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极拳是武当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道教太极炼丹术理论滋养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明清时代的古太极拳理论经典,是太极拳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圭臬和灵魂。
太极拳是哲理性极强的哲拳。是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的神拳,又是教人习练养生之道的道术。中国古代道家和道教性命双修理论,贯穿在太极拳修炼的全过程,她是中国和世界人民追求技击和健康长寿的最佳选项之一。
然 而遗憾的是,有关太极拳的源与流,由于种种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武术界管理层的个别人,不做深入考察,排斥异已,仅以唐豪等 人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察史料为依据,武断地做出了错误结论,他们认为:“明代张三丰不会太极拳,张三丰只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太极拳的创造与他无关。河南温 县陈家沟陈王廷才是 中国太极拳的创始人。”
近年来,随着新史料和古拳谱的面世,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依据更加充分、清晰,但武术管理层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明知1997年 中国武术研究院合著《中国武术史》有关太极拳创始人结论有错,为了确保其名利和地位,不敢正视现实,不愿修正错误,甚至发展到动用行政“资源”和“工具 ”,变本加厉地大树特树:“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陈家沟不但荣获“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金字招牌”,还又被戴上“中国武术发源地”的“桂 冠”。这与两千年前秦二世时代,赵高的“指鹿为马”,何其相似!曹雪芹《红楼梦》里“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讽刺真假颠倒的千古绝唱,竟 在此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鉴于此,为了不负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恩泽,本文不得不重温赵堡太极拳源流史,不得不出示赵堡部分古拳谱,也不得不重温台湾《道藏精华》里有关张三丰著的太极拳论等依据,为三丰祖师的丰功伟绩正名。
一、杜元化对源流史的考证与论述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杜元化(字育万),1931年至1934年在河南省国术馆任教期间,著有《太极拳正宗》一书,于1935年在开封出版。关于太极拳的流传史,在该书《太极拳溯始》一文中有如下叙述: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
王老夫子讳林桢(按:字宗岳),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于拳术,教成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诸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所以蒋老夫子学成之后,归家之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汝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归家之后,其村与赵堡镇相距甚近,赵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蒋老夫子拳术绝伦。因素无瓜葛,无缘从学。每逢蒋老夫子到镇相遇,必格外设法优待,希图浃洽,意在学拳。如此蒋老夫子阅二年之久,见其持已忠厚有余,待人诚敬异常,察知其意,始以此术传之,其中奥秘,无不尽泄。
其后,有张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尽情授给之。张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赵堡镇以鲜菜为业,后骏发,改作粮行。察本镇陈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是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
其后,陈先生欲扩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禹先生一人。
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清平。清平先生传给其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
以上所录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
余 师常云:‘此拳本是修身练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试观此拳,无论何层,统是因人不同,然随人之自然。其实,不外乎个人一心之本然,至其或 动或静,无非主宰流行与对待,不然何以名曰太极?如就此拳统论之,全是以人身比天地;细分之,又是以人身动作仿太极。太极分动静、屈伸、虚实、刚柔,包藏 之道。略举数端以明,并非无稽之言。怎见得?如说动静屈伸,歌云:‘动分静合屈伸就’;说虚实,歌云:‘左宜右有虚实处’;说刚柔,歌云:‘极柔极刚极虚灵’;说至道,‘一羽不加至道藏’。这都是按人身之动作与太极合,确确有据。
世皆谓是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乱世,隐居武当,号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球。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征,虽无处可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之高徒,越五世传于张三丰,三丰则庶几与,余师等历代相传之歌语堂然,余不过谨据所闻如此,亦未敢确为决定。
今 世皆说是三丰所传,亦犹多说是由蒋老夫子所传,又犹现在说是清平老师所传。然此均非无稽之言,按实此拳是为学家体育一法,即三丰祖师,亦非斤斤然。以此拳 名世,不过藉此为炼丹之术,使世人知练斯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久之真能练至纯阳,即可云仙。由是观之,谓为三丰所传,谓为文始所传,谓为蒋发所传,谓为清 平所传,皆是也。总一归本,于老子所传,方可谓之真源。”
