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推手或打手训练中,内劲和力量的运用是关键所在。“接手觉在手在肩为力,在胯在脚方为劲”为对太极拳内外劲力的一个重要说明,特别是在打手时如何有效地运用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解析:
1. “在手在肩为力”:
这是指当你接触对手的时候,如果仅仅依靠手臂和肩部的力量,所产生的只是局部的力。这种力往往是表面的、僵硬的,不具备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效果。这里的“力”是通过直接的肌肉推动产生的,但缺乏身体整体的协调和联动。
2. “在胯在脚方为劲”:
这是指真正的劲力是从下半身发出来的,尤其是胯和脚的力量。太极拳强调“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意思是说劲力的产生和运用应该从下盘(脚、胯)开始,通过腰胯的转换,最终传递到手臂。这种“劲”是整体的发力,是通过身体的协调、意念的引导,将力量从地面传递到手指。
当你在打手或者推手的时候,太极拳追求的是全身的整劲,而不是单一部位的局部发力。胯部、脚步的参与是确保劲力渗透到全身的关键。
进一步理解:
• 劲和力的区别:力是局部的、机械的力量,比如手臂或肩膀发出的力;而劲是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意念引导而产生的柔和、贯通的力量。劲力比单纯的肌肉力更具弹性和穿透性,更符合太极“以柔克刚”的原则。
• 胯与腰的关系:在太极拳中,胯的松沉和腰的转动至关重要。通过胯部的松沉,可以将劲力从下盘(脚)传递到上肢,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上半身的力量。腰胯的转换、脚的根基决定了劲力的来源和传导。
实践中的运用:
在太极推手或者打手练习中,学员应注重如何将劲力从下盘发出,通过脚、胯、腰的联动,而不仅仅依赖手部的力量。要意识到当手臂和肩膀发力时,如果没有下盘的支持,很容易丧失稳定性和内劲的深厚感。因此,推手时应保持全身松沉,尤其是要注意胯部的放松,以确保劲力从脚下发起,最终通过腰胯传递到手上。
总结来说,这句口诀提醒练习者要避免局部的僵硬发力,而追求全身整劲,尤其要重视下盘的根基和腰胯的参与,从而让劲力更加圆活、贯通,符合太极拳的内劲要求。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