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太极拳第一要求就是“立身中正”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推荐黄山2022-05-30

 古人说“坐如钟”、“正襟危坐”,这不仅体现古贤的一身正气和精神面貌,也是对“立身中正”的注解。  王宗岳在...

 古人说“坐如钟”、“正襟危坐”,这不仅体现古贤的一身正气和精神面貌,也是对“立身中正”的注解。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杨澄甫祖师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道“身躯宜中正而不倚。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在《太极拳法歌解》中指出:“定之方中足有根”,“所难中土不离位”。“中定”在十三势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古语云:“我守我疆,中道皇皇”。“中”字在《道德经》中做“冲”或“空”解,是持中虚静之意,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太极拳的功法中有一种叫“空洞功”,这是重心稳定的最高状态,是太极拳的高阶。在习拳起始,精神即处于一种虚空自然的状态,全身自上而下松空无碍,把放松的功法充分运用于太极拳运动之中。松到根,沉到底,虚空透彻,意不在稳而自稳,意不在中而守中。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这上下、左右、前后之间,存在着一个对称即阴阳互补、矛盾统一的关系。人肢体的任一部分都有与其对称的部位,练拳时注意在中心点练出对称劲,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中”的调节下,对称的两部分互借各种力或相合,或相开,或相向,或领随,或互通,或互撑,或互动,以达到阴阳互补,和谐圆融的状态,这也是太极哲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中正”之谓。“打拳原是备身法”,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踵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左右着躯体的中正。

立身中正中求偏沉,偏沉能生势,生势随动,故拳论说“偏沉则随”。偏沉在下盘,“其根在脚发于腿”,生势在中盘,“主宰于腰”,相随在上盘,“传于脊背,形与手指”。自上而下,节节贯通。

中正不偏其实“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劲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时亦正。

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上下一气贯通,内气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须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活桩、行气走架都要中正不偏一气存。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683
  • 经验
    1035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