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不用力神气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身体放长延伸松开的弹性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
(3)“松腰圆裆,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无处不圆,处处走螺旋,曲中求直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随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变化: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穿运动: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穿,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
(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练拳要领概括如下: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