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之基,即道教修行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包括对道教基本理论、修炼方法、心态调节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道教基本理论
道与德
• 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本,道家认为道是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但可以通过修行和体悟而感知。
• 德:德是道的体现和作用,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通过修德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阴阳五行
• 阴阳学说:阴阳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所有事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因素,通过阴阳的调和可以达到平衡。
•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元素,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的动态平衡。
气与精气神
• 气:气是生命的基本能量,道家认为通过调节和修炼气,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精气神: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精是物质基础,气是能量,神是精神,通过修炼可以提升精气神的质量和数量。
2. 修炼方法
调息
• 腹式呼吸:深长、缓慢的腹式呼吸,可以调节气息,增强内在能量。
• 吐纳: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吸入新鲜空气,吐出浊气,达到清净内在的目的。
调身
• 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内在的和谐。
• 静坐:选择舒适的姿势,通过静坐冥想,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平静。
调心
• 静心冥想:通过静心冥想,可以清除杂念,提升专注力和内在的平静。
• 内观:通过内观自己的身心变化,达到自我认识和内在的和谐。
3. 心态调节
清静无为
• 清静:保持心灵的清静,不被外界事物干扰,达到内在的宁静和平和。
• 无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勉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持之以恒
• 坚持:修行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不可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
• 恒心:保持恒心,不被外界环境和内在情绪所动摇,始终如一地进行修炼。
放下执着
• 放下:放下对名利、权势等外在事物的执着,回归内在的宁静与平和。
• 心平气和:保持心态的平和,不因外界的得失而动摇,做到心平气和。
4. 道教经典与名师指导
经典研读
• 《道德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修行者应熟读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 《庄子》:庄子的著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内容丰富,深刻阐述了道家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名师指导
• 师承:找到一位有道行的师父进行指导,可以避免走弯路,事半功倍。
• 学习交流:与其他修行者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入道之基包括对道教基本理论的理解、修炼方法的掌握、心态的调节以及对经典的研读和名师的指导。这些知识和实践不仅是道教修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修行者迈向更高境界的关键。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正确的修炼,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最终实现与道合一的境界。
一、中华道家修炼的名称与定义
中华道家修炼,古代有很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仙、修身、修为、修养、修丹、修持、修功、内丹、内养、内炼、内修、内功、摄养、寿养、炼养、养修、摄修、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生、仙学、长生学、神仙学。天人之学、金丹大道等等,不—而足。现在—般称为修道、修真、修炼或养生等。
中华道家修炼,究际天人,体合宇宙,是关于人体生命和宇宙环境的学说。它要通过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方式方法,对于人体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即性与命)在宇宙大环境中进行自我修为,直至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最高境界,我命由我,不属天地。
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术体系。这门学说稍稍往前再迈一步,就会堕入单纯精神性的神学范畴;微微向后退出一步,又会落入单纯物质性的科学范畴。神学和科学两大阵营,自古以来,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而各有偏弊,难以融通。惟有中华道家修炼之举,讲究性命双修,生道合一,身神合一,天人合一。通过精神与肉体、人身与大道的结合修证,使得人心与宇宙合为一体,人生与大道同归一源。真修实证,脚踏实地,知行并进,理法统摄。既能避免偏执精神与肉体某一端之弊病,又能够包容二者之所长而升华现实人生。因此,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一门独立存在的“生”的学说。它要通过对于今生今世的切实修证,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崇高境界。“宇宙有坏,这个不坏。”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独特感力之所在。
二、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修炼特别强调每个人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道德修养。修德是为修炼培养根基,直接决定修炼品位之高低成败。而且提倡道德修养,同时具备匡正人心之社会效力,故为中华道家修炼所—贯重视。
修道先修德
中华道家认为,修德是修道的前提。我们的本来天性,原是一片纯洁,下生之后,因为产生种种后天欲望和贪求,逐渐使得本来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坏,成为修炼性命的桎梏和障碍。修炼之时,为了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逐步清除这些障碍。这就需要做到积功培德,与人为善,常行方便,助人为乐,以培养自己柔弱,谦下、不争、慈善、宽容的中华道家情怀,才能合于大道。须知行得分善事,即多—分光明;行得十分善事,即多十分光
