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学道,做还虚之功,到阳生之时,自应明白时子之心传,月圆之口诀,方可用九还七返之功。今已于上两回,详情其理。今再举李仙涵虚九层炼心之功,详讲一过,则修道全部工夫,可于是得其大概矣。先述李仙正文,再详讲之。其原题为人元大道,九层炼心文终经,又曰九层炼心道言。
初层炼心者,是炼未纯之心也。未纯之心,多妄想,多游思,妄思生于贪欲,游思起于不觉。学人打坐之际,非不欲屏去尘情,无如妄想才除,游思忽起,法在止观,乃可渐渐销熔。止则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一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心照空中,与气相守,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清净之元基,从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此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修道炼心之功夫,分为九步,分别讲之。谓为人元大道者,丹法分人元天元,所谓天元大丹,亦从人元做起,人元亦合天元,天元纯为先天大道,始终还虚,人元则下手之初,搀以后天有为有作之法,古者多由人元以进天元,人元即筑基栽补之法也。上德圣智,可以直修天元,若为钝根,自以人元入手为易。天元为圆顿兼修,人元则为渐法,所谓道以全形,术以延命是也。李仙由吕祖亲传道法,所述九层,亦为上乘简易之功。初层炼未纯之心,即炼己也。由后天之身心做功夫,后天之心多妄想,更有游思。妄想即念也,游思者,未起念,而忽动于中,并无目的,往来无定,忽起忽落者是也。游思本无中生有,时有时无,念则有所专注,随想而生,故念可强制而克去之,游思则无从制止。譬如贫而思富,以贫而有所欲,此是妄想,游思则无论心中有念无念,忽然撞上心来,因其无因而至。故事前难以防止。修士炼斯二者,法在止观。止者止念,观者观心。止观在习静,在止于至善,以至善之心,止于玄牝之门,为止观双修。止观双修,为佛家名词,道家谓之性命双修,妙窍双修也。止观双修,佛家又有许多层次,初时为小止观,后有大乘止观,又有人天止观。小止观者,渐法也;大乘止观,圆顿兼修之法也;人天止观,最后还虚之事也。此为了手之事,而非初步之功。止观为止念观空,从空中下手,《小止观书》中有云:“止者系心于缘中。”缘中即空中也。或者系心于眉间,或者系心于脐下。系心即观系止于何处,即止也。将空空洞洞,无思无虑之心,放之于此三处,有此三处,可分三层。两眉间者,正与同善社之法相同,不过系心眉间,须却入一寸,却者退也,仍在虚空之处也。脐下系心,亦须离开肉一寸三分。两眉间为性光发见之地,所以如来两眉间放白毫光,此即本性中之光明,所谓虚室生白之时,即眉间发光也。两眉间即是虚室。脐下一寸三分,胎息之地也,真息即在此处。廖蟾辉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金鼎者,真息凝结也。修功到时,自能知之。脐下一寸三分,有真气一团,圆转如轮,即命蒂也。人自下生以后,命蒂即在此处,由婴而孩,胎息散,而此处成为空穴矣。单修性功者,从眉间一窍下手,单修命功者,从脐下之处下手。吕祖日:“单修性而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能成为阴神鬼仙耳。单修命而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故必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必须从缘中下手,缘者边际也,边际之中,即为内外虚空相接之虚窍,即人身天地中虚窍是也。因
此处为呼吸之根,又为心神出入之门户,故神气皆聚于此。人欲修道,必先使神气心息,相合相依,正好在此下手。盖神属于性,气属于命,人借气而有命,借神而能灵,神气二物,为人之至宝。气自外来,盗之于天地万物,然有神方能盗气入身,故人死神散,则气不入矣,而人死亦有二种,若神先散而死者,临终时先昏迷不醒,只有出气,而无人气,气出尽则绝矣;若气先断,而后神散者,则神志清明,忽然气绝,目自死去多时,仍明是也。神气二者,有一去身则必死,是必保此神气二者,方能生存,修道即修此神气二物也。修性从神字下手,修命从气宇下手,若欲双修,必须在神气相合之处下手。彼眉间脐下,皆无当也,唯缘中一穴,神气出入,皆在此处,双修下手,由此一窍,则妙窍皆在其中。此窍本虚,故三教皆以一中字象之。然此为虚中,而非真中,必神气相合,心息相依,而后有真中。白玉瞻曰“念头动处为玄牝”是也。故此曰缘中,缘中者,真中缘此而生也。道家谓之圆中,亦曰悬中,系心于缘中,即道家之妙窍双修,儒家之性命双修,佛家之止观双修也。大乘止观,即自然无为,安而行之者也。小止观即知止之功夫也。南岳思大师,专讲大乘止观,先须能空净其心,涵养其气,不止观而自然合于止观,即顿法也。我辈顿渐兼修,先在系心于缘中下手,则无误矣。此天元之工也。
李仙所述,人元初层下手工夫,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即系心于脐下之法也。为以术延命之道,故谓人元,其所以为之人元大道,与天元不同者,即在以意生玄窍而已。所谓吾心止观于是,其法先以后天呼吸之气,入之深深,聚在脐下,成此虚无圈子,而以心观之之道也。所以云心照空中(即是脐下离肉一寸三分),是即下手功夫也。息到于此,心亦安在此处,也息相依,即能混沌而发生造化矣。此由接命入手者也。至于维系乎规矩之间,往来于方圆之内,上句即性命双修矣,先修命而后合性,性得于天,命立于人,所以云人元也。其法须先调息,入息以意送到内之金鼎处,出息以意送到外之脐下,及脐下元气已动,则以神合息,上住缘中,下止脐下。方者地也,圆者天也,圆窍以通天气,方窍以通地气,方圆之内,即天地之间之中也。规矩之间,即脐下一寸三分之规中真金鼎处也。因脐下元气已生,规中已成,故自外中以达内中,真意来往,以维系之耳。凡六十四岁以上,或身体不健之人,宜用此功以保命。九层炼心,由人元起,而到天元。由上品丹法,进而入于最上一乘。即此是也。由此心息相依,心合于息,然后真息成立,在先之虚无圈子,凝结而成玄窍,即后天中之先天也。复以心合之,而混沌方入先天,炼到此,而初层炼心功夫已成矣。但所谓意者,仍是有意无意之意,若过于助长,返起邪火而致疾矣。慎之!
