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本就有固定的招式或套路吗?
有吗?…
没有吗?……
说实话,
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十八式,
或一百零八式,
或杨氏,
或吴式,
或陈式,
………
潜意识中,
相信太极拳生来就长这样,
能有“招式”、“套路”学就已经很开心了………
………
外出办公,
京城今日户外风大、室内地小,
工作间隙只能于室内活动时,
十八式,施展不开,
站桩,又恐人惊扰……
于是,
只能几个单式动作,
下意识地、无意识地“比和”,
就像师所提点的:“你平常可以自己比和比和……”那样地无意识地比和着………
结果比和比和着,
身体下意识地会随着“重心”的转换进入到另一个单式,又渐渐地从另一个单式自动连接转换到下一个单式,渐渐地几个单式动作自动自发自然而然连接在了一起,随身体一起自然汇聚、转换、流动………
想起了师分享的“滚动的小球”:
这种感觉是自己刻意记“动作”、记“套路”、练“动作”、练“套路”时所没有的,或者说体会很微弱、或者说被掩盖或隐藏不现的……
更想起了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反复强调的提点、教导………此刻,这些提点、教导也从记忆深处涌现、汇聚到了一起:
“太极拳的进境是一个从后天返回先天的渐进过程。动作逐渐听从身体的本能,而不是头脑的指挥。
反之,停留在外形者受大脑思维制约,始终在模仿,可以几十年不变,丧失了太极的本质,已不是太极拳了。空有太极拳的招式,美其名曰“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揽雀尾”……
前人设计拳架动作为初学者建立了接近太极拳的管道,却也留下难以跳脱的框架。
许多人一辈子困在框架之中,虽悠游自得,却不知框架只是切入点,而不是终点,真正的太极拳在框架之外。
倘若学生不能明了规范的意义,则规范是死的框架,非但不能带领身心接近太极之理,反而自限在框架里,练的是自己的太极拳。
守住动作的规矩,却失去动作的灵魂。立意良善的规矩很快变成阻碍进步的障碍,原因就在于理不通、识不明。
重形或失形者皆失去太极真意。想要练好太极拳必曰贵神而贱形………”
…………
“目前,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趋势,已经被特定的动作绑架,虚有太极拳之外形,没有太极之内涵,而做出所谓“太极拳的动作”逐渐取代如何做出符合太极拳之理的动作,成为学习太极拳的主流。
太极拳盘架行功打手务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方为太极修炼之道!
而今天习练者多以形炼形,以拳练拳,和太极无关。形而下者谓之器,以物求物,物则非物!………”
………
“一切语言、文字、太极拳的招式、动作都是为了指示我们朝向真知和真理。假如我们偏偏死死抓住语言、文字、动作、姿势和老师的讲义不放,以为这就是真理,那么就真的成了舍本逐未了。
习练太极过程中,尊道而贵德,顺遂自然,听从身体这个小宇宙的指挥,而不是通过学识、能力、后天的思维模式来认知太极………”
………
“世界上许多医学中心陆续发表太极拳有益健康的研究报告,所引用的太极拳多著重在其外形动作之柔和,虽对太极拳持正面评价与鼓励,却也再次掩盖了太极拳的原貌,不知情者愈是努力推广,反将太极拳之瑰宝埋得愈深。”
………
“太极宗师张三丰苦口婆心地叮嘱太极拳后习者:太极拳在道不在技,在心不在形,凡此皆为意,在内不在外…
而如今,太极习练者却对“形”的追逐流连忘返、失去本意……苦苦以形为学,……舍本逐末,此太极拳已非彼太极拳了………
真正的太极,
得“意”忘“言”,
得“意”忘“形”
………”
…………
“在《楞严经》和《圆觉经》中都有指月之喻。这个典故最早见与《楞严经》卷二:佛祖告诉他的二弟子阿难说:如果有人用指月亮给人看,那么,此人就应循着手指的方向看月亮才是,若是此人只是死死地看着指头,以为这就是月亮的形体,那么,此人不但没有认识到月亮,同时也没认清指头………”
…………
——————
🌌🌕✨
手指明月指非月,
套路学拳拳非拳………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学万为通一;
通一自达万,
通一自生万………
………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