明;时时处处行善事,则时时处处皆光明。如此逐渐扫除迷障,使自已的本我天性恢复纯净,阴豁尽去,而神光常存,则无时无处,不在大道之中,合于先天,与道为一,自为修炼之坦途,足可了证今生大事。道谚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中华道家《玄日诵早晚功课经》中诗云: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羽,一轮光满太虚空。
从修德的角度来说,纵使今生暂且不能够修持到最高境界,也足可使人完善人道,慈光日生,而增福延寿。所以生来而往修道之人,都有一定的德修根基,不可自暴自弃。古人云:“道不远人”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修炼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中华道家修炼之学,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绝非是—种狭隘的个人了脱。《抱朴子》曰:“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到处,亦不可能修到最高层次。从社会角度来说,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么社会谁来建设?家庭如何维系?中华道家这种广义的修德观,就是以修德为重,提倡道德并行,以德合道。所以中华道家修炼,不是一门消极的避世哲学。从立身行世的角度而言,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融洽,和睦、真诚、互助的文明关系,有利于杜会秩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的安定,对于杜会道德文明是一种有益的建设。
中华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经云:“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大自然,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环境,仍有可资汲取的现实意义。
修德与修炼
这种广义的修德观,概括起来只有—“德”,这是一字真经。这种广义的修德观道家出世与入世并重的鲜明特点。
对于修炼来说,修德就修心,修性、修念。在丹道之中,修德、修性、修心、修念至关重要。因为德修的深浅,直接关乎心性的变化。《黄帝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了种种心性之变化与内部气机的感应关系,古时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说岳全传》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典故。于此可见人的心性交化,影响之大,足以关系人的祸福生死,不可忽视。
俗活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对于内心世界是—大财富,精神上必然充实,心胸自然开阔,内炁平和,毫无芥蒂。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与此相反,假如心地不纯,德行欠佳,甚至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必使心神经常处于不安定状态,往往妄念起伏,心火炽盛,难得清静,对于修炼是绝大障碍,即使从事功修,亦难以见到效验。
中华道家修炼认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入手,修心了手。”在性命双修的丹道体系之中,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为根基,就难以承当修炼大事,甚至炉倾鼎覆,带来生命危险。这方面,过去的修炼者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不可不慎。
总而言之,欲要探求中华道家修炼之秘奥,首先必须明白,修德是其根基。由此入手修炼,注重培养道德根基,才能逐步领会中华道家修炼之真实义谛。
三、道家道教与中华修炼
中华修炼起源于道家
中华道家修炼,传自轩辕黄帝,史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是黄帝学有传授,自轩辕黄帝以来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黄帝是中华道家宗祖,修炼乃中华道家之学。周代老子李耳,集中华道家思想之大成,撰著《道德真经》五千余言,青牛西去,不知所终。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老子很长寿,一说—百六十余岁,一说二百余岁,且言“以其修炼而养寿也”。修炼养寿的学问,就是修炼之学。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历史之悠久,足与中华民族之古老文明同根同源。
中华修炼出入于道教
中华道家祖述黄老,以后出现了道教。道教与道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道教全盘继承了中华道家学术,并且将其思想向宗教义理和神仙修炼两个方向进行发展,然后加以道教仪式进行包装。尽管如此,中华修炼的内容却一直贯穿于道家和道教之中,是道家和道教的精粹。道教形成之后,修炼在道教外部也有发展,故谓中华修炼发源于道家,出入于道教内外。
从道家到道教,虽然在宗教仪轨方面增加了许多内容,但是中华道家修炼的理法体系,却始终一脉相承,不断深化。从这一点上来说,后来的道教修炼,亦应包括于道家修炼之中(尽管道教修炼或多或少带有宗教化的色彩)。因此只可称为中华道家修炼学,方为全面。当然在后来的道教之中,受到宗教神权方面的影响,修炼学的发展不可避免掺入一些神学成分,这是我们所必须应当扬弃的,同时也是本书所遵循的一大原则。严格地说,中华道家修炼是科学的学术,而不是神学的宗教。
中华修炼炼生命长久
自古以来,道教内外的中华修炼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品,进行究际天人的人体生命试验,终于将远古流传下来的修炼养寿之理法,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修炼体系,形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修炼文化。数千年来,中华道家修炼所努力倡导的修身立命之学,对于炎黄子孙的健康生存和嗣息蕃衍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现在人类虽然逐渐进入高度文明,但是仍然未能摆脱病魔的纠缠和死神的困惑。因此应当说中华道家修炼学所蕴蓄的强大生命力,理应和人类存在的生命同其长久。
四、中华道家早期修炼方术
以上讲述了中华道家修炼的名称定义和发展史要,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修炼方法的大致介绍了。首先从早期中华道家和神仙家的修炼方术说起。
修炼方术,渊源甚古。据《庄子》载,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有隐居深山的修炼之人。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两汉时期的黄老道乃至以后出现的正统道教均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从事的修炼方术,为中华道家修炼人士所直接沿袭和继承。这些方术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静。最早出自《庄子》:“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言运行督脉。见于《庄子》:“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导引
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三国时期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术。
吐纳
