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大量内丹经典的时候,修炼者常常会碰到诸如炉鼎、龙虎、铅汞、黄婆、婴儿、姹女、洞房、怀胎一类的内丹术语,对真正理解丹经内涵产生了障碍。
鉴于上述情况,将内丹术语抽列出来,专成一篇,加以详细介绍,以使修炼者能够分辩清楚。
一 炁
一炁,也叫先天一炁,或元始祖炁。是指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张伯端称其由“道”衍生而来,文曰:“道本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光。”见张伯端《悟真篇》。宋翁葆光注曰:“道本虚,而乃有形之炁,炁本实,而乃无形之形,有无相制,而一生焉。故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两情交媾,万物化成。至人探斯之赜而知源,颠倒陶熔,逆施造化,贼天地之母气以为丹,盗阴阳之精炁以为火,炼形返归于一炁,炼炁复归于虚无,故得身与道合。”这就说明人在出生时,此炁即由天地之间降入人身。人若要求得长生,就必须修炼此炁,使之永保不失,返还于虚无,使人身与道合体。
一 中
一中,指道。《性命圭旨·元集·大道说》解释曰:“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不难看出这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有一定的相似,同说一个不知其名且伟大的道。
一 阳
一阳,指一阳初动。元王惟一《道法心传·一阳下手》曰:“下手工夫在一阳,一阳初动合玄黄;先天一炁从中得,炼就金丹是药王。”就是说修炼者的入手功夫就在于一阳,经过收心入静,调节身心,使体身产生新的生炁,此生炁为阳炁,称为一阳。此生炁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一候。从《周易》卦象来看,可为“震为雷”或“地雷复”。此中阳爻,即表示一阳初动之炁。
一 周
一周,指人身之卫气,日行于阳经二十五度,夜行于阴经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即为一周。或称卫气循经而行十六丈二尺,为二十五周之一,亦为一周。
一 候
一候,指炼功时,内气在体内运行一周。这里的候指天地日月交合所用之气候。炼功时,周身气一匝,却从元宫,上朝于舌下,津生满口,就是一候。又脾藏生杀百味五辛之物,所谓生者,生百味五辛之津;所谓杀者,杀秽浊之滓,而入大小二事。此生杀之物,转行周天数足,于右鼻中出,自坎宫上朝舌下二窍中,生津满口,亦为一候。
一 息
一息,指一呼一吸。《法海遗珠》卷二:“调匀八十一息。”注间云:“一呼一吸,为一息。”《性命圭旨·享集·退藏沐浴工夫》:“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魄之香,点枯赅而重茂盛。”
一部之神
一部之神,指泥丸中心之神。人身体各个部位关节皆有神居而主之。《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曰:“泥丸百节皆有神。”而统领全身之神的则是泥丸中心之神,因此称为一部之神。泥丸宫内,有九真之神,分居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部之宫,分管四正四隅及中央,且中央方圆一寸之处,即为泥丸神所居之所,此神总管人身之神。所以修炼之人,只要存想这一部之神,就可以延年益寿。南岳魏夫人曰:“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内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指摒除各种欲望,保持身心洁净。色、香、味、声、触、法为六尘,认为六尘皆由六根所染浊,人若能心境清净,则一尘不染。宋张耒诗曰:“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阳来复
一阳来复,本指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在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开始复生。道教内丹家用此来比喻活子时。称修炼者入静后,肾间气发动,为阳精初动。有口诀曰:“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此时修炼者须下手进火,为关键之候。《悟真篇》曰:“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堪进火莫延迟。”
一灵独存
一灵独存,指修炼者的灵知和元性唯独存在。修炼达到一定层次后,心性明照,万念俱灰,留下来的只是灵知和元性,这种灵知和元性常存不灭,故曰独存。《玄机直讲》:“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万念俱泯,一灵独存。”
一阴一阳
一阴一阳,指道,引申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汉杨雄曰:“一阴一阳,然后生万物。”这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完全相同。说明“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
二 五
二五,指阴阳、男女、内外。汪启濮《性命圭旨·补遗篇》:“周子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聚。何谓二五 ?二者,六二居内,卦中女阴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中男阳也。内外、男女、阴阳合,化为真一之阳,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二车搬运
二车搬运,指通过任督二脉运炼,使心肾相交,达周天火候。《群仙要语纂集》:“羊车载火,鹿车载水,羊鹿二车,来往上下不停,上田返中田,中田返下田,下田返上田,上田返入气海,接著真气,三事共聚,再返起火也,是周天火候。”
十月怀胎
十月怀胎,指炼气化神阶段,培补精炁神所需要的时间,古人皆以凡人怀胎来比喻。因为精炁十足,就像女胎熟一样,可以出神。然而从实际情况也看,所需时间不限定为十月,有时只须八、九月,有时甚至数十年,不一而足。《仙佛合宗语录》就说:“十月者,以世怀胎之例大概言之也。凡人之子在母胎,以无息而至呼吸成,必由十月之久,而成人,而后生化神之气,大周天之用,自有呼吸,而返至无息之初。亦必由十月而后,能无息尽定,一变一化之道,自然之理如是,故仙真度人,即此十月而发明之也。或有不必满十月,只九月、八月、七月,而能出神者,生人亦有。然或有满十月而不出,过十一二月、十三四月、数年数十年而后出神者,生人亦然。”
