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孩子先天神力……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2-02-24

有时候人们喜欢看婴儿,因为可以在婴儿身上,能展望到无限可能,婴儿这时候就犹如老子心中的道,道代表无限可能。所以老子在《道...

有时候人们喜欢看婴儿,因为可以在婴儿身上,能展望到无限可能,婴儿这时候就犹如老子心中的道,道代表无限可能。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提到婴儿和水,认为他们是最接近道,拥有无限可能,又能润万物与无声无息之间,至柔至刚。

小孩子的坐姿端正挺立,头顶跟会阴天然成一条垂直线,脊椎的曲线自然漂亮。这就是立身中正。


睡著的时候观察孩子的呼吸,是很自然的腹式呼吸。

肩胯关节柔软,活动度很大,而且举手投足都是以根节啟动,这是开肩胯。

挥手是整条手臂挥动,踢腿是从胯关节全力蹬出,力量常常出乎父母预期的大。这叫根节发力。

孩子一但不爽,会用全身扭动挣扎,即使是大人也很难抱得住,这是脊柱力;或者是孩子耍赖把身体放软,一身软骨头也是很难抱起来,这是鬆沉。

婴儿们这些身体运用的方式是不是都很像是内家功夫的要求或者是表现型态?

孙禄堂的形意拳学中说到

“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於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於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諳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於后天中返先天,復出归元。”

内家武学和修行道功的人所追求的返先天,也许就是前人在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值得学习借鑑的元素?

逆运之术、转乾坤、扭气机,於后天中返先天,也可能就是仿效孩子们的身体操作方式,以后天的努力返回先天动态的学问。这样一想,这几句玄之又玄的话倒也不是那麼难以理解。

孩子们不懂这些大人追求的奥妙的珍贵,他们只是在成长的初期由於身小力弱,天然的以最有效的方式去运用身体。等到四肢力量这些后天之力逐渐增强之后,先天奥妙也会逐渐被忘去吧?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h1][h1]道德经中5次提到“婴儿”,老子为何如此推崇婴孩?

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老子在书中非常推崇“婴儿”,全篇更是提到五次之多。

说到婴儿,大家想到的都是爱哭、什么都不懂的形象,所以很好奇为何老子偏偏会对婴儿情有独钟呢?

第十章有“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意思是“聚合精元之气达到柔顺,能回到婴儿状态吗”。婴儿状态是天然的、质朴的、未受污染的纯真的状态。

第二十章有“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意思是“只有我淡漠地,那没有什么反应的样子像懵懵懂懂的婴儿还没有长成有欲望的小孩儿”。

大家快乐无比,“我”对熙熙众人的反应竟浑然不觉。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那没有反应的样子像处于懵懂状态还没变成孩子的婴儿;其结果必然是形成“儽儽兮,若无所归”的表象,而实际上这种状态是一种对客观外界的无欲状态,是一种跳出三界外的独自清醒、清静的状态。

第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沟溪。做天下的沟溪,恒有的美德不会脱离,又回到无智无欲的婴儿状态”。

婴儿没有复杂的思想,举动全是自然的本能,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无智无欲当然不会受到污染,当然清静无为。

第五十五章虽然没出现“婴儿”,但出现了比“婴儿”还纯的“赤子”。而且全章谈的就是“赤子”之德。

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第五十五章的意思是:

心里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刚出生的男婴一样: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不知晓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却挺起来,是生命本能的精气发挥了作用,成天嚎哭声音却不嘶哑,是平和无欲的元气发挥了作用。知晓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晓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长就是吉利,意识能够控制元气就叫做强健。

第五十五章是《道德经》中专门谈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强调应具有赤子一样的“厚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的对象是谁?是道,道之纯粹犹如刚出生的男婴,不受侵袭,不受阻挠,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会像赤子一样“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气”,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扰。

由“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经》中的“德”是“纯天然”的,未经后天加工改造的品质,具有“朴”的特点。 

赤子,红孩儿,初生之子,未经后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来比喻深厚修养的境界,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知晓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晓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长就是吉利,意识能够控制元气就叫做强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谈“知和”即为“明”,继而认定“和”有“益生”的属性,“和”就是“心使气”,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结论。

“祥”与“强”围绕“赤子”而谈,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样,“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样,“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终日号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这就是循道而行,这就是真“祥”,这就是真“强”。

说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样,“蜂趸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称道的“善摄生”。说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终日号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气”。此“心使气”之强是真强健,是“抟气致柔”的顽强,不是“刚强”之假强。“心使气”正是“驭气”,“抟气致柔”(第十章)是养性之道,当然“益生”,当然“祥”。“心使气曰强”,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讲“自胜者强”。“知和”是达到“心使气”的必要条件。“知常曰明”全篇两见,另一见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犹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益生”与“心使气”是自然而为,是天道。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683
  • 经验
    1035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