二层炼心者,是炼入定之心也。前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当透出玄窍,奈何定心不固,每为识神所迁,心与气离,仍不能见本来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时,即把知觉混去,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氤氤氲氲,打成一片,此炼心合气之功也。
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饨,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自然透出玄关。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又日:“黄庭一路皆玄关。”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呼吸之气,从口鼻而出入,凡息所能到之处,即黄庭一路也。兹就丹田所在之地位,以明一路之范围。列图以明之如下:
内外
天谷黄
顶上田
泥丸庭
应谷一
中中田
绛宫路
灵谷之
脐下田范
谷道至围
阴
跷从顶至中,为上田;从中至脐,为中田;从脐至阴跷,为下田。身内之丹田,必内丹成立,方为丹田,无丹则不能有丹田也。譬如上田,田中所种何物,即为何物之田。如种草者,为草田,种麦者为麦田。田中有丹,方为丹田,既未有丹,即无丹田。人所有者,只有丹田地位之空窍,丹田之地位,实只黄庭一路而已。黄庭一路,皆为玄关,故玄关有上下之别,又有内外之分,或现于上,或现于下,并无定在。见于上者,为上玄关,见于下者,为下玄关。其形如环,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如○或如
(两个○相交)此指外玄关而言也。至内玄关,即丹原是也,佛说为法轮常转。丹原初成,大如黄豆,常在下田之范围内跳动。到静定之时,即能觉之。吾入下手做功,而现象之玄关,为外玄关,至内玄关,须待三元混合,凝结丹原,真息成立之时,方能见之。玄关一窍,最为秘密。从来皆不明说,今为便利后学计,故详说之。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唯固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必须先事还虚,混去知觉,心息相依,神气相合,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所谓入于混沌,即还虚功夫也。吾人对于还虚之功,一步直入,而彼有三步工夫。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与吾人稍有不同,而到还虚以后,得药则相同也。
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关一窍。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濛初判,并不分真精真气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气真神,若能一心不动,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法在玄关初现之时,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休息于昆仑焉。此炼心进气之功也。
三层炼来复之心,即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玄关既现,精气神合而不分,若无杂念,即可采取。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立刻即落后天;精气神分立为三矣。人元至此,有作有为,法在玄关初现之时,不着一相,仍用功夫定神。在外一心不动,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火云即阳气也,初一阳来到尾闾,即是到身,何以不日身。而曰尾间?因阴跌一穴,藏有先天真阳,与外来真阳同类,故能招摄外阳,外面一阳前来,先到尾闾,内外相合,直到命门,而外肾即举,此为活子时。随即冲到心府,而自觉外行之举,此为活午时。觉知之后,即须用定,由是而二阳三阳,阳气充满,自然由尾闾上升泥丸。人元于此,恐因着相生心,当面错过,故先以微意,引之而上,冲开尾间,以过三关,先通后天之道路也。天元于此,任其自然,玄窍一开,全身各窍,自无不开。人元有为,用意先之,此亦不同者也。至活子时,指阳生言,活午时,指知觉而言。吾人
为后天破体之身,阴气甚盛,阳之初来也,不甚觉知,仅知皮上跳动而已,其实阳气业已上升到顶,所谓坚心柔息,即定忘二字之功夫也。
四层炼心者,是炼退藏之心也。前此踏火云,过三关,心与气温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宫内,或有识神引动,则气寒而凝,必不能化为真水,洒假三宫,前功尽弃矣。法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与气交融,气乃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绛宫,注心于黄庭,注心于炁海,一路响声,直送到底,又得玄关之现象焉。此炼心得气之功夫也。
四层炼退藏之心,即身内七返工夫也。由阴跷之阳,吸入外阳,外阳到来,冲动命门而肾举,我应定忘,在外阳气即上冲心府,而党外肾之举,我仍定忘在外阳,可直到顶上,此阳气内行之路也。天元丹法,任其自然升降,故在我所知觉者,只知身上酥麻,其初如蚤在身上跳动,旋即全身酥麻成片,应即用忘字功夫,阳气方能化而为液,由昆仑下降透心清凉,此时心中快乐,不可言喻也。人元有为,处处用意,当气上升则静守于泥九,注意久之,引而下降,以腭承之,咽下重楼,又注意引下绛宫黄庭,以归元海,此即七返之小周天也。此时应即止火,若再接续做去,身体即不舒适,而其气散矣,心与肾之相交,水火既济,阳气上升,凉液下降,有声如雷,直达于底,上升时为阳上交于阴,下降时为阴下交于阳,此即小周天,运动河车之功夫也。
