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四照图》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经典之一,涉及生命和修炼的理论与实践。其渊源、特点及修炼要点如下:### 渊源《性...
《性命圭旨四照图》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经典之一,涉及生命和修炼的理论与实践。其渊源、特点及修炼要点如下:
### 渊源
《性命圭旨》是明代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著作,由道士张三丰所著。他是道教历史上著名的内丹大师,被誉为“太极宗师”。《性命圭旨四照图》是《性命圭旨》中的一部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过程和方法。
### 特点
1. **图文并茂**:通过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描述修炼过程,使修炼者更易理解和掌握。
2. **系统性**: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实践步骤,从基础到高级,循序渐进。
3. **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性命圭旨》不仅仅是道教经典,还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全面。
4. **重视性命双修**:强调修炼不仅要注重“性”(精神、心性)的修炼,还要兼顾“命”(身体、生命力)的保养和提升。
### 修炼要点
1. **炼精化气**:这是内丹修炼的初级阶段,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方法,将人体的精气转化为内气。
2. **炼气化神**:在此阶段,修炼者将内气进一步提升,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力量或神气。
3. **炼神还虚**:这是高级阶段,修炼者通过深入的冥想和意念修炼,使精神达到虚无的境界,回归本源。
4. **炼虚合道**:最终阶段,修炼者的身心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获得超凡脱俗的生命状态。
### 具体修炼步骤
1. **调息**:通过腹式呼吸等方法,调整呼吸频率,使之平稳均匀,为后续的修炼打好基础。
2. **存思**:集中意念,观想体内的气流和能量运行路径,增强内气的流动和聚集。
3. **运气**:按照《四照图》中的指示,将内气引导至特定的经络和穴位,促进精气神的转化。
4. **守一**:在修炼的高级阶段,通过持久的冥想和观想,使意识集中于“一点”,达到高度的专注和静定。
总的来说,《性命圭旨四照图》不仅是一部内丹修炼的指南,也是一部哲学和生命科学的著作。它通过形象的图示和深入的理论,指导修炼者逐步提升自己的身心状态,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普照图
天地灵根,元始祖炁,黑白相符,造化泉宁。
不动道场,至善之地,先天地生,宇宙主宰。
玄牝之门,呼吸之根,黄中道理,既济鼎器。
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无之谷,长结之所。
真主人,自然体,蓬莱岛,众妙门。
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虚灵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一。
神明之舍,道义之门,灵明一窍,活泼泼地。
朱砂鼎,赤龙情,光明藏,天玄女。
如来藏,腔子里,止其所,自在处。
主芝,真录,日魂,丹元,神水,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灵台,灵关,赤水,守灵,姹女,朱汞,灵府,玉液,丹台,乾马,交梨,金鸟。
西南乡,祖气穴,极乐园,真一窍,舍利子,戊己门,法王城,守一坛,如意珠,归根窍,复命关,虚空藏,寂莫海,华光藏。
玄夫,空中,正位,真土,黄中,推柄,黄庭,规中,西方,这个,黄婆,中黄,净土,泥康,丹扁,金华,月魄,灵根,橐籥,气穴,北海,婴儿,玄冥,关元,气海,土釜,玄冥,生门,死户,华池,曲江,河车,蓬壶,育婴,呆胞,火药,真铅。
混沌窍,总持门,希夷府,悬胎鼎,多宝塔,造化炉,无尽结,偃月炉。
坎离交媾之乡,干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观不破之机。(氵)潁气间,阖(门)合处,长胎住,息之乡,安身立,命之家,生杀舍,真金鼎。

《性命圭旨》四照图
反照图
昆仑顶,清虚府,上天关,交感官,最高锋,山空洞山,祝融峰,太微宫,摩尼珠,上丹田。紫金城,流珠宫,玉凉山,紫清官,太涧池。
玄室,黄房,天宫,真际,上鸟。天根,玄门,彼岸,瑶池,泥丸,天谷,天堂,内院,紫府,寥天,帝乙,甑山,天符,玄都。
翠微宫,上上釜,圆觉浑,威光鼎,中一宫,般若岸,陀罗尼门,凌罗室地,脑血之琼房,百灵之命宅,魂精之玉室,津液之山源。
脑血之琼房,百灵之命宅,魂精之玉室,天人合聚之地,十母分胎之路,阴阳变化之乡,任督交接之处。
九重钱鼓,三足金蟾。
太玄关,藏金斗。
尾闾关,朝天岭,气海门,曹溪路,三岔口,平易穴,龙虎穴,三岔骨,虎危穴,河车路,上天梯,生死穴。

时照图
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肾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尖气到陶道,己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姤气到泥丸,未时遁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浣,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而气归于气海矣。
人身有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总。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循环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穿脊里,上风府,循额至鼻,属阳脉之海。鹿运尾闾,盖能通其督脉也。龟纳鼻息,盖能通其任脉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而无疾矣。

内照图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得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乏官,技巧出焉。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之。散上至泥丸,下至尾骶,俱肾主之。
膻中,在两乳间,为气之海。能分布阴阳,为生化之源,故名日海。
膈膜在肺下与胁腹周回,相着如幕,以遮浊气,使不薰蒸上焦。
幽门在大小肠之间,津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变化出焉。
普照图之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谓前三关也。
反照图之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丹阳云: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是此义也。
时照图者,发明阳升阳降之机,四象环中之妙。
内照图者,指示五脏六腑、二十四椎、任督两脉,使内观者知有下手处。若人不明窍而言修,犹人未能立而言行也。从古诸仙皆口口相传、心心相授,不敢明将此窍示人,是惧泄天机之故耳。吾师尹公开佛之正知见,等众生如一子,绘此四图接引后之迷者,意在普度有缘,同出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