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几遍陈式行拳习练后,为调整气息,想起黄山老师的提点:“当自己习练时,可在每次行拳前的起式无极式中多站一会………再开始………”
想起黄山老师的此番提点,遂在下一遍陈式的起式无极式中凝神静气多站了一会儿,结果差点不愿意出来了………
通过这次,体会到:动桩静桩,相辅相成………
☯️当从动桩进入静桩:
从行拳(动桩)之后,
进入无极式(静桩),
会于静桩中感知到更快速的气血充盈和更充沛、明显的气感;
从“动桩”进入“静桩”,通过刚刚在动桩中体验过的劲力路线,你可能更能理解为何“静桩”要站成这样S的形状………
更能理解“结构”一定是为“功能”服务,为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身体其实自己知道答案,会自动调节成特定的结构(先天配置的功能与结构);
由此,开始更能理解:
“静可以见其体, 动可以见其用。”
——— 王阳明
人体,原来是潜在的变形“金刚”………
只是长久以来,你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开启”、如何“使用”、如何“变形”金刚、如何“运形走劲”………
你不知道,也很难相信………
所以,我们往往把上天配置给我们的高配自带变形金刚功能及其他神奇功能的“宝马车”,用成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柴油散架版低性能拖拉机………
☯️再从静桩进入动桩:前面从动桩进入静桩,会感知到静桩会受益于动桩带来的更激活的气血流通与涌动,从而更快的体会到气血充盈与气感;
而从静桩进入动桩,动桩同样也会受益于静桩带来的诸多特定助益:
静气凝神、心平气和、体松气固神凝………
动桩前的静桩有助于“将呼吸、将心率、将心神、心境、将气息、气感………”调频至最佳的频道与融合状态………
更能体会到:
“静者养动之根, 动者所以行其静。”
——— 朱熹
也许,动桩前的静桩决定了你是以怎样的“心性、频率、频道………”开启的这套行拳………
这套行拳是“有根”还是“无根”?
这套行拳是行其“躁”还是行其“静”?
当你静下心来,用“心眼”去看,你可能会看到,每套行拳中所处的“能量状态、心性频道”可能是不同的………
甚至,行拳的“起点”可能早就已经决定了这套行拳的“过程”与“终点”………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起点决定过程与终点 ———
行拳与行于人生,一理贯之………
这套行拳是“有根”还是“无根”?
这套行拳是行其“躁”还是行其“静”?
这趟人生是“有根”还是“无根”?
这趟人生是行其“躁”还是行其“静”?
………
由是感知:
☯️ 动桩静桩,一体两面,阴阳调和,相辅相成………行拳与行于人生,一理贯之………
———————————————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 王宗岳《太极拳论》
“静可以见其体, 动可以见其用。”
——— 王阳明
“静者养动之根, 动者所以行其静。”
——— 朱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 老子《道德经》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