五层炼心者,是炼筑基之心也,前此入泥九,而归气穴,已有河车路径,从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辍相仍,丹基难固,夫筑基所以聚精会神也,工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乱。何以延年?奉道法者,在行凭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填离,积金实腹,此炼心累气之功也。
五层是炼筑基之心也,上功行之不怠,有三百周天,即筑基成功矣。然或时作时辍,行功不勤,或动于外诱,定心不固,行功不能合法,则虽行之甚勤,而仍无金可积,难以进步。夫筑基即筑其丹基,而固之之意也。若优游玩忽,何能日起有功,而使之永固?故道在聚精会神,日新又新,功夫不勤者,必改之使勤,行持不合法者,必矫之使合法。要在行一周天,有一周天之效用,逐日抽添,积金实腹,则三百周天,自易毕而成功矣。人生修持,每多始勤终怠,能加一番矫正鞭策之功,自能不蹈往辙,而渐臻有成。此炼心累气之功夫最要,而不可忽者也。
六层炼心者,是炼了性之心也。前此河车转动,聚精会神,则灵炁充实矣。从此心液下降,肾气上升,是为坎离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漾漾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倘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法在于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霎时合到尾闾,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涓涓咽下,落于黄庭。如此则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意凝为土,土中生汞,汞性圆明,遇物不迁,灵剑在手,孟子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仙家名为阴丹内丹,此炼心明性之功也。
六层炼了性之心,即炼己以生真意之功也。天元炼己,为最初下手之功,炼到真意已成,即由真意调停火候,故一面任之自然,人元先以己意导气,此意不真,必于筑基后,作此炼己之功,使真意成而真息立,此关于性字之功夫也。盖前此心肾相交,肾气上升,心液下降,升者为坎中真火,阳交于阴也;下者为离中真水,阴交于阳也。在内心肾相交,在外金水自然合并,即有一团真意,氤氤氲氲,周于玄关,聚而不散,二土成圭,此在外者也,至在内则因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行满三
百周天,自生一团真息,即是丹元。日夜跳动,自脐而下,由跷而上,往来不息,以意封固,则在脐下,圆转如轮,又能自然开阖,而真息升降,上达于顶,下达至腹,周流上下,此时应用温养丹元功夫,只有定忘两字。每日忘若干时,定若干时,亦可安时,六时做工,六时必须定忘平均。经过一年温养之后,丹元化为还丹,外方有象,眼前见有黑球,仍守定忘,渐渐黑球为变为红球,是即得到内丹,而了性之时也,将进大周天七日之功矣。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心也。前此金水河车,仙师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工夫,以外合内,真心乃聚而不散。盖内体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胜复灭矣。法在以虚明之心,妙有之性,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自我实之,彼家无而自我有之,以有投无,以实入虚,死心不动,霎时间,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一候为一阳,有如震,二候为二阳,有如兑,时值二候,正宜合丹。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其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边龙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宛如天地晦冥,身心两静矣。俄而三阳发动,有如乾卦,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电如雷,如雪如花,身中阳铅晃耀,我即持剑掌印,踏罡步斗,鼓动元和,猛烹极炼,透三关而上泥丸,一身毛窍皆开,比前玉液河车,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即大还也。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从此铅来制汞,其心常明,汞不动摇矣。此炼心存神之功也。
七层炼心,是炼已明之性也,即炼气化神之功也。炼已明之性,即以我之虚灵,通天地之大虚灵,我心完全在于空中,于是须增忘减定,忘者,身心两忘也,我之身心,化入于虚,与虚空无异,而虚中生出造化,显现应过大周天之景,黑球变为红球,又称朱橘,所谓火里炼丹,即其时矣。红球回绕吾身,忽上忽下,由后而上,由前而下,绕后绕前,可分为子午卯酉,到子午卯酉之位,球行必稍舒缓,过此位后,忽而升入极高,忽而落下极低,如狐炼丹,人但见其红球起落也。此子午卯酉,完全在外也。彼家即是虚空,而我以真意实于虚中,至在身内者,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红球升而热气与之同升,少焉红球落下,甘露亦即下降,有声如雷,过七日后,红球变为紫气,笼罩身上,此时阴魔,如潮如火,汹涌而来,此为过大周天之景,即《西游记》过火焰山之时也。
