腿,乘机进步而放发。关键是手脚进肘,身腰要捅跟而上,有一种捅挤之势。
第六式:提手上式(或回身提手)
动作:
1、接上式。重心右移,左脚尖回扣,右腿受重力,左脚和左手同动,左手向下、向怀内划弧同时右手带回与左手放至腰间;左脚经右脚边向正前迈定于正前方成丁字步。
2、身体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右手同动,右手由下向上与右脚一起侧身向正前方,随身屈膝坐身,在正前方右手经膝前插掌向右脚尖,随之由腰带胯、带腿随动右手变勾手,与右脚一起随身上提,上达与肩平,成勾提手式。左手立掌于右手肘关节处。
3、重心在左面,腰身带动右胯,腿与手、臂一起下落成高弓步,左手随身化收回腰间,右手随落而按切在裆前,掌心向下,形成弓步切按掌式。
要点:
1、经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单鞭之后的左手对来敌之变,就是粘化之法,粘后护面,侧身上法,护身打下,随化随进,其妙法也。
2、提手之式,即右手勾与右脚尖,有一根线带着之意,连呼吸一起同动,落步按封时,呼气。
3、身法要协调,稳固,沉肩松肘,意在腰际,带动全身。
用法:左手对敌之攻势,先粘化,或格粘或化拿,随后护面进身,偷步旋转步法,委身击敌下部,若不中,可随之蹬裆,踢腿,落步按封。主要对付来势汹涌之拳脚,沉气按切。
第七式 :白鹤亮翅
动作:
1、上步搓掌
接上式。右手和右脚同时由右向左再向身前划弧形上步,右脚跟先着地,掌心随动而滚翻向上,左手从胸前经右肘处往下搓推而出,掌心向下,左脚同时上步,脚尖着地,形成右实左虚步。
2、分掌抖翅
重心后沉,气沉丹田,双掌随呼吸拉丝式分开,右手向右上扬至头右侧,与太阳穴同高,左手下至左大腿附近。
要点:
1、上步搓掌式先右手粘擦,左手臂有挤靠之势,然后有搓掌拉丝之意。
2、分掌抖翅首先要有头手向上之气势,由腰意发动,略带抖意展翅,拉丝有展翅舒伸、身肢拔长的感觉。
3、沉气落尘胯身,但上头要有精神提起朝上之意,下体稳重,两臂成弧形,松肩沉肘,身体中正。
说明:
1、如在上式中切掌之后,马上粘上对方手臂,趁对方收回之际,跟上对方缠臂或拿臂(这也是粘),或进裆击擦对方中下部.随即左手身上进靠击。
2、如果对方左手招架,则我左手向上分开,趁机再击。
3、如果对方拿我右手,我则用左手搓拿拧劲之法解之。
第八式:搂膝拗步
动作:
1、 接上动。右手向头前拂面而下,左手向外、向上划弧至头侧,同时身体下沉,重心不变。
说明:这是一个过渡动作,但实用价值颇高。当白鹤亮翅之势时,自己中胸空虚,对方会趁虚而入,我则随急而用手警面而下,俗称“猫洗脸”,把对方击至我面前的掌脚轻拂过去并粘上之后,随机变出下一招式的击法。
2、腰身慢起,重心不变在右脚;同时手臂弧形同动,左脚虚点地,左手抱于前胸,右手在上呈抱球状。
3.左脚提起,向左前方迈出;左手同时翻掌,拂过右腿膝盖处,置于膝左侧;左脚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移而左脚踏实,承受重力,成左弓步;右手随身体重心前移和腰身左转而手指在前,经右肩前呈弧形推出。
要点:
1、两手的弧形拂划必须随腰身同动,腰、胯的转动要稳,重心要分明和稳固。
2、动作过程中,眼神要看着主要手的中指头肚(和定势后的前手或高手),或透过中指肚的一两米远处。
3、过渡动作也要圆满、柔和、顺畅,不可滞顿,动作中神意要饱满。
4、搂膝之手臂呈弧形,不要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先是五指头朝前,有牵引之意,呈水波或弧形推出,到定势,即与左弓步脚尖相对时,微微坐腕,有神达力吐之意。
5、此势慢动练神意,实用时要快速运用。
说明:趁“猫洗脸”之势,一手粘搂对方后,另一手推击而出,出手成掌,着人成捶,要注意过程中虚实和换步进裆。
第九式手挥琵琶(怀抱琵琶)
动作:上动不停。重心渐移至左腿,右掌坐腕后随身往前,与左手同时收回护在小腹与裆之前;而右腿随跟而上,至左脚边落地,承受重心;左手由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即外旋至前,与左脚同时。左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小步落下,脚尖着地,成左虚右实步,两掌掌心相对,目视左掌中指肚。
