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古代一种用兵作战思想,指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能墨守某种作战方法。出自《孙子·虚实篇》。 《孙子·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人常说“太极如水”。老子曰“水几近于道”。水,高则思远,低而有容;静而渐清,动则奔放;滴水映日,海纳百川;润泽万物,融贯天地;在天意漂泊,在地思喷涌。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太极拳似水之形,用水之法,学水之韵,“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则如行云流水,静则蓄势待发。那空中的流云正是水的汽化状态,而水遇冷固化成冰。
太极拳修炼的意气如同水之属性,其中特别是水的致柔性。太极拳如水,外柔软而内坚刚。
在已有的太极拳经、拳谱中,和水的属性,和哲理直接或间接相连系的描述很多。譬如“太极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等。只要你一读太极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间就会产生无穷的联想,很可能要悟出一些道理和收获来。
初练太极拳时练形,之后进入练气阶段,“太极无手,气便是手”,内气与动作相辅相成,身体有开合涨缩感。太极拳高级阶段炼神,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得意到、气到、力到。
有不少的太极拳家是这样描绘自己练拳的情景的:初期练太极拳是“如站水中至项深,姿式变换要慢匀,是不会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练太极拳“如浮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 已会游泳。晚期大成之时,练拳时“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
太极拳要动时似气一团,柔时,无缝不入,如水似气地一样,向前钻透,回避对方的着力。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极柔软者——水也,气也。极坚刚者——冰也。技击时虽招法万千而理却一贯。即发时如水之柔软,如气动之无形,着时似坚冰之锋利, “其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这就是所谓柔里裹跌,棉里藏针之术也。
水有三态:水、气、冰,常态是水,散之则成气,聚之则成冰。气和冰是水之变态。水小者,近者;缓者,堵之;水猛者,大者,急者,截之,顺之,引而后发。只要将前一句中水字改成力原则将成为太极拳技击要则。
演练时内气鼓满则是将 “气和血”融熔躯体,使其达于毛孔,形之于掌,发之于指,力遍周身,劲透态体,气满各个经络脏腑。周身如回水之螺旋,如粘于水之悬丝周身过线结网,遍体方布。那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而操练者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种精神内敛的高度克制力,高度的沉着安静,则是太极拳上乘功夫对心意、生理训练上的要求。太极拳的推手和撒手则是太极拳的技击态。这时要求运动员是发怒的水,咆哮的水。要如海中之巨浪翻滚,如江河中洪水奔腾,如高压水枪之喷射。其既有源源不断之后劲——内劲充足,意气变换轻灵;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随机应变,避实就虚,无缝不钻,同时化打。太极拳致胜之道则是柔胜刚,缓胜快,整体对局部,意足而形松。太极拳技击之术是水胜之术,是柔胜之术的真正体现。
李冰之子是治水的能手。都江堰的治水功绩及其科学性、先进性,直到今天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之上乘。其治水的原则是“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深陶滩,低作堰。”是顺其来势,不变其力,和太极拳的逆来顺受,顺其自然而发,注重底根的深度是何等的相似。推手或打手中不妨将“遇弯截角”, “逢正抽心”作为要则。治水之法不外乎堵,截,顺,而太极拳技击之法也主张堵、截、顺。如球撞壁还,则是其堵劲之体现;后发先先制,截劲是也;随人而不随己,顺之法也。
太极拳不尚用力而尚借力,即借用对方之反应力也。借用之理犹如泅水,谙水性者知水有浮力、压力与阻力;有向上作用、浪潮作用、急流动力与旋转动力等。推手法则亦与泅水相似,在任何攻击下,处处皆以对方为水,而保持自己浮于水面为目的。对方之鼓荡犹如水之膨胀,一浮一沉,冲击回泄,应以踩水之法维持自己重心。横过河必须逆上而顺下,始能到达彼岸。尝见沿河赴市者,上行徒步而去,下行徒步而返,一泅数十里,不用力,不用气,物置于顶而不湿,借水浮力而为己用也。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