对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溯始》,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供同道参考。
1、 赵堡太极拳是由武当山张三丰祖师传云游道人,经云游道人数传至山西太谷县王林桢(字宗岳),王传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二 传邢喜槐,三传张楚臣,四传陈敬柏,五传张宗禹,六传张彦,七传陈清平。此后代代相传,代不乏人。这说明赵堡太极历代师承清楚,是独立的流传体系。
2、 杜元化说:“以上所录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据笔者所知《太极拳正宗》共八册,上述老夫子(包括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槐,陈清平等)事 迹均载于后七册之中。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沦陷,人民四处逃难,后七册不知去向,如今只有第一册尚存,这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3、杜之师任长春云:“此拳本是修身炼气之术,长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余事。”
在任长春看来,太极拳是修身炼气之术,这说明太极拳是道门中养生之道的道术。仅“长生不老之基”就指明了太极拳是命功中的“筑基”功夫。“长生不老之基”乃三丰祖师之遗训。记录在张三丰著《太极行功法》之中(详见本文第三论述)。
4、杜元化认为,张三丰“在武术中不亚孔子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曰武当派。”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强调以仁、义、礼治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总旨;同时,孔子又被誉为“文圣”,为后世所推崇。
在杜元化看来,张三丰是武当丹士,将武当武术技法练至炉火纯青,威名远扬,名著朝野。从一定意义上讲,张三丰亦可与孔子比肩,他称得上是中国明代武当太极拳中的圣人——武圣。
5、 杜元化还认为:太极拳可上溯到老子,老子的太极炼丹术才是真正的根源。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是集前人之大成者,是发扬光大者。所以他在结 束语中说:“谓为三丰所传,谓为文始所传,谓为蒋发所传,谓为清平所传,皆是也。总一归本,于老子所传,方可谓之真源。”
二、王柏青《太极秘术》是张三丰创拳最有力的证据
在赵堡太极拳被管理层“雪藏”五十年期间,首先是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的复出,紧接着王柏青《太极秘术》又重见了天日。为赵堡太极拳在民间的崛起与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带来了新的曙光与契机。
这本古拳谱的挖掘过程,充满着传奇色彩,这与刘氏一家人感人至深的高尚情操是分不开的。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一位不知姓名的赵堡太极拳痴迷者,由温县到黄河南岸访友,路经汜水镇时,突然暴发急病,他临终前有一段与古拳谱生死与共的感人情节,从而引出了刘氏几代 人,为抢救和保护古拳谱所付出的艰辛与奉献,才使得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刘氏一家行善积德之义举,可歌可泣、功德无量、功戴千秋。
上 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铜川赵堡太极拳传人王震川先生,在移居铜川的刘恒山后人的医案中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古拳谱。此后,仅在赵堡太极拳传人中流传。据闻,如 今面世的古拳谱仅为上半部,下半部还保存在刘氏家中,他们等待官方考察时,才能将原稿和盘托出。现将《太极秘术》前半部目录,抄录如下:
(1)刘风梧《序言》 (2)王柏青《原序》
(3)张三峰《太极拳势》 (4)王宗岳《太极拳论》
(5)蒋发《太极拳功》 (6)蒋发《太极拳诀》
(7)蒋发《太极拳论》 (8)邢喜怀《太极拳道》
(9)邢喜怀《太极拳说》 (10)张楚臣《太极拳秘传》
(11)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 (12)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
(详见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一书,229-239页,2003年台湾逸文武学书馆出版)。
为使读者辨其真与伪,现将《太极秘术》中刘凤梧《序言》、王柏青《原序》和张三峰《太极拳势》原文公诸于众:
1、刘凤梧《序言》
“余幼失佑,习祖遗之医略,于《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辨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先祖俛乡人善葬焉。
此于录后言之一二。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腾而录存。是序。
民国六年仲春月 汜水刘凤梧拜识”
2、王柏青《原序》
“ 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故择者不易,尔 宜慎密勿惰。”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添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 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噫!敦鉴道之求真难于此乎?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诈伪横溢 四海,真言不屑而闻,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 愚叟王柏青留示”
3、张三峰《太极拳势》 王宗岳
“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
太极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既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既乾坤、艮巽,四斜方也,此八卦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定为中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手运八卦,脚跐五行,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此系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古拳谱的复出,澄清了太极拳流传史上诸多疑点和谬误。为正本清源工作提供了确凿的史证,为国家进一步拨乱反正,扫清了障碍。现据笔者的认识分述如下:
1、王柏青《太极秘术》的编著时间是清雍正六年(1729年),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八年。它是赵堡太极拳最原始的古拳谱,也是最珍贵,最有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
2、首先要澄清的是,张三峰与张三丰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现据海南李师融先生著《北宋张三峰史无其人》,文中李先生引证了大量史料进行分析,确认北宋张三峰确无其人,历史上只有一个张三丰。张三丰与张三峰,实为一人两名。(详见李师融最新巨著《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345-355页,台湾武学书馆2007年6月出版。)
据安徽中医学院李滨教授《反思太极拳百年大潮》中说:“黄宗羲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故《王征南墓志铭》称宋之张三峰,实为明之张三丰;称宋徽宗召之,实为明太祖召之。汉民族意识,思故国之情怀,虽隐约其词,却不言而喻。” (见《武当》2006年第二期)
又据李滨《张三丰太极武道思想研究》(《武当》2006年第五期),他说:“据《洞天记》张三丰曾云:“三峰二字,传乎已久,不欲再行更改,因忆乾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不足以还纯乾也,乃从坤土之中,植一根浩然之气,补其断而全其一焉。自今以往,当更名全一,字三丰,名号于是乎大定。”(引自《张三丰全集》)。”
以上可知,张三丰实为明代人,原名三峰,得道后更名为全一,字三丰也。
3、赵堡古拳谱在两个序言之后,开宗明义便是张三丰《太极拳势》。其曰:“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由此可见,太极拳又名“长拳”,是依据“太极拳者,如长江大海之水,滔滔不绝”而得名。
再从“手运八卦,脚跐五行。合而之曰十三势也。”就足以证明,太极拳又名十三势,由此而得名,乃是三丰祖师所创。但不知为何,“太极十三势”如今却成了陈家沟传人的“专利权”了。难道它是陈王廷创造的吗?
王宗岳宗师备注的“此系武当山张三峰(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此备注原文后在赵堡张静芝的张氏拳谱和杨家拳谱中均有记载。这些都是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直接证据。
上述可知,张三丰创造太极十三势的证据确凿,无可置疑。张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历史,我看谁能否定!
4、赵堡古拳谱记录了蒋发著《太极拳功》一篇,其末段是未加命名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这 篇太极拳论,简洁而精辟地阐述了太极拳走架的拳法原则,堪为明代太极拳的经典之作,它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历代赵堡太极拳传人走架的 圭臬,可供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受用与参考。可是该论后经辗转流传,著作者出现了误差。有人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有人将其放在王宗岳名下,还有人认定是武禹 襄所作,其实三者均为误传。应为蒋发宗师所著,才与古拳谱相符,特此更正。
5、有人说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此说不能成立。
王柏青《太极秘术.序》言道:“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
王柏青是在清雍正六年(1729年)编著的这个古拳谱。若按他二十五岁学拳,当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翁了。由此可推,王柏青约生于清康熙初年(1664年)左右,若再向上推四代( 张楚臣 邢喜怀 蒋发 王宗岳),王宗岳大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是可信的。这与杜元化的考证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完全吻合。足以证明王宗岳是明代人无疑。因此,那些说“王宗岳是乾隆年间人”的人,不是在杜撰太极拳史,就是别有用心。
三、台湾学者证明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
2005年6月,台湾高雄《太极拳》杂志,刊登了台北杨式太极拳(台湾称郑子三十七式太极拳)名家张肇平先生撰文《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张老先生(时年86岁) 开门见山的言道:“道友介绍我阅读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发现几篇有 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太极拳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 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这一发现使我高兴万分,立即笔之于出,公诸大众,俾大家得以共享共知。”
文章结尾时,张先生又补充说:“早年在立法院练拳,在中山北路听韩振声理事长、刘培中老师谈及萧先生,知萧先生住台北新店,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得南北二宗之秘传,获明清丹经秘诀甚多。来台后由自由出版社出版道拳之书亦多。”