过大周天之时,宿业发现,万魔齐来,吾人所有贪嗅痴爱,及历劫宿业,皆发现于目前,所有曾入眼帘人物,亦皆于眼前出现。所谓持剑掌印者,剑即慧剑,是为灵觉真心,须以真心镇之,譬之于剑,以斩断一切;印为天印,即天心也,阴魔既潮,心动便倾丹鼎,故须持剑印,镇伏一切。应以心放在空洞之中,不使起意,罡者四正,即子午卯酉是也;斗者斗柄,亦即定盘星也。此时应鼓动元和,猛烹极炼,即是《西游记》之过火焰山也,此山八百里,无路可通,中有万魔聚集,火烈如焚。过此难关以后,方得平安,身上毛窍,皆已展开,有如炒豆,又痒又热,人则如醉如痴,血气全身倒流,少时凉液下来,而全身清凉矣。过火焰山,所以须芭蕉扇者,因芭蕉是木业,虽为木质而极柔,以比木液,扇以生风,风即真阴之气,此气到口,方化液体,而甚清凉,未到口时,本为气体也。三调芭蕉扇,煽风灭火,三即乾也,金也,芭蕉木也,此为金木交并。孙悟空见铁肩公主时,情话绵绵,以比真阴真阳相见,而阴阳交感和合也。火焰山之火,识神之火,牛魔王为牛,即雪山之大白牛也,是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忘即真,意本相
续,故杀之,而落头生头,唯牛魔王为妄意,妄意之火,须以阴柔克之,熄其妄而归真,乃是明心见性,故牛王皈正,全赖金刚合围,喻遍体乾金也。人生七情六欲,皆妄意也,此时真妄相战,阴阳相激,既过大周天,妄返为真。浊阴已尽,真阳返入吾身,而成为纯阳之体,故曰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与小周天之玉液还丹不同也,小周天为七返,大周天为九还,若单举一种而言,则大小周天,皆有七返九还也。过大周天后,止心不动,与太虚一体,此后即是出神功夫矣。
八层炼心,是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也。前此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温之养之,要使身中之气,尽化为神,身中之神,能游于外,于是取一年十二月气候,除卯酉二月为沐浴,余十月为进退,故名十月温养,非言要十个月功夫也,否则心虽定而不灵,炼之煅之,灵心日见,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为物情所迷,此炼心成神之功也。
八层炼已伏之心,而使之通神,是即出神之功夫也。既得外丹之后,须用温养工夫,为时约须一年,除卯酉二月,应沐浴外,共有十月,是即十月怀胎也。法以我身之虚空,通天地之虚空,久之而罩身之紫光,化为金光,渐渐金光大如车轮,覆于顶上,此即出神之景也。在此时多不自觉,以一意于忘之,故不识不知,宜有伴侣,以守护之,警提之,而使其觉,则其神一觉,而即出矣。初时其神幼稚,不能远出,仅及五步十步而止,渐炼渐远,到后来可远至千里万里也。此时回视色身有如粪土,故多有到此时,即尸解而化去者。且此后炼神还虚,皆为神上之事,即无色身,亦可修炼。故无妨舍去,然即舍去,而其色身亦可历久不坏矣。
九层炼心者,是炼己灵之心,而使之归空也。前此温养功深,神已出而不惑,随心所欲,无往不宜,高踏云霞,遍游海岛,致足乐矣,但灵心不虚,则不能包涵万有,此所以有炼虚一著也。炼虚者,心胸浩荡,众有皆无,清空一气,盘旋天地间,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毁,惟空不毁,乾坤有碍,惟空无碍,此所以神满虚空,法周沙界也。此炼心之始末也,无以加矣。
九层炼己灵之心,是还虚也。灵之神应,打扫干净,使之虚空粉碎,成为千百亿万化身,则神通变化无穷矣。此时神已脱胎,故可以神还虚,亦可带躯壳而还虚,遍虚空皆我神之所到,遍虚空皆为我之法身。于是九层炼心,大功告成。本章从初步说起,到还虚而止,因先从接命入手,功夫稍有不同,至入大周天以后,则与现在所讲之先天大道,无以异也。
人元丹法,以己意为主,亦取意生身之义,法在专一其意,以达于诚。不过炼己未熟,火候恐不甚易,而其简易,不若天元。古人谓天元,唯上根可修,中人之资,必须由人元而进天元也。
我们先大致了解下道家的内容。这个世界上除了佛教、印度教,另一个比较大的宗教就是道家。整个道家的传统其实非常类似于密宗,有很多道家的内容一直被很好的隐藏起来。我们在公共的资源中,可以看到的关于道藏的内容,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后人编撰的。也就是说,你要在道藏里面想要找到真正精华的东西比较困难。后人编撰了大量的文字,很多都是夸张的,但是今天的这篇《道家李涵虚九层炼心》可以说是道家修炼最为关键的一篇精华性的文字,实在是太经典了。
另一个经典的是李涵虚这个人。自古以来,道家虽然出了很多真正有修为的人,但是也出了无数吹牛的人,你要在这个总量里找到那些真正有修为的,就变得比较困难。李涵虚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有真实修为的人,他本人年轻时就非常向往这种仙道的境界,一直到中年四十几岁时,由于他前面二十年的累积,每天禅定、钻研,有一天他行走在旷野上,也许是他内心的种子、内心的因缘已经到来,忽然莫名的他的心就打开了,豁然而悟。他的开悟,并不是在禅定当中,而是在白天行走当中,这跟很多道家的修炼者都不同。吕洞宾、汉钟离等都是在深山老林里获得成就的,但是李涵虚的顿悟,非常有禅宗的特色,所以他写的文章里也掺杂着一些佛教的词汇。李涵虚顿悟后,还有一段传奇:
在李涵虚悟后没多久,就碰到了一个人,言语间,他感觉到这个人非同一般,就把这个人请到家,住了几个月,后来据李涵虚自己说,这个人就是吕洞宾的化身。几个月中他一直在教导李涵虚深入禅定的一些方法,后来李涵虚的确更深的进入了禅定,最后的成就非常大。历史上像李涵虚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写《悟真篇》的张紫阳,但《悟真篇》几乎全部用术语来描述,像天书一样,都是隐语暗语,常人是看不懂的。《九层炼心》没有用太多的术语,表达方式很通俗化,这点极为可贵。