要点:
1、由搂膝拗步变到手挥琵琶,要自然顺和,随身而上动,有一种上手必进身的气势,即右掌下化后撤带护,是以腰身为轴,腰与跟步同时。
2、左手圆弧之形是由身、肩、臂、肘、手贯穿的,左臂不可直,手要直展。
第十式:小擒拿手
动作:
两手掌心向内,成张口式(两手之间距离约一小臂长);身体左转,重心在左脚;身体左转,同时扣手成擒拿式;两手收回腹间,同时右腿提起,屈右膝提脚伸直撂蹬出。
要点:
1、翻腕变掌是化解和擒拿法,要懂得其用意;
2、连贯配合的转向收掌和出膝蹬腿要气沉丹田,运转灵活,头正、身直、脚稳。
用法:敌拳若击我掌,我掌旋化翻拿后随其力收回,转身上击;若近用右膝,运用长蹬腿,若对方侧脚而来亦一样化打,右腿可破敌膝或击裆、胸。
第十一式:要步亮拿
动作:
1、接上式。坐左腿胯,收回右脚,右脚斜插左脚之后,身体慢慢右转下坐成倒插步;两手分别从两边右手向上,左手朝下划弧。
2、虚步下切,身体徐徐慢起,重心转换左腿,两手分别继续内外旋,上下互照。
说明:
1、转腰坐身是回化防守之势,本只有招势之功没有明显攻击之势,但由此势可变化出多种击技法,是典型的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招式,突出武当拳贵化不贵抗的道家哲学思想。
2、这些过渡化,防之势在内气锻炼上,结合身体起伏,腰身转动,对气血锻炼是颇有裨益。
第十二式:披身打虎式
动作:
1、左打虎。上动作略停,腰胯带动左腿,稍伸直后,向左转动45度落地,渐承受重心,变至左弓步;左手随左腿转时,搂拂过左腿面划弧至头前成拳,右手也同转而由上至下弧形击捶,放置丹田,拳眼向内,左拳面朝外,右拳面向内
2、右披身。腰身右后转 (以后跟为轴,左脚内扣);右手向右划弧,渐成右弓步,左手同时下划弧变掌,右肩、手臂靠出。
3、右打虎。腰身继续右转45度,左手与左脚由外向身内划弧,左脚落地于右脚斜步尺许;左手在上平肩,左脚承担重心,右脚提起,向右前方划弧迈出尺许,左右手同时划弧翻掌变拳,成右弓步,右拳在头前,拳面朝外,左拳拂于丹田,拳眼朝内。
说明:
1、行拳要匀和,左右脚落地变换重心时要控制稳重心,负重腿微屈膝,虚腿落地缓和轻慢,体现轻灵又沉着的特色;
2、两手过渡到打虎式时,弧形要划得圆,不得呆滞;
3、右披身势中变步上势要圆顺自然,手经过膝前要有搂膝之势;
4、圆臂屈肘,沉肩平气。
用法:此式重在下降、中间粘带、击腰上打头,身、手脚要配合,中实之后要打击猛烈,力达拳面。
第十三式:搂膝拗步
动作:
重心在右腿,左脚提起收至右腿处,再向左前方呈45度迈出;左手同时翻掌,拂过右腿膝盖处,置于膝左侧;左脚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移而左脚踏实,承受重力,成左弓步;右手随身体重心前移和腰身左转而手指在前,经右肩前呈弧形推出。
要点:
1、两手的弧形拂划必须随腰身同动,腰、胯的转动要稳,重心要分明和稳固。
2、动作过程中,眼神要看着主要手的中指头肚(和定势后的前手或高手),或透过中指肚的一两米远处。
3、过渡动作也要圆满、柔和、顺畅,不可滞顿,动作中神意要饱满。
4、搂膝之手臂呈弧形,不要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先是五指头朝前,有牵引之意,呈水波或弧形推出,到定势,即与左弓步脚尖相对时,微微坐腕,有神达力吐之意。
5、此势慢动练神意,实用时要快速运用。
用法说明:趁“猫洗脸”之势,一手粘搂对方后,另一手推击而出,出手成掌,着人成捶,要注意过程中虚实和换步进裆。
第十四式:野马分鬃
动作:
1、右分鬃。左搂膝拗步之后,身体稍右转,左脚以后跟为轴内扣转45~60度,随后左腿承受重心,右手与右脚在腰身带领下。右手划弧,由右下向左上回到身前下部,右脚落于左脚边,虚尖点地;左手在转身同时由下而上划弧,两掌成抱球状;动作不停,腰身带右胯、右脚朝右前方迈出一步,尺半许,右手同时向外,由下至上翻臂划弧,左手与右手相交,由上至下带弧而行,成右弓半马步。