这 段补充说明萧天石是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人物”,他在大陆期间,曾“足迹踏遍名山大川”。但萧是一位现代人,他收集的张三丰炼丹秘诀等,必然受到时代的局 限,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我认为,应该对上述五篇拳论进行冷静而科学的分析,吸其精华,去伪存真,才会使考证有价值、有说服力,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我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同时又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文革期间,我跟随李雅轩老师学拳多年。对两家古拳谱都十分清楚。首先,《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无令丝毫间断耳”。这篇拳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清雍正六年的赵堡古拳谱是署在蒋发名下,萧天石先生将其放在张三丰名下,可能是从杨家太极拳著作中抄录而来。赵堡拳谱比杨家著作早200余年。考察拳史应以前者为准,这是考古学的基本常识。故我认为这篇《太极拳论》的作者应是蒋发,而不是张三丰。其二,关于《太极拳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此歌在赵堡张氏拳谱中有记载,名曰《十三势歌》,但未署名,详见拙著《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第268页。 杨家著作中也从未署名。《十三势歌》的作者究竟是张三丰,云游道人,还是王宗岳,留待进一步考证,暂不作定论。其三,关于《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也不是 张三丰的拳势图。很显然,这都是杨氏太极拳的拳势与名称,且图势与杨氏太极拳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穿上道袍演练杨式太极拳罢了。又何以能证明此图就是明代张 三丰的原太极拳的图势?故《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附在张三丰名下均有附会之嫌。
以笔者之浅见,惟《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我深信乃是三丰祖师创造太极拳的代表佳作。现全文公之于众,读者自有公论。
1、《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 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 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 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 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 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 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 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 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 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 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2、《太极行功法》
“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 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两手紧掩耳门,叠 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味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 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 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 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 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 也。”
以上张三丰著《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系龙凤胎中的兄妹篇。前者为兄,后者为妹,缺一不可。前者是道门中的命功,论述的是如何修炼太极 拳;后者是道门中的性功,即盘腿的静坐功,以及修炼“心、身、面、耳、目、口、舌、齿、鼻”等功。“拳属动而功属静”,且必须“刚柔相济,动静相因”方可 进入道境。
台北张肇平先生(88岁),近年来发掘了这两篇拳论,并对该论的见地颇高,他对《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有其独到的认识:
“本篇五次提到太极拳。先则曰:‘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继则曰:‘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始也。’三则曰:‘太极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四则曰:‘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五则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这样一篇好东西,却埋在地下数百年,我们这些自命为太极拳人的人,真是感到惭愧万分。”
张肇平先生对《太极行功法》的认识是:“本篇说明拳功并练的重要性。如心功、身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等。接着便说:‘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挚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肇平教学太极拳近五十年,常听人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究竟语出何时何人?始终莫解。今得《太极行功法》,则知是从这里出来。今无意中在道门经典发挖出来,真是天大的喜讯。太宝贵了。”
据此,台湾《道藏精华.张三丰炼丹秘诀》中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的再度挖掘,则可进一步证实张三丰的的确确是中国太极拳的缔造者。三丰祖师创造中国太极拳的历史,铁证如山。
在 我国两千五百年道家内丹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斯术在张三丰之前,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内丹术、 内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后,始称太极拳。所以,张三丰既是太极拳的缔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可以说,没有张三丰就不可能 有今天各流派太极拳。
此时此刻,那些说张三丰是武当山炼丹的道士,不会太极拳的人,不知有何感想!也不知那些认定太极拳是陈王廷创造发明的人,又有何感受!