整个道家的修炼跟冥想,是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的。道家和佛家有一个区别,佛家是以空性为主,以进入内在的源头为主,身体讲的比较少,除了密宗以外。印度教、密宗都比较注重以身体为基础的修炼,而这一点跟道家非常像。道家也主张性命双修,他是要修命的,不仅仅是修性。
即使像李涵虚一样在旷野上了悟了本性,但他后来仍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来修炼这个命,这个身体。李涵虚在了悟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真正进入了很深的禅定经验。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一个人最好是先悟后修,你如果先了悟了,像李涵虚这样,再修身修命的话,你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了。虽然你没有达到终点,但是你看到了终点,看到了终点的光,看到了那个明亮。所以你知道方向在哪儿,你只要往明亮那个方向去,就大致上不会有走太多弯路的可能。
但是大多数人无法先悟后修,那么他就必须先修后悟,对于一个先修后悟的人来讲,这篇《九层炼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一个已经了悟的人,即使没有这些文章的引导,他也已经大致知道了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身体,他的方式会自动的变成被动的觉知。一旦一个人了悟真性,了悟他内在的意识的源头、他的空性,那么他对身体的觉知,对思想的觉知,就已经实现了全然的被动化,他没有聚焦的主动的行为。
而一个人在了悟以前,他无法知道怎样是被动的觉知,被动的全观,那么他只能从先人的经验里,一点一滴的去学习。这样的话,这些讲述修行步骤的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先来看看李涵虚提到的九个步骤,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的,起点很低,是从一个完全没有禅定经验的人开始讲的。
人元初层下手工夫。道家提到有天元、地元跟人元。天元是指你先悟后修,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那个悟,再渐渐的修。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根基没有这么深,并不是上根利智的人,无法一下子悟入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就必须从人元的第一步开始。李涵虚提到这个第一步人人可为,人人可以做到。
止在脐堂之后,命门之前。也就是我们以太冥想提到的中空身丹田的位置,其中稍下有个虚无圈子。让我们的心安止于此,吾心止于是,而内观之。这是不是跟以太冥想完全一样?你看到一个中空的身体,然后你的意识状态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看着这个丹田的虚空。你看着它,你的呼吸深深的达到丹田,你的意识状态就好像一盏明灯一样,在自上而下的照着这个丹田的中空。如果你止于此,息于此,而且你能够心息相依在这个丹田的中空的话,渐渐的这个中空当中的混沌,就开始发生造化了。
什么造化?也就是我们以太冥想说到的,你的丹田开始有热量的运动了,此由接命入手者也。也就是你开始接触到你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中心点了。你维系在这个能量运动的规矩间,往来于方圆之内,这就是最初的下手功夫。
在讲到这个最初的下手功夫时,要插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话题也许在这篇文章里你很难看出来,但是如果你看完一整篇,你会发现它有一个潜在的线索极为重要——整个这篇,都不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这一整篇从第一层到第九层,几乎无一例外的你都是一个旁观者。也就是你并没有插手去引导你的生命能量,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运动啊,导引啊,都没有,你会发现这九层都是自动发生的。它唯一要你做的就是“照”,你看着,这点更重要于那些实际的操作。
大家也许都有灵性的追求,都接触过一些宗教,接触过禅修、打坐等等。我们发现,近十年以来,由于南传佛教的兴盛,密宗的兴盛,汉传净土宗的兴盛,有大量的人开始学习禅定,开始学习怎样静坐,但是你极少听到某一个人有入定的经验。据我所知,很多人可以一坐三、四个钟头,六、七个钟头,甚至一整天,坐在那里完全不动,但还是没有入定。他没有定的经验,只是坐得住,不动。他的思想仍然在运动,他的时间感仍然存在,所以显然他没有真的达到初禅,他只是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够六七个小时坐在那里不动。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强力打开禅定的大门,但是几乎都失败了。
因为他们忘了一件重要的事,这件事在禅定里几乎起了极其关键的轴心作用,也就是禅定,永远也无法以强力的方式,以专注的方式来打开,这跟大多数人认为的极不一样。所有人都认为,你只要够专注,专注到无法意识到外界的声音,就一定能够练出禅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花六七个钟头坐在那儿不动,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走进内在世界,打开禅定的大门。但还是失败了,那扇大门似乎永远向你关闭。到底做错在哪儿呢?