2、左分鬃。坐左胯承受重心,前按左手掌再向左后方分出;右脚变虚,同时脚尖外撇30~45度,后再承受重心,腰微右转,右胯收住,左腿提起,虚点地于右脚侧,右掌内旋、下沉,平肩,左掌随转体由下至上与右掌在胸前交叉后,置身前下部与右掌呈抱球状,随后,左脚渐缓向前偏左迈出,具体幅度随腰身而定,腰身向左转,脚尖与膝盖尖方向一致,与右脚尖基本平行,形成左弓腿,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由下至上。翻臂转腕划弧形撂出。
3、右分鬃,与左分鬃相同,方向相反,只须重复。
要点:
1、此式虽在方式幅度上有定位,但没有一定准确的度数,动用时主要与腰胯定位,后膝脚后一致,才能保证身稳平顺;
2、动作中开合有序,上下相随,采撂交错,要做到连贯和顺,圆转平稳; ·
3、每一手动作均是圆弧型运动,并且伴随着转臂翻腕之内外旋,中间交叉有采意(为合),分开即撂意;
4、后腿的提起和迈步,全凭前腿胯根处微外旋内收,下沉坐实,做到身正、肩平、肘不夹肋和气落腰围,小腹与后腿自觉松净,起步自如,迈步轻灵。
用法:若对方双手向我左前按推,我即用被按之手臂向回一松,随即将对方左右腕粘住,用手拥其腕部,上步抄其身后,用肘腕部贴其腕下向外撂出,挤或靠发出。
第十五式:顺拉单鞭
接上式,左手向右前方按出向左后分,右手随之由仰掌变卧掌经左肘关节向下划弧以右膝前平带,接着左手放至右手腕处经腹前从右膝处隔拔出,同时重心转至右腿,蹬出左腿。
收回左腿向右前方落地承受重心,收回右腿向右侧方上步落地承受重心,收回左脚。
重心仍在右脚,右手由掌变成勾手,左手掌不变护住右手腕;气下沉,左脚、左手由腰带动一起向左前方挥迈而出,变成左弓箭步。
要点:
在左右平带转换过程中,拧劲、靠劲等暗劲、分虚实是关键,要求也很严格。
用法:与第五式相同
第十六式:玉女穿梭
动作:
1、西南角,身体重心在左,左脚往内扣45~60度,腰身随之右转90度;同时右勾手,随转拳变掌,向下划弧经腹前至前右侧,左掌随身右转时,下收划弧至左侧胯边,重心已渐移至右腿成抱球式;随之身体继续右转,左脚上步,左脚经右脚前向西南方向划弧,与地面划90度后落下;左手由下向上划弧掤出,随左脚落定承担重心后,右手同时下沉,从右臂下按推。
2.东南角,身体后坐,重心由左变右,同时左臂下沉,左手由内向下、向外划弧捌出,右手意先左坐腕后右回分,两掌心相对,相距抱球约一尺,随后腰胯回向左腿,重心移左,虚起右脚,左右手揉球翻掌,即由上向下划立圆,由采变撂后,随右脚向右后侧划弧至东南方落定,同时,右掌由下至上掤出,左掌由上至下推按而出。
3.东北角,接上式。身体后坐,腰身微向左转,虚起右 脚,同时收回左右手于腰间;随后提起右脚向左侧90度上步,右手与腰身一起向侧前(东北方向)迈出尺半许,随后落定承重,并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右转,左脚随右转上步,在右脚前尺许落定;同时,左掌由下至上划弧掤出,右掌翻掌从肩平处往左臂下划弧推出。
4.西北角,此式与2动作相同;方向不同。
要点:
1、玉女穿梭是打四斜角方向,能典型体现采撂肘靠特色,旋转灵活,角度大,开合和揉搓中神意要充分转动,注重“内气潜能”;
2、身体保持正直,姿势平稳,’动作沉稳活松、轻灵,连贯相随,一气呵成,手脚协调,忌忽高忽低,俯仰断停等;
3.臂腕转动和揉搓(采撂)之时,掤劲不可丢;
4.推按之手直中有曲,弓步方向,回脚内扣,虚实变换都要标准到位。
用法:
玉女穿梭周行四隅,封打四角,连绵不断,纤巧灵动,有如织锦穿梭,故称玉女穿梭。因其忽隐忽现,随动而击,将拿人击人和发人之法融贯其中,通常以我之手臂托架或粘或拿对方之手臂,另一手同时向对方肋间进击,即上封下击,步法灵活,身法到位,一击而中。另外此架式全身活动,腰意带动,可使胸背腰脊以及各关节在圆弧运动中得到锻炼,结合内丹之呼吸吐纳,有助腹腔脏腑器官得到运动,有助内功提高。
第十七式:顺拉单鞭
练法、要求、用法同十五式。
第十八式:单鞭下势
1、接单鞭势,腰身右转,右勾手变掌,
2、重心不变,腰身松转,左脚内扣45度,左手拉向右手处贴腕,身下坐成仆步。左手随下势由上而下划弧经右膝而行至左膝,左手下穿至左脚背。
第十九式:上步七星
动作:
重心在左脚,右脚与右手同动。右手自腰间出拳与腰平,左手在右肘下,右脚前踢蹬直,坐身保持平稳,头正,眼看右拳上方。
要点:
1、身体不要摇晃,上体保持正直,松腰胯,活臂腿,重心在左腿。
2、两臂均呈弧形(无论走行或定势),
3、左腿屈膝独立,须“沉肩坠肘”“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肘与膝合,向前的方向一致,完全体现太极拳整体性及基本要求。
用法:
此式“上步七星’’以防御为主,变着中含有进击和闪化招势。 “七星”是指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这里是外七星),在作用上,利用这些部位配合上步和整体运功,可以顶、打、撞、击、靠、蹬、踢等多种方法,若对方用右掌抓住我左腕,我虽臂略沉化,而身即趋前而起,另一右手架、拥、解、拿,变拳出击其胸,右脚踢彼下部。
第二十式: 退步跨虎
动作:
接上式。重心和左腿不动,转腰带右腿撤回原来地方,右手随身走放在腰间,左手在面前搁挡与眼平,后再内旋向上击出,在太阳穴处,拳眼朝内,右手从胸前按压与丹田处。
用法:此式退中有进,化中有打,若对方双手按来或双封或双抓我手腕,我即撤步旋转解化两臂,以粘随折叠之劲引其落空,左手化开对方拳或腿,右手前上击打对方头部。
第二十一式:双旋摆莲
动作:
1、接上式。腰身右转,重心渐移置右脚,同时,左拳在面前搁挡,右拳收于腰间。
2、当重心移至右脚后,以右脚跟为轴,提起左脚,在腰与胯带领下,左脚由左向右随转内摆,转体共360。转,左腿动作结束后,接着右腿由左向右外摆180 度,脚高在两肩之间,同时两手掌自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成弧形出去和收架,左手在先,右手在后,拍击脚面时身体由左向右转。
要点:
1、动作l为退步跨虎后变着双摆莲的一个衔接过程,暗含化势,右采左封,需做得松活,也为转体摆腿做准备;
2、左腿起脚前是虚步势,右腿要保持重心稳固,膝屈裆圆,胯松腰活,腰隙间顺势动而内随,气息调节,劲贯四梢;
3、两肩肘松柔屈臂旋摆,划弧运动,身腰带摆而圆转合体,自然架起弧形,手掌拍击脚面,顺势活泼;
4、整个旋体动作,皆以腰胯为动源:臂领腿促,上下协调,重心分明,身体平衡稳定;
5、右脚摆莲是横劲腰意带动的重要性,要认真体会,主要踢腿时高度不过头。
用法:
若对方双手又进我正中,我两掌分化、托对方来势,以采合劲,撂分力打击对方,若有人从右来,我即旋转两臂连封带打,左脚用旋风势向敌中下另有从前来或右来,两掌顺捋 对方手臂,急起右脚(主要对准对方中肋间)。
第二十二式:弯弓射虎
动作:接上式。左腿渐下蹲,右脚落地于原处,体向左后坐,右臂随着外拉,变拳拉到胸前,左手从右臂上方与右臂相反方向拉,两臂之间拉成弓形即可。
要点:
1、两手趋右摆腿落下,拍击脚面后,随腰身左转而右架左推,要立身中正,动作协调,劲整而手脚齐到;
2、右肘不可上抬,肩部下沉松活:
3、右接前式腿法,动作要连贯,不可有停顿。
用法:
若连击之中对方又一记打来,我遂用右手粘住其腕同时左掌拂其右肘,或提托推发,或肘腋下击,或右架下,打肋部。
第二十三式:单凤朝阳
动作:
向左转身,两手在腰间,右手出拳与太阳穴平,左手在右手肘变掌,重心在右脚,左脚虚点成丁字步。
第二十四式:独立搁挡
动作:
接以上动作,后退左脚转换重心至左脚,右膝提起,同时右手下搁至右膝外侧左手护住面部。
要点:
1、虚步式上实(拳)下虚,脚要保持松活;
2、身体转动,两手中一化压,一旋出打要协调一致,由腰身带动而行,切忌分散。
用法:若对方出胸一拳,我用一手由上压下,或由里往外拨,然后另一手同上,打对方头部(太阳穴),提膝保护自己。
第二十五:进步搬拦捶式
动作:
1、上动不停。腰向右转靠;右手与左手相搓划圆后成十字相交手,前迈右腿重心转移右腿,左手由里向外画圆冲拳变手臂掤,右手相反由里向外画圆冲拳,然后两手相交与一点成十字手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左腿随身体的右转而上步。成左弓步。
要点:
1、此势在进中上步,进中护化而击,重心变换虚实灵活,做到“迈步如猫行”,速度均匀,呼吸顺畅,上下相合,脚手齐动,身正、步稳。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搬拦时不可抬肘,右拳出去呈螺旋式,定式为平拳,虎口转身内,拳自然握实,意达所致,不可强力。
用法:若对手从右侧击我,我用右臂从左下向上俯腕缠粘,变拳击打,或由左向右转腰身带臂粘化,并以翻腕捶来打,对方左手随之击来,我则用左手拂之于切,右拳旋腕化空手击打,并同时进身上步,搬化,拦拂击捶,上步进身同时进行,是颇具威力的太极五捶之一。
第二十六式:如封似闭
动作:
1、接上式,平拳渐变掌,重心稍向后坐,两手心相搓。相反方向拉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抱球式。与肩平。
2、在腰意带动下,抱球式之双掌慢慢合拢转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随着旋转手心向前推按而出,两掌成相对竖掌,手不超过左膝。
要点:
1、此为典型暗劲训练式子,开合搓揉的要求要神意,气一致 。
2、注意重心随身子的细微变化,身正松肩坠肘,弧臂要符。
3.这是 欲开先合,欲合先开的有开有合的训练,注意分法、开合、明暗等劲。
4、右拳回收由拳旋缠变掌之势要认真体会。 用法:
如果右手被对方所拿(或粘上对手),左手用搓拧(或采拿)解脱,并封住前胸,守护门户,还可兼做按式劲力。
第二十七式:十字手
动作:
1.侧架十字
接上式。腰身左转,重心渐至左脚,右手随身转之时,向前推过右手,并随左手向上掤。
2.十字分披
上动不停。腰身右转回至马步中裆,十字架手在面前,左右手各自分两前侧划圆弧而下,至膝前,掌心朝上十指相对。
第二十八式:抱虎归山(收式)
动作:
接上式,收回左脚,身体直立,然后气沉丹田。完成天地合一之结束式。
要点:
1、整套太极拳行架结束时,仍要心平气和,松活自然,节节放松。
2、气归丹田, 头顶是意,中正不偏,两臂两手自然下垂,由动势回归到静势,气息神意渐至收敛。
附中英文拳谱
1. 起 式 begining
2. 退步崩式 step back warding
3. 揽雀尾 grasp
4. 正单鞭 straight sigle whip
5. 提手上式 lift hands and kick
6.白鹤亮翅 white crane sprads its wings
7. 左搂膝拗步 left 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
8. 手挥琵琶 play the lute
9. 上步搬拦捶step up to diflect parry and punch
10. 小擒拿手catch and hold
11. 右踢腿 right kick
12. 左打虎式 left beat the tiger
13. 右打虎式 right beat the tiger
14. 左斜搂膝 left brush knee
15. 双插掌
16. 野马分鬃 part the wild horse’s mane
17. 正单鞭 straight single whip
18. 玉女穿梭 jade girl works at shuttles
19. 正单鞭 straight single whip
20. 下 势 left push down
21. 上步七星 step forward with seven stars
22. 退步跨虎 step backward and mount the tiger
23. 双摆莲 waving lotus kick
24. 弯弓射虎 curved bow shoots tiger
25.上步搬揽捶 step up to and punch
26. 如封似闭 apparent sealing and closing
27. 十字手 cross hands
28. 抱虎归山 hold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
收势 finished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