四、蒋发宗师是张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
在太极拳的流传和发展史上,蒋发宗师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蒋发宗师到山西向王宗岳学习太极拳,绝不可能有今天的陈、杨、吴、武、孙等流派的流传与发展。海内外的太极拳传人,牢记古训“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树立尊师重道观念,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保证。
蒋发宗师学拳经历虽已久远,可雍正六年赵堡古拳谱存留的蒋发著《太极拳功》,却是清晰可见,它是蒋发到山西学拳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为了便于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现公之于同好。
蒋发著《太极拳功》
“ 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夫太极拳者,静而始动,动而至静,动静相因。连 而不断,神形互依,意气相聚,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乃拳功之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笔者以为,蒋发宗师是尊师重道的典范。现就蒋发《太极拳功》而言,首先说:“师傅曰”,继而又说“乃曰。”初看之,似乎指其恩师王宗岳。细观之,见其文风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不相吻合,但与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和《太极行功法》文风与内涵却是高度的一致。故而可断,蒋发文中“师傅曰”与“乃曰”,是指张三丰祖师传曰无疑。
蒋发《太极拳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师傅曰:‘太极行功法,在调阴阳,合神气止心于脐下。’”是对张三丰《太极行功法》的高度浓缩而成。而“乃曰:‘凝神敛神入气穴,使阴阳交感,浑然一炁’”。则是对三丰祖师《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融会贯通后的浓缩。其余后面部分,如“连而不断”、“动静相因”、“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以及“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学者不二法门也”等,多数都是三丰祖师文中的原句,仅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收录的就有十分之六。
以上蒋发《太极拳功》与三丰祖师拳论进行对照,相互印证,足以说明,明代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与其再传弟子蒋发之间的传承关系,早在400年前,就牢牢地镶嵌在蒋发《太极拳功》的字里行间。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十要》是三丰祖师的古典太极拳拳法。后经赵堡历代传人和杨澄甫、陈微明等修改补充后,使其更加完善,成为习太极拳“不二法门”的十大要素而流传于后世。
以上蒋发《太极拳功》再现中国武坛,足以证明,蒋发宗师是三丰祖师的再传弟子确定无疑。明代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三百年后,经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赵堡镇人),在乾隆年间才传入陈家沟。赵堡太极拳的流传又与陈王廷何干!
那么我们要问,那些说蒋发是陈王廷的弟子,还为陈氏扛大刀的人,不知此时有何感想!
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支流的人,不知此时又有何感受!
那些说赵堡太极拳总会是非法组织的人,此时此刻,又有何感慨呢?
五、文后寄语
综 前所述,无论是杜元化的考证,还是王柏青古拳谱的记载;无论是台湾《道藏精华》的最新挖掘,还是蒋发宗师《太极拳功》的再现。都无可辩驳的证明,张三丰祖 师曾为创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建立了丰功伟业。当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祖师创造中国的太极拳时,陈家沟的陈王廷还远没有出世呢!
毋庸置疑,陈王廷创拳说不 但湮没了道家始祖老子创立太极炼丹术理论体系的伟大贡献。而且还湮没了诸如尹文始、庄子、列子、文子、魏伯阳、麻衣道长、陈抟、钟离权、吕洞宾、白玉蟾、 张伯端、火龙真人等两千余年来的历代道家和道教学者,前赴后继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和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它湮没张 三丰创造和传播太极拳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明代的张三丰,之所以至今未被尊奉为太极拳与武当内家拳的武圣和精神领袖,以及在 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完全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层在源流史上考察的偏颇所致。三丰祖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创造了科学的太极拳理论体系; 创编了以十三势为核心的太极拳势和完整的套路,以及太极双推手等。后经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张应昌、和 兆元、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杨澄浦、吴鉴泉、郝为真、孙禄堂、杜元化、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王晋让(台)、李雅轩、郑曼青(台)、吴图南和陈发科等的传授和发扬,广泛流传于今世,造福了亿万的民众。三丰祖师所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流光溢彩,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远播了五洲四海。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针指引下,国家为上述老夫子和张三丰正名之日,不久将会到来。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