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张三丰年代考
研究武当内家拳及太极拳的源流,常常遇到两个张三丰的问题。一是北宋徽宗时代的张三丰,清初史学家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他是内家拳的创始人。另一个是《明史》
中所记张三丰,是元朝定宗二年(1247年)出生,活动至明朝时代的人,对内丹修炼术有卓著贡献,长寿二百岁以上,留有系统的内丹功法著作,明太祖朱元璋及永乐皇帝均召见或寻
访过。二人的经历、特征,极为相似。究竟是二人或是一人?创立内家拳、太极拳(古称“十三势”)是哪个张三丰?。一直是个悬案。
90年代以来,经过充分的考证,确认元明时代的张三丰实有其人。内家拳、十三势均为其所创。至于北宋时代有无另一张三丰? 目前看法,尚不一致。由于北宋张三丰的史料很
缺,此说暂不定论,留待后人深究。但考证太极拳源流与“北宋张三丰”无关,故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一、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的史料简介
清初之史学权威黄宗羲(又称黄梨洲,1610-1695),在康熙八年(1669年)为内家拳传人王征南(来咸)之逝世撰写《王征南墓志铭》,详述了内家拳的源流。这是研究武当内家拳最早的一份史料,也是由历代内家拳传人如实记述的证据。现将其中有关源流论述,照录如下: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能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日、徐岱,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这—史料当据王征南生前所述而记,征南之说也是据历代师传之说,在人物上是可信的。但事迹方面,夜梦神授拳法,显系托名,寓有它义。这一点,成为后人否定张三丰创拳的把柄。其实,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是王征南之徒,对内家拳史比其父更为了解。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书,对三峰之术是如实描述,不附会神话,较为实在。文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纠正了夜梦神授之说。至于张三丰、王宗、陈州同的活动年代,有待考证。
清初,王士祯(1634—门11)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顺治之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蒲松龄善。康熙年间,阅蒲著《聊斋志异》之原稿,在《武技》篇后写一眉批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为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者,鄞人也。”又云:“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二者皆僧也。”此文约写于《聊斋志异》脱稿后不久,约在1680年前后,比黄宗羲之著晚十余年。但综观全文可知,王士祯之说,不是抄引黄宗羲之说,其中有几处相异:①对僧耳、僧尾之师,有所改动。黄宗羲记的是师从孙继槎,王渔洋说是师从王征南。也许一人拜二师。在此补充之;但此细节,不影响源流,不必细究。总之,由此看出,王渔洋之说是向另一内家拳传人调查而写,可视为另-一份不同源之证据。②补充了陈州同的活动年代,是明嘉靖年间。③对张三丰之时代,略去“北宋”的说法,也即暗示另一传人对“北宋”之说有异议,故省略“北宋”之说。④略去“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附会神灵之说。由此两份不同源的证据相互印证,可得出如下之认识:在人物上说法一致:即内家拳创于武当山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以后,传至陕西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为嘉靖年间人,后再传张松溪。张松溪以后的传人,《王征南墓志铭》记述甚详,且与征南之时代相近,当较可信。
内家拳传人之史料,还有《宁波府志》中的《张松溪传》,其著作年代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有关内容如下:“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此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下略)。这一史料写于黄宗羲撰文之后约六十余年。其所述张三丰之文字,与《王征南墓志铭》雷同,明显是抄引宗羲之说,故不能视作张三丰为北宋人的另一证据,但可证实张松溪确为明嘉靖年间人氏。有人据文中有“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一语,认为张松溪亲口所说,当应为第二份不同源之证据。本文认为,该传记著于1733年,距明嘉靖年代(1522—1566)约二百余年,执笔人不可能亲聆张松溪之.“自言”,必访问当地的后辈内家拳传人而记之。此时《王征南墓志铭》已经传世久远。故后人之说法,往往据《王征南墓志铭》而说。“自言其术起于张三丰”则可信,其中加上“北宋”二字,则为传抄黄宗羲之说补上。故不能作为“北宋”时代之证据。
二、关于元明时代之张三丰有关史料
(1)明代之张三丰传,最早者为明初宣德六年(1431年)由道士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古称武当山为太和山)中的传记,比较可靠,一是著作年代与张三丰活动年代相近,