吐纳,指吸入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心听,以凝神合道。见《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踵息
指内呼吸功深,面达于踵(足根)。据《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守静
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太平经》:“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辟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体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曰:“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中国古代道家研究房事禁忌和祛病廷年之卫生术。《汉书?艺文志》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曰:“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曰:“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隐面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房内的书籍,至今还有保留。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导炁、领炁、运炁、通炁、逼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
胎息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 《抱朴子内篇》云: “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炁、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段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外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山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著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逐渐形成完整体系,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太精深的完整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燕”,在中华道家修炼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五、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
中华道家道家修炼,广义的说,包括老庄之道、内外丹法、养生调摄、中医针药、内家拳法等主要法门。狭义的说,就是仙道之学。“仙”与“道”自古以来密不可分,故曰仙道为一,仙为道之体,道为仙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道家修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明师所传口诀,进行真修实证,反对玄学空谈。下面将其主要法门,提要介绍于下:
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华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上论述,均高度概括了中华道家思想的现实特点。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人生的各个方丽,《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祖”。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治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养生家钻研其中的修炼法;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言;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有《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谋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无不引用老子之旨以立说,成为中华道家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其作书目的也是为了要“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之道,基本是由老子一脉贯通而来。例如《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二者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对于《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治政思想,有所分别。
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使“道”和“仙”合为一体,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中华道家文献之中对予神仙的较早描述。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中华道家的修养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之权舆。
三元丹法
三元丹法,即天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地元丹法之总称,是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天元丹法和人元丹法属内丹,地元丹法属外丹。有人把道家修炼笼统地称为“内丹”,此说不妥,因为修炼不光包括内丹,还有外丹等内容。
三元丹法,是三种不同的修炼途径。古人为了区别开来,各予不同的名称:
天元丹法,指北宗,称为“大丹”,如丘处机《大丹直指》,即属此种丹法。
人元丹法,指南宗,称为“金丹”,如《金丹大要》,即属此种丹法。
地元丹法,指外丹,称为“神丹”,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即属此种丹法。
由于中华道家修炼自古以来多限于口传心授,一般人难测其奥,即使过去修炼家所撰丹经著述,亦往往是含而不露,借此说彼,因此造成中华道家丹法的神秘性和复杂性。现在根据笔者修学所得,打破保守框框,将内外丹法之真义归纳如下。
天元丹法
天元丹法,又称“清静功夫”,或称“北宗”。是指独自一人,清静修炼。这种修持形式,由于能够自己做主,而且流弊较少,所以流传很广。修习中华道家功夫的人,以此法门为最多。道教内部的全真派道士,几乎都是提倡此种修持法门。
清修丹法,一步有一步之层次,一步有一步之效验。最初从筑基开始,经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过程,才能最终完成,达到天人合一、身外有身的高层次。
清修功夫做到一定程度,有一点玄机须要特别注意,就是不可执着肉体在腔子里面摸索,许多人功夫做到这往往出现停滞状态。初步入手的功夫,在炼精化炁之前,是在身体内部进行锻炼。逐渐往上的层次,就要跳出肉体腔子从事修证。否则难得丹法之究竟。
从前的修炼祖师,在此方面多有诫示。如钟离老祖曾言:“一身四大皆属阴,莫把阴精里边寻。”已然说明,肉体本身皆属一团阴气,不可在腔子里面摸索用功。因为修炼用的是阳炁,要出阳神。若在肉体里面摸索用功,最终只能出阴神,功夫落于小成。有人不明此理,妄言什么清修出阴神,双修出阳神,其实是不明清修真义,自误面且误人!