七 门
七门,指人身修炼的七个门户。一为天门,在泥丸;二为地门,在尾闾;三为中门,在尾脊;四为前门,在明堂;五为后门,在玉枕;六为楼门,在重楼 (咽喉);七为房门在绛宫。这是人体修炼的重要关窍,直系五脏六腑。《黄庭经·中部经》曰:“选与还丹与黄泉,象龟引气至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枝叶却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即说此七门。
七 窍
七窍,指人的两眼孔、两鼻孔、口、两耳孔。庄子云:“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南岳魏夫人曰:“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五代务成子注曰:“耳听五音,目观玄黄,鼻受精气,口啖五味,不知老也。”
七 元
七元,指人体七窍之元气、真神。南岳魏夫人曰:“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子之元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唐梁丘子注曰:“七元之君负甲持符,辟除凶邪,而布气七窍,主耳目聪明。七元,七窍之元气也。……或谓七星及七窍之真神。”
七 返
七返,指修炼精炁神的七个过程。具体过程为:常爱惜精炁,握固闭口,吞气吞液,液化为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复化为液,液复化为精,精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神。
七 魄
七魄,指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七种残害人身的怪物。它们“残害生人”“乐人之死”“欲人之败”,所以修炼之人要“制而厉之,陈而变之,御而正之,摄而威之”。
七冲门
七冲门,指人体的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七个重要部位。飞门为唇,户门为齿,吸门为会厌,贲门为胃 (上口),幽门为太仓(胃)下口,阑门为大小肠会,魄门为下极 。
七返九还
七返九还,也称七返九转。道教修炼认为,天地有五行,人体有五脏,如此相配,水为肾,火为心,木为肝,金为肺,土为脾。与五行生成之数相配, (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 )肾得一与六,心得二与七,肝得三与八,肺得四与九,脾得五与十。此中七与九是两个成数,也是两个阳数,代表人身之阳炁。修炼之士,采炼的就是这个阳炁,以此点化全身阴气,成就纯阳之体。心七为心为火,心火下降,七返于中元而入下丹田,结成大丹,称“七返还丹”。肺九为金,金生水,水为元精,精由炁化,故九为元阳之炁,运此阳炁遍布全身,使阴息阳长,称“九转还丹”。二者相合,总谓“七返九还”。这是用大衍易数来比喻内丹之道。李道纯《全真集玄秘要》曰:“阴阳感合,而生五行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生数也。五行运化,机缄不已,四时行而百物生焉。以身言之,身心立而精炁流行,五脏生而五行具矣。天一生水,精藏于肾也。地二生火,神藏于心也。天三生木,魂藏于肝也。地四生金,魄藏于肺也。天五生土,意藏于脾也。五行运动而四端发矣,达是理者则能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九转还丹
九转还丹,指修炼内丹所须旋转的次数。这里的九是一个虚数,不是指九次,而是指阳之极,代表人身之阳炁,即以此之炁驱逐人身之阴质,炼就纯阳之体。这是用《周易》的乾卦来作比喻的,乾卦皆为阳爻之象。乾为金,九为金之成数 (生四生金,天九成之 ),所以称九转,才能炼成大丹。人通过修炼,将此阳炁炼回归身,拥有乾健之躯,故称九转还丹。
九三夕惕
九三夕惕,本指事物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内丹表示体内阳炁俱足,运炼火候已备。此源于《周易》的乾卦,倒数第三爻为九三,卦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魏伯阳曰:“三五成德,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见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就是这一时候,要防危虑隐,自强勉力,不要懈怠
三 返
三返,指收视返听,精、炁、神合炼的状态。《黄帝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百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元王道渊注曰:“三返有二说:外三返乃眼、耳、口,内三返乃精、炁、神也。
三 观
三观,指观心、观形、观物的三种修持方法。《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说的这种存观功夫。
三 要
三要,指内丹修炼的三大要点。分为外三要眼、耳、口和内三要精、炁、神。道教认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夫惟三要,有内三要,有外三要。内之三要者,精炁神也。外之三要者,眼耳口也。眼为神之门,耳为精之门,口为气之门。视之不息,则神从眼漏;听之不息,则精从耳漏;言之不息,则气从口漏。逐于外而失于内,心为形役,是九窍之邪,在乎三要者也”。
三 定
三定,指静心止念的三个阶段。道教认为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悟心真一,名为泰定。
三 田
三田,也叫三宝,指上中下三丹田。《道机经》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南岳魏夫人曰:“玄泉幽关高巍,三田之中精炁微。”唐梁丘子注:“人有三宝三丹田,中炁左青、右黄、上白、下黄也。”
三 炼
三炼,指炼养人体精、炁、神。所谓精指元精,炼元精则是“抽坎中之元阳”,使“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所谓炁指元炁,炼元炁则是“补离中之元阴”,使“元炁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所谓神指元神,炼元神则是“坎离合体而复乾”,使“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由此,“内外兼修,成仙必矣”。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