二是作者任自垣与张三丰之徒邱玄清友善,了解情况较为直接,其本人又参加过永乐帝组织的寻访张三丰之举,故可信度较高。原文如下: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为留侯(注;汉初之张良)之裔,不知何许人也。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人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历遍诸山,搜奇览胜。尝谓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命邱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洪武二十四年,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 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创建宫观—新,玄风大振。自高真升仙之后,未有感于今日,师之所言,信不虚矣。”
(2)以上史料,虽较真实,但对张三丰之生卒年份及经历,叙述尚少。史料中记载较详者为清雍正初道士汪锡龄所撰之《三丰先生本传》(全文可参阅《武当绝技秘本珍本汇编》第19-21页),但内中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吴图南据此剔除此中神话成份,取其可用部分缩写为《张三丰传》(详见《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64-265页)。本文摘其梗概,并附上公历年份,以资对照,引出如下: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先世江西龙虎山人,祖父辈迁至辽阳懿州。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即1247年)夏四月初九日子时。元至正甲子秋(1264年)游燕京,得廉公希宪赏识,奏补中山博陵令,遂为官。次年父丧,先生便绝仕意,归辽守孝。数年后,束装出游:田产悉付族人,北抵燕赵,东至齐鲁,南达韩魏。如是三十年,均无所遇。乃西至秦陇,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山峰挺秀,苍润可喜,因自号三峰居士。延祜元年(1314年),年六十七,人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遂更名玄素,一名玄化,合号玄玄子。山居四载,泰定甲子春(1324年),南至武当,调神九载而道始成。于是云游于湘云巴雨之间,又十余载。至正初(1343年)由楚返辽阳省墓,复归燕市,遂之西山。复至秦蜀,由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至正十九年(1360年)仍还秦。居宝鸡金台观。又二年(1362)元纪终,明运启,乃结庵于太和山(武当山),自号邋遢道人,洪武十七年(注:据《大岳太和山志》记为洪武二十四年,应以二十四年为准)明太祖召之,不赴。乃遁人云南。明永乐
四年(1407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先生深有道法,广具神通。五年,帝命胡滢遍游天下,访之十年,终不可得。”
(3)《明史》第299卷有张三丰传,编于清乾隆年间。现摘要如下:“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体硕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滢,偕内侍朱祥赉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缶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4)I块西宝鸡金台观,现仍保留《张三丰遗迹记》之碑。为明初南阳张用浣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立。内容述及张三丰与张用浣的几代祖先有世交之谊,可证实明初确有张三丰其人。
(5)明英宗朱祁镇赐有“御赐张三丰铜碑”,碑文中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此碑为天顺三年(1459年)四月十三日赠,说明此时张三丰尚在人间。
(6)据江百龙等著《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一书所总结的国家体委直属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其中《张三丰生卒年探微》即据英宗御赐铜碑,推算张三丰之卒年,约在天顺八年(1464年),寿218岁。
(7)据当代已故武术家李天骥生前献出之文物“张三丰自画像”(见封面) 考证,该像为张三丰于明初绘赠歧15日工李文忠的。像上原有李文忠的后裔李德耀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题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沦人宗人家,不复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长兄统师来京,出重资购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旧观,未必非仙之灵默佑云。耀记其始末,俾后人知像出:于仙绘。”(题字见《武当》1985年第1期)这些文物,足以证明,明初确有张三丰其人。
三、内家拳创始于明初之考证