如果你了解道家的话,你会发现道家从来也没有说:你靠专注能够进入禅定,而一直在强调另一件事,这个非常微妙。道家强调你必须培养你的能量,他用了一个相当好的词,叫“温养”,就好像你在温室里养一朵娇嫩的鲜花一样。禅定无法以暴力的方式进入、打开,这是不可能的,这是违背生理现象的。唯一进入禅定的方式只有温养,温柔的、细腻的,并且持久缓慢的培养你身体的能量。禅定实际上是一个身体能量达到饱和的副产品。
所以如果你冲着禅定去,你说我要坐四个钟头,要专注到能入定。那你一定会失败。因为你的能量没有准备好,你的能量也许只达到百分之十,有百分之九十你的能量都是亏空的。所以即使你再专注,也达不到真正的禅定。
《米拉日巴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米拉日巴离开他的上师马尔巴以后,遵照上师的指引,到了一个荒凉的深山里面禅修,很长时间以后,由于没吃没喝,他人变得非常消瘦,皮包骨头,每天就吃些树叶草叶,结果一个月后皮肤都变绿了,身上长出了绿毛。这些都无法打倒他的信念,他仍然拼命的禅定,希望打开禅定的大门。但还是失败了,最后终于灰心了。无论怎么样的努力,怎么样的拼命日以继夜的打坐,都无法产生暖相,产生热量,产生心即止的禅定经验。他变得越来越枯槁,像死灰枯木,身体没有能量了。这个时候他想起上师曾经秘密留给自己的三个符。马尔巴说:你只有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才能够打开第一个符。他一想:日子差不多了,就打开了第一个符。里面的纸条上写了相当简单的一句话:你现在需要食物。非常巧的是那天,米拉日巴的妹妹正好找到了他的山洞,并且给他带来了一块生的羊肉,西藏没有蔬菜只有肉。米拉日巴就把这块羊肉稍微割下一点煮了吃了。
吃完后他忽然感觉浑身的力量就来了。当天他的禅定能量就神奇的进入了中脉,他说强烈的感觉到全身的能量在恢复,并且大幅度的聚入中脉。而当能量聚入中脉时,他发现自己的呼吸停止了。他第一次地情不自禁的走入了禅定。大家知道,呼吸停止的境界,几乎是类似于四禅的境界。南传里提到,只有接近于四禅,你的呼吸才会完全停止。所以他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很深的禅定。因为能量的补充,当然这跟他前面多年的专注的培养,也有相应的关系。这说明你既需要专注,也需要能量,缺少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你都会失败。
道家的传统里告诉你,你要缓慢的培养身体的能量,而不是急进的,快速的,因为能量无法以快速的方式培养。你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你也不可能使一个初生的孩子在三天内长成一个成人。他必须慢慢的吃、慢慢的睡,慢慢的成长。而你身体的能量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一个人在学习禅定的时候,必须先了解这一点,了解身体的智慧,了解能量的法则。你必须了解,你其实是需要很多年。《九层炼心》连具体的年数都告诉你了,你需要多少年来达到你身体能量的一些级别,这个我们会慢慢往下讲。你要缓慢的培养你身体的能量,使它一点点的累积起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快餐式的冥想,迅速的成长,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愿望无法实现。因为你在面对的是一个物理的身体,物理的身体有它自己的周期,有它自己的法则,你无法违反它。没有任何人能违反生理周期,所以你只能够学会听懂你的身体,按照你身体自然的规律来走,你才能稳定的上升。
李涵虚告诉你第一步,你要培养这个能量在丹田的凝聚、集聚,缓慢的凝聚。这种凝聚在道家的传统里,至少要维持三个月,一百天,在一百天中你不能断。道家提到,你最好每天固定时间来冥想一个钟头,或四十五分钟以上。让你的身体知道那个生物钟,到那个钟点了,身体的能量开始形成惯性,向内收缩,向丹田凝聚。
李涵虚提到:你丹田的位置,在一开始只有田,而没有丹。丹是要凝聚的,要能量向内收缩的。所以你要花一百天,每天固定时间温养它,不要着急,不要试图拔苗助长,你每天给它灌溉、浇水,一点都没有急切,你给它一个温室的环境。你要做的,仅仅是安静的看着它,没有任何紧张,也没有任何主动的行为。你休想通过插手,让它快速长大,你会打乱它,破坏它的节奏。而当你破坏了它固有的生理节奏,反而需要重来,你在浪费时间,所以不要人为操作,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觉知,看着它。在一百天内,你会发现你丹田的能量会渐渐的越来越旺、越来越热了。而令人惊奇的是,你什么也没有做,你只是看着它。
这里面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一百天内,除了打坐以外的时间,你必须保养好你的身体,不能让它缺吃少睡。我们有些一开始学习禅定的人,心非常猛,非常急切,夜不倒单,通宵打坐禅定,或者一坐数个钟头。我们学中医的人知道,久坐伤肉,久坐你的身体非但不会获得能量,而且会疲劳,太长时间坐在那儿,你的身体实际上是受伤的,你在消耗你的能量。
所以你会发现道家更科学,更加了解身体的智慧。它不要求你一天到晚坐着,那样只会使时间延长,它只要求你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禅定,而且它要求你每天睡足觉。因为睡饱意味着你在累积身体能量。睡觉和食物这两者都是很好地自然累积身体能量的方式。所以不要一开始就通宵打坐,你在伤害你的身体;不要一开始日中一食,只吃一餐,你的身体也会受不了。参加禅七的人,一天要五餐,除了正餐三顿,两次是加餐,有小点心。因为你的禅定实际上是在累积能量。所以在道家的传统里,要求你吃好睡好,而且打坐好,生活有规律。真的熟悉道家后,你会发现医道不分家,熟悉道家修炼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好的中医,好的养生家,因为他了解身体的智慧。所以这点很重要,你不能盲目地去做,必须更科学更客观的了解你的身体到底需要些什么,你根据它的需要去做,才会事半功倍。