清修功夫之要妙,贵在采取虚空之阳炁,点化自身之阴质,群阴剥尽,脱胎换骨,以成就纯阳之体。陈撄宁先生对此颇有论述,如曰:
“北派清静,却不是专靠打坐就能成功,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从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
“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炁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炁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炁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以上论述,可谓如矢中的,已把向上一乘的窍要,揭示无遗。
除了依照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阶次渐修之外,清修功夫还有顿修法门,可以直入先天,了证道果。但是渐修法门和顿修法门,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渐修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顿变,顿修也是有一层层渐进的变化。惟是顿修法门,须要根基深厚者方可悟人,或者功夫深入之后而可知之,不宜躐等而求之。
清修法门,最要紧的还有玄关一窍。丹经云:“道有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不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即言玄关一窍,可以超越于三千六百修炼法门之上(三千六百乃是虚数,说明修炼法门很多之义)。如能悟入玄关一窍,就能做到顿悟直超,一得永得,即所谓“得其一,万事毕”。“一”即指先天一炁,丹诀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此乃清修丹法之深层口诀。这句话丹经多有引述,若未经过真实修证则不易知,一般人往往忽略过去,难究其中深义。
以上所谈,已将清修功夫的要点披露无遗。如果感到似懂非懂,那就证明功夫不到,功夫到处,自然省悟。
人元丹法
人元丹法,又称南宗、阴阳、炉鼎。此派法门由于正道与旁门混杂难辨,多遭非议。有人将“三峰采战”和“房中术”曲解为南宗丹法,荒谬之极!
所谓人元丹法,就是指阴阳修炼而言。其修炼之道,讲究从命功入手,以命涵性,直至性命和合,大丹成就。这里所说的“阴阳”,实指人体内部之阴阳,丹经云:“自家夫妻自交媾。”即是此义。盲师误传为男女阴阳之事,蛊惑视听,宣传淫术,下流之极!历代祖师皆有批驳认为是属伪道。所以人元丹法亦属清修,读者不可错认。
地元丹法
地元丹法,又称“外丹烧炼”。是以炉鼎等器皿烧炼丹药,此种丹药名为“外丹”。此种丹法共有两种:
一种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需要采集各种矿物质,进行烧炼,通过“丹头”点化,炼出黄金白银,以充道资。道谚曰:“无财不养道”,此种方法乃为古代修炼家所用。
一种是地元丹药,专供服食之用。这种经过各种秘传工序炼成的外丹,可以内服。作用在于点化自身阴质,变化为纯阳之体,脱胎换骨,以成道果。这种丹药,才是真正中华道家修炼所用的外丹。
陈撄宁先生在民国年间,曾费十载纯功进行外丹烧炼,惜因两次受到战争影响,功败垂成,但是已将黄铜炼成白银。根据千百次试验的结果,他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红铜确能变为白银,但不免于亏本。这一点在古人生活水平之低廉和原料价值之便宜,自然不成问题,现代人用之则不合算。”因此证明黄白术在当今社会,已不适用。
2.“证明古神仙所遗各种外丹口诀,确有可凭,决非欺罔。”因而通过实践,证明外丹的确存在。
由于以上条件所限,今在道教无人从事于此。陈撄宁先生炼制外丹之后,道家修炼外丹的活动基本停止。外丹之道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中华道家的故事。
外丹烧炼在历史上有一大悬案,容易为人们误解。不能因为过去有的皇帝服用外丹而夭命,就把这种罪过归咎于外丹本身,武断地否定外丹,甚至认为外丹是骗人的东西。历史上曾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八十一岁、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等,陈撄宁尚有九十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记录了他们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中华道家自古以来师徒相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术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所以无法读懂,因而不宜妄下结论。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丹修炼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古来炼制外丹的祖师从来注重内外兼修,并非只修外丹。比如泥做的盆,须经过火煅之后,变得坚固,然后可以盛水无妨。如果还是泥巴盆,盛水之后盆也难保。这就说明未经修炼的人身,如果服用外丹,弄不好自身难保,其过安在外丹耶!吕祖曾言:“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希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的。过去的封建帝王服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炼的资格,再去服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在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术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清主等大道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续使用。
总之,天元、地元、人元三种丹法,只是中华道家修持的三种途径而已。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家修炼也在发生“无为自化”的改变。丹法修持的总枢在于清修之道,地元外丹已不适于当今社会。如今唯一可行的也只有清修大道,即天元大丹和人元金丹。明白于此,我们究心于清修丹法,修真悟道可也。
养主调摄
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等内容。
如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窝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宜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炁。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何尔否?彭祖曰: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炁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炁,阴炁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速。精动而止,闭精缓息,瞑目僵卧,导引身体。”告诉人们在房事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丘处机所撰《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春季摄生消息》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炁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炁。……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炁。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炁弱骨疏,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调摄的讲究,已经非常细微。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起敬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嘶、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炁,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著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人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
中华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已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益寿于民。如“口开神炁散,舌动是非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识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静处养炁,闹处炼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生于何处,死于何处。”等等。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笔者劝人的养生歌诀为:“吃饭要吃素,吃粮要吃粗,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路。”
