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修练气功时思想要完全集中。有歌诀:莫看面前仙女行,莫思门外玩活龙,莫惧金刀取首级,仿似独君深山行。具体说来,就是练功时要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其法是意守丹田。因丹:是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宫宅室,也是气海(即气之腑)的聚地,丹田即气海,能消吞百疾,所以意守丹田是练气功的首要原则。拳谱云:'舌抵上腭摄真气,气注丹田成神威。练气功时,一是意守丹田,二是舌抵上腭(即舌尖上卷抵住上腭),摄气归意,意从脑施。这样才不至于使人身的宗、卫、元三气流散。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顺血畅,血壮气强,气快血疾。总之,血为气壮力,气为血导航,对气功来说,尤其如此。摄气即聚气,发气即发劲,气到力到,气乃精也,气乃力也。
上述练气功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易做难练,主要是刚开始练时,思想难以集中。这里老师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求静的方法,如,暗算,即不发声的数数;或以呼吸计数,即把一呼一吸定为一息,数息数。这样久而久之,思想就集中了。静从思纯来,思想集中,心思皆静。
二:松,全身的肌肉要放松。拳谱云:松者气宜达,气足再摄存。在习武交手中,为了对付对方的各种攻势,随时采F方法还击,一拳一足,皆需调气(即换气)。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些过渡皆需调气。调气前必先检气,不松者难移,松者才透气、才顺气。这是'松'在气功中的作用。
三:匀细,练气功时,要使呼吸粗细均匀,长短相宜,呼则呼尽,吸则吸满,切忌长吸短呼,或长呼短吸。
四:恒,要早、午、晚一日三练。拳谱云:晨练泄废纳新气,午练顺逆精气蓄,夜深旋气发精锐,弹指穿木如插泥。
早练:人体经过一夜平卧,体内的废气必然聚积。而早晨练气功,一可舒展筋骨,泄尽废气;二可纳入新气,整脏振神。
午练:人体经过半天的活动,易致气逆、失静、静而无力。午练可调气归穴,导静倡顺。但午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十分钟即可。
夜练:也叫夜深练。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宜使思纯心专,气易领发。
修炼内功口诀:
远山可以养心,清流可以定神,思若山则心得,质若水则神以精。心境松而无他物,万若自然,凝息而养。思若轻松苍山,质若清流明水。入真镜,入定镜,周身仙然,云行飘渺。
姿势:正直站立,双脚四十五度张开,重心移至涌泉,然后可以放松。用逆式呼吸,呼意想气由命门至丹田,吸则意守脐心想外界之华气入体内。重而复之,可觉有气源源不断入体内。(无师指导不可自修内功,易出危险)
道家认为筑基是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称“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其入 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会日长。因为凝神调息在于心平 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 乃不起波。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 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 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 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是为神息、是为真橐會、 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 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气至而神未全,并非 真动。其实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静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已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 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此中最关键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 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所谓凝神,就是收己清静之心而入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 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味,所谓凝神 于虚,即此。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 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靜 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多。三番 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如痴如醉。可谓真消息,实乃玄关发现。三丰派还认 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谓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辩真伪,诀曰:玄关火发,沓冥冲醒, 一灵独觉;一灵从规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发现。修心即是存心。炼性即是养性。存心右便 城郭坚園,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筑基。所以大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则 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 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修炼。调息须以后 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调动后天呼吸,必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 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要百日。这里最根本 原理在于养性,浇培鄞鄂,使内药成全,也就是炼已。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 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说的内丹。“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 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 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 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同上。所以《系辞》云:“穷理、尽性,以至 于命”,这是道家修炼的层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
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性者内也,命者外也。
道家内功心法
歌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摇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泪泪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口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 调息(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注:握固,气功修炼中, 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静思:是静思息
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
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时做)。 第三段: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方法:上式毕,呼吸9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
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弹击24次。 第四段:微摆摇天柱。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次。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
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泪汩有声。注:神水—一津液:赤龙—一舌。 第六段: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
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36次,做完后收手握固。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一肾腧。 第七段: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 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注:神阙穴即肚脐,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一个 区域。以意引导,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学者若是气不会行,可用手指点在脐下,以加强条件反射,练习既久,气
自会下行。
第八段:左右辘轳转。方法:弯曲两臂,先以左手连肩圆(用摇辘轳状)36次,然后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第九段:两脚放舒伸,又手双虚托。
方法:两脚自然前伸,两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时要用力,好似向上托举
重物一般,托后缓缓放下,收于额前,连续上托9次。 第十段:低头攀足顿。方法:两手向前伸,握住双足,用力扳,扳时身体向前倾,头向下低,12次,做完后仍收
腿盘膝而坐,收手握固。此式抻筋拔骨,壮腰健肾。 第十一段: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洞泪响,百脉自调匀。方法:舌抵上腭, 闭目静坐,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一度(即第五段),此次两度,所以说:“如此三
度毕,神水九次吞”。 第十二段: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口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方法:意念脐下丹 田似有一团热气,初练此功时,脐下热感不明显,一般练功百日后,就会有明显的感觉,这时真的产生了热气团, 并非只是意念,将此热气引导下行,冲过会阴穴,过尾闾,沿后背上升腰间命门穴,再升至脊背、后脑(玉枕穴)、
头顶心(百会穴),然后顺着两太阳穴、经耳根前、面颊、降至喉头、心窝(膻中),再下行至神阙,归于下丹田。 存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行至何处,热至何处,一吸一呼,可存想热气从身前到身后,上升头顶,再沿任脉 降下,完成一个循环。这最后一式初练时,每次5-10分钟,随着功夫的逐步加深,时间自然会延长,能坐多久 就坐多长,实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缓缓睁开双眼,下坐,再散步几分钟就全部练完了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