李涵虚提到,在一开始的时候,你需要一百天的时间来温养你丹田的能量。第一层是讲你要做好准备,开始觉知到你丹田的热量。第二层更加的细腻,第一层做的实际上是一个旁观者的准备,你在旁观你的丹田,而第二层意味着你要在你的旁观上,加一点更细腻的专注。他这里提到:像一线心光一样。与一缕真气相接,氤氤氲氲,打成一片。也就是说,你对丹田的觉知,相对更加细腻了,细腻到什么程度呢?到只觉知到丹田的气,丹田的温热,丹田的能量,你几乎已经不太关心作为一个肉壳的身体了,它现在已经变得虚无了,可有可无了。这就是第二层炼心。
这第二层炼心实际上也不是人为带来的。你要理解一个事:只有当你的丹田能量达到一个累积程度以后,你的觉知力才会相应地提高,这两者成正比关系。如果你身体缺乏能量,当你很累的时候要你专注,这是不可能的,你恨不得闭上眼睛睡一觉。所以当你没有能量,你要变得觉知更细腻,这是办不到的。
那么当你在第一层炼心累积了能量,能量变得更加饱满了,你的觉知也会变得更加的敏锐。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现象,正比的现象。所以你会自然的发现,你的觉知和丹田的热量好像已经相连了,心息相依,以至于你对外面的这一层壳子、这肉身的存在,感觉虚幻恍惚了。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如果坐禅够稳定,渐渐的会忘记这个肉身的存在。这是一个自发现象,你开始忘我,但忘我只是忘记外围的我,而你对丹田变得更加的觉知了,也就是你的专注力相应的提高了。所以能量的提高也带来专注力的提高。你不能说我只拼命的专注一个点,我们有人做过这样反向的实验,他拼命的专注一个点,然后十分钟以后他就累了。这样的专注非但不创造能量,相反还消耗能量,它并没有让你觉知升高,反而让你疲劳了。所以你要掌握住那个要点所在。你的专注是一个旁观者,它是一个毫不费力的专注,而不是聚焦的用力的专注,因为旁观者才是符合道家温养的品质。
道家对此有一个专业的词叫:文火,它是温柔的、细腻的、安静的、淡淡的,像旁观者一样浅浅的看着。然后他的看,随着能量的加深也渐渐加深,这就好像在养神一样,你在安静地养你的神。这点很重要,只有这样的禅定,才是温养的禅定,才是培养能量的禅定,才是递进式的禅定。
你的能量经过一百天,开始自发的递进了。所以你会发现第二层炼心,它是自发来到的,而不是你有意去心息相连,你如果人为的去心息相依,你也是连不上的。因此第二层是自然来到的现象。
二层炼入定之心,即心定于气中是也。心止在虚无圈子之内,是即定于一也。久久纯熟,自然由定而忘归于混沌。你发现你好像也没有太用力,就好像已经忘记身体的存在了,不识不知,内忘其心,外忘其身。忘记了思想,忘记了身体。他用了一个暗语:自然透出玄关。道家一直把这个玄关认为是一个天机,认为是一个无法解释的东西。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你外忘其身,并且心息相连,自然而然的定止于你丹田的热量,你会发现除了热量以外,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我刚才提到,“看”是存在的,有一个觉知是存在的,而且这个觉知是超然的觉知,一个非常超然的“照”。这个超然的照,似乎脱离你的身体,超越于你的身体,它超越一切。超越了身体,超越了丹田,超越了你的思想,这也就是道家提到的自然透出玄关。
张三丰曰:“玄关往来无定位。”你无法说我这个觉知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觉知没有在任何地方。又曰:“黄庭一路皆玄关。”所谓黄庭一路者,即呼吸之范围也。你所有的呼吸,进出的呼吸,你呼吸来到了丹田,你丹田的能量再呼气从鼻孔呼出,也就是你整个中空的身体内部,在所有的地方都是觉知。道家把这个觉知,称作玄关。因为它是一个很玄的关口,一个没有定位的关口,你找不到定点,找不到位置,找不到它的中心点在哪里,它是一个超然的觉知。
心既止在脐下虚无圈子之内,一线光心,与一缕真息相接,自能杳冥,因杳冥而生恍惚,而透出玄窍,是即外玄关现象也。玄关无法说是在内在外,它好像既在内,又在外,唯固定心不固,所以不易即见玄关。因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你无法说哪一个固定的地方是玄关。由定到忘,入于混沌,方能见之。你怎么样进入玄关呢,只有先进入这个神气相合的禅定,进入某种忘我的混沌,你自然就知道有一个超然的玄关,超然的觉知存在,这也叫还虚。所以玄关是一个虚的东西,它不是实的,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么一个意识状态。
脐下一团之气,是为命宝。这是你生命的中心。心定而入于其中,一也。让你的心安住与此。使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二也。渐渐杳冥,而入于混沌,返还虚境,三也。这是三个要点,第一,让你安住于这个丹田的能量。第二,让你的觉知和这个能量心息相应、相互成长,当你觉知到丹田的成长,这个热量就会越来越多,你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就是一种营养。你注意它,它就变多了,变热了。第三,当你心息相应到一定程度,开始忘我了、忘身了,忘记外面的这个壳子了,你就进入更深的觉知状态,玄关的状态。这意味着你的禅定达到了三足鼎立的稳定状态。具足了这三个要点,你的禅定就初步稳定了、入门了。
当以这个稳定为前提,我们来看第三个关口。
三层炼心,是炼来复之心也,前此氤氤氲氲,打成一片,重阴之下,一阳来复。