内家拳创始于何时?这个问题与张三丰创“十三势”是有密切联系的。解决了内家拳的创始时代,则对研究“十三势”的创立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若按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所述,应在北宋徽宗年代,即公历1101—1125年之间。三十年代以前的一些名家对黄宗羲的史学权威,绝对信任。于是对传人王宗的时代,则以北宋徽宗时为基准点,后延百余年,认为王宗是元世祖时代人(公元1260—1294年)。这样,矛盾便出现了。陈州同是王宗的亲传弟子,是明嘉靖年代人(公元1522-1566年),相距二百多年,如何亲传呢?由于王宗的确切年代一时找不到史料,所以这些疑点,一直悬而未决。
本文认为,不论什么权威,其说存在矛盾,都要以确切的史料验证。未经验证的说法,不宜作为时代推算的依据。从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再传陈州同、张松溪的传承关系看,张松溪为明嘉靖年间人最为确实。应以张松溪的时代为基准,向上追溯,而考证出张三丰、王宗的时代。
张松溪的时代,有四份证据表明:1、《王征南墓志铭》已经写明。2、《宁波府志》的《张松溪传》已表明。3、明嘉靖年间之沈一贯所写《四明文征·搏者张松溪传》有云:“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4、松溪派的现代传人上海之王维慎在其著《松溪派内家拳的本源和发展》中述:“关于张松溪的生卒年月及生平,据本门前辈的可靠之说,他生于浙江温州,卒于贵州玉屏,终年一百一十多岁。他死后,明王朝经天启、崇祯二帝即告复灭。”若此说准确,可以推断,张松溪在明正德时生于温州,时为1506年前后,历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而在光宗泰昌时卒于贵州,时为1620年左右(引自《武当》杂志十年精华本上卷第164页)。因此,这个基准点的时代是很可靠的。陈州同是直接授张松溪,或授孙十三老,再传张松溪,尚待考证。但陈州同比张松溪年代较早是事实。关于陈州同的史料,据台湾宋志坚之《内家太极历代流传师承考》所述:“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1984年版,其中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三十年前,王生宝贤告知,高雄倪和清习内家拳。我找王去高雄左营之便,访问倪先生,据说:‘陈州同的家乡在鄞县(宁波)附近,离倪氏永嘉不远。早年家乡习内家拳的人虽多,但精深出众者少,而今几已失传。当日陈州同之兄弟陈幼同,也精于内家拳;州同文笔好,在陕西长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学得内家拳术,回乡传习乡人。’陈州同撰此《内家意旨心传》自然是告老还乡以后。正德十五年(1520)撰写《内家意旨心传》至少在60岁以上。由是推算其出生时间应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由此看来,王渔洋所写陈州同为嘉靖人,是指其老年时期返回浙东传艺的时代。嘉靖元年(1522年)距正德十五年仅是两年之隔,可见王渔洋的记述是可靠的。
关于王宗的史料,近数年在西安也有所发现。据胡转运著《太极拳与气功》一书披露其亲身调查结果,现录出有关原文如下:
“王宗是陕西省西安市坝桥官厅村人,其祖籍浙江省余姚。官厅村,祖传唐贞观年间,因位于宦官夏侯墓附近,而得名‘夏侯村’。至明朝成化(1465年)年间,村内武将王通领兵
打台湾,后征高丽国,受到诬陷,被明统治者屈杀,皇帝赐给金头葬于村西南等驾坡(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王通死后,少帝追封。其子王宗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笔者(胡转运)为了解王宗其人是否从师张三丰或传人,1994年7月间同弟到官厅村查访。找到王氏后人王玉海老人,已八十多岁了。他向我们谈到,王家祖籍是浙江余姚,工
家世代为官,第一代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本文注:王阳明之生卒年为1472-1528),做过兵部尚书,因维护明朝政权有功,被明统治者封为新建伯。至于王宗是否练太极拳,因年代久远,王玉海老人不大清楚。王宗后来回到浙江余姚老家之事,尚知道一些。王家世代习武,受过皇封是为确实。”
由以上史料得知,王宗实有其人,其年代则比陈州同稍早。其父王通,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被屈杀,少帝追封,少帝当为孝宗(年号弘治,1488—1505)。此时王宗已经成人,设厅祭父,估计在弘治之初至少有二十岁以上。即出生于成化初期或以前,即1465年前。王阳明生于1472年,可能是王宗之子。由此推算“三丰之术,百年以后,传至王宗”一语,设王宗在成化年间习内家拳,上溯百余年,则在明初洪武(1368-1398)年间,不可能在宋徽宗年代(1101-1115)。据《大岳太和山志》明洪武二十四年召见张三丰,其时为1391年,距
王宗之时代,正与“百年以后”大体相合。不过,张三丰没有应召赴京,《王征南墓志铭》中记为上京之途,为贼人所阻,是传说中添加的不实之词。
张三丰收有若干陕籍弟子。据金永钊《武当内家拳源流浅论》有云,“三丰的弟子中如邱玄清为西安关平人,蒲善渊、孙碧云均系陕西关中人,除三丰在陕西时间较长外,麸子李、邱、蒲、孙等人均常到陕西”。这与“百年以后,传至王宗”是完全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三丰之术,应创于明洪武年间,而不是北宋徽宗年代。“徽宗召见”一语,可能是“明太祖召见”之讹传。
第二节张三丰创“十三势”之考证
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之创始人,在国家体委直属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即《武当拳之研究》一书之内容)中已经作出结论,并于1993年经国家体委批准该项研究为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三等奖。这就意味着,张三丰创始内家拳之史实,已成定论。而这项研究已经肯定武当拳为明初之张三丰所创。
