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鱼
会相信
自己的鱼鳍有一天也可以是翅膀………”
————— 🐢
—————————————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 《庄子.秋水》
————————————
《庄子.秋水》之 “井蛙与海龟”
【译文】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叫公孙龙,他禀性聪敏,学识丰富,很受人尊敬。他也认为自己学识渊博,无人可比。
一天,他遇见了庄子,听了庄子的分享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魏国的公子魏牟说:“庄子的视野广大恢宏,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智慧高明的人呀!” 魏牟笑道:“你的话很对呀!”接着给他讲了“井底之蛙” 的故事。
一口浅井里住着一只青蛙,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时在水中游上游下,活得逍遥自在。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炫耀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累了就回到井壁砖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泡在水里,只露出头和嘴巴,或者愉快地在软绵绵的稀泥里散步。看看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他们谁能比得上我呢!而且我独自占据这口井,在水里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海龟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后,很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了几步,与青蛙说:
“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海水并不因此增加多少;八年里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呀!”
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 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 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和世界太渺小了………
讲完故事后,魏牟对公孙龙说:“一只井底之蛙怎能理解海的宽广与博大呢?用肤浅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想去体会深奥无穷的学问,那就如同用竹管来观察天,用锥子来探测地,又怎能了解天地的宽阔………
【原文】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 ,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 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 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 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 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 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 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 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 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 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 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
《庄子.秋水》之 “河伯与海神”
【译文】
秋雨绵延不绝,河水按时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望过去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河神洋洋自得,以为天下壮美尽在自身了。
顺河流向东走,到达北海,向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界。这时候河伯才收敛了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俗话说:‘听到道理多了,就自以为没有人能赶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信义,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边,才发现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的人笑话。”
海神说:
“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季居所的限制;
对于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到季节的限制;
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所学的限制。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于是知道自己的鄙陋,这样就可以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向它,没有停止的时候,海也不会溢满;尾闾不停排放,海也永不枯竭;不论是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没有什么变化;不论是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没有改变。大海超过江河的容量是没有办法估量的。
而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满,因为我从天地那里继承了形体,从阴阳变化中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砖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我只觉得自己很渺小,又哪里会自满呢?
算起来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像一粒米在大谷仓之中吗?
事物数量以万计,人只是其中之一;
人聚居在九州中,谷物生长的地,舟车可以通行的地方,而个体只是众人中之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汗毛一样微乎其微?
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都是这样的一根汗毛啊………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畾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 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