这就是在一百天之后会出现的一个自发现象。你会发现李涵虚的这篇《九层炼心》里,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发的,没有一个是需要你去导引的,你都是看着它产生。当你温养丹田的热量一百天、三个月,突然间这个热量量变达到了质变,促生了一个真正的纯阳、一阳,是名天地之心,道家给它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天地的第一个心。
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为什么叫天地心呢,为什么说精气神都在先天呢?因为你丹田发生的第一个纯阳,实际上是先天的,是来自娘胎的,你只是把它培养达到饱和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对于禅定的人来说,他的先天体质很重要,一个先天体弱的人,他的一百天、三个月也许是不够的,他需要两个一百天,三个一百天,才能让先天的这个混元气达到饱和。但是如果你先天足,你妈妈十月怀胎,吃得足,睡得足,把胎里的你养得元气充沛,你先天的肾气很饱满的话,你也许用不着一百天,丹田气就已经饱和了。所以它是因人而异的。
这先天的一阳,这先天的饱和的阳气,在你的温养下,达到饱和以后,若能一心不动,你用不着导引,你的心仍然是旁观者,静静的看着,便可当下采取运行,无奈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美景现前,茫无措手,心一动而落后天,遂分为精气神矣。
它告诉你什么?你达到第二层关口入定以后,有可能会展示潜意识画面,有可能会看到美景现前。你如果没有被这个美景迷惑,仍然安住于丹田气,没有去理睬你看到的这些视觉化的画面,没有被它吸引过去的话,那么你的能量就没有散开。你如果被这些画面吸引了,禅定以后,渺渺茫茫的开始回忆起十年前的事,回忆起有人欠你的钱,开始回忆起你过去受的伤害,等等,你的思想滑到那些记忆当中,潜意识的画面当中,你的精气就耗散了,精神能量就被消耗了。
所以这里告诉你,你不要使你的精神能量耗散到别的方向上去。即使你看见什么,你回忆起什么,别理它们,保持住跟丹田能量的心息合一,维持在这个点上。如果你保持住,对其它的都心不动,丹田的精气就开始饱满了。这个时候能量就会出现,即刻踏住火云,走到尾闾。这时候就有一股火云的能量,吕洞宾在《百字碑》里提到: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这个白云并不是普通的云,是火云,热的能量,它开始走到你的尾椎骨,这根脊椎的底端。坚其心,柔其息,敲铁鼓而过三关。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疑惑,也不要动摇,稳定的超然的看着它,守着它,然后这股力量就开始敲铁鼓而过三关,柔其息。你这个时候仍然要保持温柔,保持宁静祥和,保持呼吸的缓慢,当然实际上这不是保持来的,而是天然的。这股能量就沿着你的脊椎上升了。休息于昆仑焉。昆仑就是指你的头顶。此炼心进气之功也。也就是你丹田先天的元气,达到饱和以后开始沿着脊椎骨上升了。这个上升在道家里面称作周天,半个周天。
七日来复,一阳生之时也。在一百天的最后七天,是关键时刻,因为它不一定第一次就能上冲成功,也许要花七天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冲开脊椎的通道。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时间,有人一次成功,有人也许七天都不能够。这跟你先天能量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此为阳生火候,重阴之下,一阳来复,渐渐真阳充足。即见玄关一窍,此时已达恍惚之境矣。你的心在脊椎能量上升的时候是极为专注的,它变得天然的被吸引,更加的专注了,精气神合而不分,你的觉知,你的能量,你的意识状态完全被吸引到这个脊椎的上冲现象上来,完全没有杂念。不要生惊喜之心,或疑惧之念,让这些情绪放下,你只是看着这个上升的过程。你如果被这些惊喜、疑惧笼罩了,即落后天。你就又失败了,你的精神能量又耗散到情绪上去了,所以保持稳定超然。
少焉阳气充足,即微用意引至尾闾。因为你的脊椎骨通道并不是一个习惯性上升通道,对于你的能量来说,它更习惯的通道是向下走,走到性中心。所以我们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打坐很好的男生突然间梦遗或阳举的现象变多了,因为你的能量在生理上倾向于向下走,不习惯于向上走,向上对它来说是一个陌生通道,生理上实际上更倾向于向下。那么对于一个禅定的人来说,他要禁止能量向下。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一个在百日保养阶段的人,实际上应该禁止性生活,否则你的能量将会白白耗散掉。而且如果有性生活的话,这个能量将更习惯于向下走。
如果你的能量天生的习惯于向下走,那么怎么办?他告诉你,你可以微微用意,引导它走到脊椎骨上,引导这股能量上升。你告诉它,给它一个暗示,这也是允许的。一开始方向性的选择上,你可以给它一个暗示。这时候你的第一个阳气,极有可能在一开始引导的时候冲到心府,也就是后背心。后背心是上升通道的第一个关口。我们意识内化瑜伽的学员有这个体会,发现一开始上冲的时候,会在后背心轮的地方停止住,上不去,这个也证明你上升能量还不充沛,如果充沛,它就会冲破那一道关隘,一直冲到头顶。当你阳气充满的时候,能量会自然地从尾椎骨上冲到头顶泥丸宫。如果它没有天然的强度上升到泥丸宫,你就要人为引导了。
故先以微意,微微的以意念引导,引之而上,冲开尾闾,以过三关。尾椎的腰是第一关,心是第二关,后脑勺是第三关,一共有三个比较难过的关口。这三个关口如果不是天然冲过的话,你需要稍微用一点意念引导。当然如果任其自然冲过是最好的,不能冲过就要用意念了。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