太极拳,古称“十三势”,是武当内家拳中的主要拳系。因此,张三丰所创之内家拳,派生出“—卜三势”是合乎逻辑的。其证据有:
1、“十三势”古拳谱中,有王宗岳注释张三丰的歌诀。王宗岳在拳谱上注明:“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卜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以传拳的当事人身份,证明为张三丰所创。这是最有力的铁证。本书在前面已经证明,王宗岳这一旁注是古谱原有的,决非后人所伪造。因为,注释者有责任向后人交代祖师的姓名与功绩.旁注是不可没有的。
这一证据还传达了张三丰祖师的遗训,“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非常符合道家丹土张三丰的观点,把练功的目的以延年益寿为首位,技击视作末技。这—观点,正是清代以来的太极拳家所忽视的。后人以技击为太极拳的灵魂,养生则视作副产品而已。因此。这一旁注真实地强凋了张三丰的遗训。后人的伪造则不会写出这一观点。
2、拳谱中有张三丰亲著的拳经歌诀八首,这就是物证。何以证明这些歌诀是张三丰所著呢?除了王宗岳证明以外,还可以从歌诀的形式及文字来判别。
(1)各首歌诀的流传,都符合道教中秘传技法的习惯,不立文字,只用歌诀,口授易记。据现代之仙学家陈撄宁(1880—1969)著《口诀钩玄录》中有云:“道书丹经,所习用的‘口诀’二字,其初盖出于《参同契》书中,其言曰:‘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在《抱朴子》的《黄白篇》第十六有言:“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故陈撄宁总结曰:“所以历代以来,凡传授丹经法术,莫不以口诀为重,盖千载如一日也。”“十三势”在道教中秘传,也沿此例,不立文字,以歌诀,口耳相传。转入俗家,要广为流传,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这些歌诀就有其局限性了,故令王宗岳注释成文,以利传世。
(2)从歌诀的文字看,也符合道教的特色。如《十三势歌》中“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道家的宗旨。歌诀中还有“—羽不加至道藏”,《道藏》乃道家著作之总汇,也表现出是道家之口诀。此外,在七言四句的歌诀六,把十三势归为八卦、五行,也是道家的观点。由是可认为,非后人附会之伪作。
(3)古之太极名家,如赵堡第四代传人王柏青在雍正六年所写的《太极秘术》原序云:“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曰:是术得之于道门。”此语也证明太极拳(十三势)创于道家。对照王宗岳之注,亦即是创于武当张三丰。
(4)据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记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这是古人证明张三丰善拳之记述。配合王宗岳拳谱中有张三丰的拳诀为证,充分表明,当代有个别名人所认为“张三丰不会拳术”是没有根据的。
(5)在以上证据确认的基础上,再参以其他可信之传说相辅,更可证明“十三势”是张三丰于明初洪武年代所创。在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中的《太极拳原序》有云:“洪武初,(张三丰)至蜀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人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一日在屋诵经,有雀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躁,又飞下翅打,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以上这一传说,时间、地点及蛇雀相斗之事件是可信的。但传说流经多年,细节难免有所走样。查任自垣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所编的《大岳太和山志》之张三丰传记云:“洪武初,来人武当,……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止。”对比上文,洪武初人武当,情节符合。太和山即武当山之别名,传说则误为四川之太和山。洪武二十三年离武当,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张三丰,张不往。此处误为洪武二十七年人武当,细节有出入。但大体上是明初入武当,没错。见蛇雀之争而悟太极,当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前。从蛇雀之争而悟出太极拳理,是符合太极拳的拳理。因此,此说较为实在。
3、结语
创立内家举及太极拳(十三势)者,均为明初之武当丹十张三丰。
由于前人对张三丰的年代记述讹误,上溯到北宋时代;王宗岳的年代,又被唐豪篡改为清乾隆时人,下延了二百余年。这样,张三丰与王宗岳的时代距离被拉长了六百余年。故“张
三丰数传至王宗岳”之说,使人不易接受。
经过认真考证,张三丰生于元朝(1247年),卒于明朝(约1464年)。创“十三势”的时代,应在明洪武廿三年以前(即1390年以前)。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年代,约1530年前后,二人相距百余年,作为数传弟子,得三丰之真传及拳诀,是符合史实的,可信的。
以上证据充分证明,30年代以前的太极拳界所持的源流观是真实的,决非附会神仙。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