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不要在自己身上,
每一个动作都在变化中,都在运动中
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太极拳周身大论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稍滞。——太极拳论
附:“气遍身躯不稍滞”出自《太极拳论》,也称《太极拳经》,这是太极拳的经典理论著作,通常归于王宗岳所作。以下是《太极拳论》的全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柔我刚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槪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不知病由双重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是谓用功之久,不能求速也。
欲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不稍滞,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视人如大敌,若是然,机在目,发于腰,总由背际,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无不如是。所谓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者,无往不利,无故失误,斯其故欤?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十三势,乃长拳之法,不外乎阴阳之理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其中,“气遍身躯不稍滞”一句位于倒数第四段的后半部分。这句话强调了在太极拳练习中,气息应该遍布全身而无任何滞塞的现象,体现了太极拳对气息流动和身体协调性的高度要求。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功因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此论明确地指出体用太极拳时,要求思想集中、呼吸顺遂和头顶中正有如悬空的重要。
同时指出,获得太极拳术的造诣和获得健康,必须在意识的引导下,使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
呼吸要深、缓、细、长,而动作应轻灵无滞,保持顶头悬,并始终用意使身体内外和大小部位都得到锻炼。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