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关系甚密、难以分解,故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炼,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运行、气血周流、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学医对于修炼人来讲,至少有以下七大利益:
1.未曾学道,先须学医。这一点前面讲了。
2.擅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培德的一大途径。
3.学医能够谋生,以解决修炼的生活问题。
4.行医可以聚财,以解决修炼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所谓“无财不养道”。
5.自身修炼不当或有痼疾,妨碍修持。懂得医药就可以自行调治,经云“法药相助”是也。
6.习修医药,纵使修炼不成,亦不致迁延岁月,磋跎今生。尚可行医培德,益人利已,以待来世。
7.医学是弘道的方便法门,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所谓“道不离俗”。
自古以来,道教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付清主等等。由于道教历来对于中医学的重视,《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医典籍,弥足珍贵。
中医所用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寿延龄。延龄药物的研治,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后来的中华道家人士保留了这一传统,坚持对于服食药物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创造了丰硕成果。服食,又称“服饵”,即通过服食药物,安神益炁,坚固形体,以保障自身的功修。这一课题,对于当今社会的群众保健,仍有相当作用。
中医的针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效果迅速,去病如立竿见影。所谓:“一根银针治百病”,十分简而易行。特别对于修炼人来讲,较为实用。道教七真祖。师之中的马丹阳,擅长针灸,现在留传的“马丹阳十二针”,就很有名。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针法,虽然取穴只有十几个,但是以少胜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源于中华道家,武术界向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说。真正内家拳法的精髓,其实和修炼理法相通。修炼在于自我身心性命之圆满,内家拳法讲“用于人者十之一二,用于已者十之七八。”“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其要皆归之于大道一途。所以以道为体,以拳为用,以道悟拳,以拳证道,这就是拳法与修炼的内在关系。
一般来说,太极拳、武当拳、武当剑、形意拳、八卦拿、大成拳等,都是公认的内家拳法。这些拳法流传至今,虽然得其深义者甚少,有些较其本来面目有所变化,但是根据古来前辈留下的拳谱,以及传下的拳法拳理,可知这些拳法的根本原理,来自道家哲学和内丹修炼。
内家拳法讲究“柔”、“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快打慢,以软打硬等等,这些理法,来自《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等中华道家哲理。内家拳法注重锻炼腰肾和丹田,乃元炁(命)之所在;注意修养心性和清静,乃元神(性)之所系。故此内家拳法之道,实即性命双修之学。拳法与修炼,殊途而同归,道本一理,法无二致。试看炉火纯青的内家拳法大师,无一不是熟谙道家之学。如果没有“道”的证悟,内家功夫绝难出神入化。其实内家拳法本身,就是修炼。内家拳法的上层功夫,所炼的是无形的“炁”和“意”,这就是“大道无形”的境界,拳归于道,道融于拳。故此拳道合一,并非虚言。
中华道家修炼,根本原则以“守中”为要,偏阴或是偏阳,皆不合于大道本体。故不可执着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均非善法。有些人一辈子专习打坐,甚至只坐不卧(号称“不倒丹”),到了晚年,身体就容易落下毛病,腰腿不灵便,出现痼疾等等;有些人只炼动功,不养静功,性情容易暴躁,心地难以操持,极易损折寿命,难得延年。这些都是过去修行人留下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努力避免。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静为主,而辅之以动。如此则内家拳法之锻炼,可使修炼人终身受益。
当初张三丰祖师开创太极拳法,就是为了弥补打坐修炼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住山修炼御防土匪野兽的实际需要。同时针对修炼的内在关系来讲,操习内家拳法可以强身、化欲、行炁、养性。炼拳可以强身,身强自然念少,念少自可寡欲养性,修炼也变得自如。打坐若是念起难消,通过松静自如的内家拳法锻炼,自然气血调畅,万念捐消。因此,修炼、习拳二者兼而行之,乃修持之妙方。可知内家拳法,也是修炼的一项必修功课,不宜忽略。
六、道家静功诀
静功法诀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
1、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入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由此可见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昕。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入静。
③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而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已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3、静功的层次
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①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②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③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而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入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体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而,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薪的阶梯。
静功与日常生活
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环境的喧寂
凡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车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神经不受刺激。
2、空气的秽浩
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清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
3、光线的明暗
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大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
4、口味的浓淡
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
5、气候的寒暖
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狂风暴雨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火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营养
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损害健康大事。
7、外缘的隔离
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外界的事情要尽量少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
8、思想的寄托
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入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以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在肢体的运动中。
9、用功的时间
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10、身体的姿式
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