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层的“上海慧眼”阻尼器和太极站桩有什么关系?看了就知道了!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4-09-17

背景: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今天(16日)7点30分前后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

背景: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今天(16日)7点30分前后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为强台风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贝碧嘉”也超越4906台风“Gloria”,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而就在15日晚上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生成,据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分析,未来“普拉桑”的路径高度类似“贝碧嘉”。上海会连续两次遭遇台风侵袭,猛烈的台风会给

上海中心大厦125层的“上海慧眼”阻尼器,摆动幅度大约为1米而屹立不倒。这个类似道家修炼中的站桩训练,阻尼器犹如丹田,中心大厦就像人身体骨架一样。该阻尼器由配重物和吊索构成,类似巨型复摆,重达1000吨,单边摆幅的极限是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阻尼器,重量约占大厦的0.118%。这个巨大的阻尼器由12根钢索吊在大厦内部,每根钢索都长达25米。“上海慧眼”被安装在大厦的倒数第三和第四层,距离地面583米。当强风来袭时,这个巨型复摆会摆向风吹来的方向,从而通过自身的摇摆来削弱大厦的晃动幅度。根据上海中心大厦施工方上海建工提供的数据,这种阻尼器可以降低风致峰值加速度,降低的幅度超过43%,可以令大厦内90%的人感受到较大的舒适度。

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以及上海中心大厦如何通过阻尼器应对台风的极端天气现象,与太极桩的修炼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通过观察大厦应对强风的方式,我们可以联想到太极桩训练中的核心理念,尤其是如何通过内在稳定应对外界的变化。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对比分析台风、上海中心大厦阻尼器与太极桩修炼的关系及其特点:

1. 阻尼器与太极桩中的“丹田”

• 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犹如太极修炼中的“丹田”位置。丹田在太极拳中是能量的核心,也是身体稳定的根本。在太极桩训练中,习练者通过意识的引导,将注意力集中于丹田,以此作为身体和气机的中心,稳定身体的重心。在台风来袭时,阻尼器通过摆动来削减大厦的晃动,其功能类似于丹田在太极桩中调节身体平衡和内部力量的作用。

• 阻尼器的配重物类似于太极中的“内劲”,当外力(如台风)袭来时,丹田处的稳定感通过全身的协调传导出去,防止身体被外力所扰。

2. 太极桩中的“以静制动”与阻尼器的反应机制

• 太极桩的修炼强调“以静制动”,即通过内在的平静和稳定应对外在的扰动。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也是如此,当强风吹来时,它不会硬抗外力,而是通过摆动将力量消解掉,达到稳定的效果。这与太极桩中的“松腰落胯”、“虚领顶劲”非常相似,保持身体的松柔和整体平衡,而非僵硬抵抗外界力量。

• 在太极桩中,身体的各个部位互相协调、融为一体,当外界的力量到来时,练习者能够自然应对,并不会让力量集中在某一点,而是全身放松、气机贯通,达到消力、卸力的效果。

3. 太极桩的“圆融”与阻尼器的平衡

• 太极桩修炼中讲究“圆融无碍”,即动作和气机要像圆一样柔和、自然,没有生硬的对抗。在站桩时,身体各个关节和肌肉的松柔让外界的力道能够顺势转化,不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形成僵硬或阻滞。类似地,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以“摆动”的方式应对台风,它的摆幅是一种圆滑的动态平衡,通过这种循环的摆动减缓了大厦的整体震动,达到了稳定效果。

• 这一点与太极桩的圆形运劲非常相似。太极拳法中,动作以圆的路径运行,内劲也是如此,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身体的协调和流动,而不是僵硬地抵抗外力。这种圆融的内在功夫与大厦阻尼器的柔和摆动本质上是相通的。

4. 动静结合的原则

• 在太极桩中,动与静是一体的。在表面上看,站桩的习练者似乎处于静止状态,但实际上,体内的气血运行、内劲运作是在动态中进行的。阻尼器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虽然大厦本身不动,但内部的阻尼器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换,保持了整体的稳定性。

• 太极桩的修炼要求站得“如山”,但体内要有内在的活力,气机的运行要像流水般自然顺畅。在外力作用下,太极桩的练习者能够保持外表的稳定,而内部通过柔和的调节自如应对,这与阻尼器的“内动外静”非常相似。

5. “松、柔、缓”的修炼方式与阻尼器的调节机制(继续)

• 在太极修炼中,“松”是放松身体,减少僵硬,“柔”是动作和力量的柔和顺畅,而“缓”则是节奏上的从容不迫。这些要素帮助练习者在面对外界力量时,不以硬碰硬,而是通过化解、引导达到平衡。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它通过柔和的摆动来化解强风带来的冲击力,以减轻大厦的摇晃。这种柔性调节机制与太极桩中的“松柔缓”极为相似,都是通过自然流畅的方式达成稳定和平衡。

6. “无为而无不为”与阻尼器的自适应调节

• 太极修炼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追求控制和对抗,而是顺应自然,在顺势而为中达到无为的境界。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也体现了这种无为的哲学。当台风来临时,阻尼器并不“主动”对抗风力,而是通过自身的摆动顺应风力的方向,以柔克刚,这种自然应对正是无为的体现。

• 太极桩的修炼者通过站桩找寻身体的自然平衡,顺势而为,不强求动作的力量或形态,而是在内外合一的状态中调节身心。在面对外界的冲击时,依然能保持内在的宁静和平衡,这与阻尼器的自适应调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7. “重心稳定”与大厦的整体平衡

• 站桩的基础在于重心的稳定,习练者需要通过丹田的力量来维持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实际上也是维持整个大厦重心的关键部分,阻尼器通过调节重力的分配来保持大厦在强风下的平衡。太极桩中通过丹田聚气、稳定重心,使身体不被外界力量轻易动摇,这与阻尼器调节大厦重心的原理如出一辙。

• 同样,在面对强风时,练习太极桩的人会通过放松腰胯、松沉气息来稳固自己的重心,不让外力影响身体的平衡,而大厦的阻尼器则是通过巨大的摆幅来平衡风力的冲击,从而稳住建筑物。

8. 从台风与阻尼器反思太极桩修炼的境界

• 台风的冲击如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外界干扰,而阻尼器的摆动机制让大厦能够在风暴中屹立不倒,这种理念与太极桩的修炼境界极为相似。通过长时间的站桩修炼,习练者的内在心性和气机不断被磨练,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像上海中心大厦一样稳如磐石,不被外力所动。

• 阻尼器的稳定机制让我们看到,太极桩修炼不仅仅是为了身体的强壮,更是为了在内心、精神层面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无论是面对台风还是人生中的风暴,练太极桩的人能够通过内在的修炼来调节外在的应对方式,最终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

台风袭击上海时,上海中心大厦通过其巨型阻尼器的平衡机制稳住建筑,这种方式与太极桩修炼的内在平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阻尼器如同太极中的丹田,是身体与外界力量的调和点,强调内在稳定、外在从容。太极桩修炼通过“松、柔、缓”的方式顺应自然之道,不抗拒外界力量,而是通过内在的自我调节达到平衡。正如大厦屹立风中,太极修炼者也能在动静之间找到心身的平衡,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各种“台风”。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432
  • 经验
    943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