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太极功,不炼后天太极功,而炼先天太极功

#太极心法#山外山2021-12-30

 太极先天之图,传为道教太极图式。见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润真元妙经图》。因此经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

 太极先天之图,传为道教太极图式。见今本《道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润真元妙经图》。因此经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认为可能是唐朝蓍作。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大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今有人考证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乃北宋周敦颐以后著作,其御制为伪托(王卞《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极图源于此图和此图源于周图之争。此图上圈为阴静;第二圈左半圈为乾卦象,右半圈为坎卦象,为乾坎相抱;第三圈为阳动,环绕五行相生图,且两边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为“万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标明其义。参见“无极图”、“周氏太极图”条。 

“夫大道无名,至道无形,无可言说,重在心传。以道印道,以心传心,默而契之,自然会通。

仙翁所传至道,首自太极图说。仙道丹道,以易为本;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弥纶天地。二气交感,万物化生;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五行交错,五气化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逆而修之,易之道也。纯阴则死,纯阳则生;炼丹之道,在炼尽群阴,而为纯阳;故取坎填离,为全真道之活法天机。因鼎炉水火之妙用,以炼养阴阳,锻炼神气;丹道生化之机,全在水火药物。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为金丹家四大纲领。其中精气神之锻炼,为生命之锻炼,乃长生久视之功,唯炼虚一着,方为超圣超神之功。修先天道者,只炼太极玄功,炼太极以还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生化,而天地万物之道备矣!夫太极之为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在而无乎不在,无有而无乎不有。宇宙一太极,天地一太极,人人一太极,万物一太极,故通神入化之功,人人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假外求,体之即存,炼之即得,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极一阴阳也,充天地之间,亦一阴阳也。涵之则保合太和,发之则氤氲天地。静极则生阳,动极则生阴。阳不可尽,阴不可极。阳竭则阴极,极阴则死,故炼丹之要,以全阳为主。”

    继之又曰:“炼太极功,其不传之秘,在取坎填离于内,抽添采取,无为而自为,无功而自功。

上乘太极功,不炼后天太极功,而炼先天太极功。炼无炼,无炼而炼;修无修,无修而修。不采有为,不舍有为;不采有形,不舍有形。因后天而至先天,故不依后天,而亦不舍后天也。

先天太极功,《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揭示有先天太极图,亦称无极圈。为圜者四位五行,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按图索骥,功诀了然;其不了然者,则尽在不言中矣。

    图象源自伏羲,广成子得之而传黄帝,递传而至河上公,名曰无极图。魏伯阳得之而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而授吕洞宾,因而大弘丹道于万世。吕祖隐华山时,曾以之授陈抟图南,图南复得先天道于麻衣道者。今丹道中之先天道派,远则肇承伏羲,中则源自麻衣与陈图南。陈后授种放,放传穆修与释寿涯。修传李挺之,李传邵天叟,叟传其子尧夫,而大放易道之异彩,其皇极经世之学与先天太极之道,尧夫而后,即未得其传矣。

宋理学大师周子濂溪,得种放传无极图,复得先天图之偈于寿涯,将原图自下而上之序,颠倒之而更易为自上而下之图,冠以无极而太极,并著《太极图说》,为宋明理学之所祖。于是道之金丹学脉,便一变而为儒家之理学学脉矣。就易道言,一用在逆,一用在顺;一用在反,一用在正。

《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壶子曰:“逆者,道之根,丹之用。”学者详参道藏原图,与濂溪之太极图对照,即可得其体要。”了乎此,即可探得先天道窍之微妙法门矣(道藏唐代原图,周子太极图。及陈希夷先生之先天无极图)。

 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据宋明易家考证此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抟源自《参同契》,一说源于西蜀隐者。宋朱熹《语类》、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明赵为谦《六书本义》、赵仲全《道学正宗》等有所论述。此图最早载于《六书本义》。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气盛子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子北;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为一阳二阴,表示阳气尚微弱;其后,经过东方离卦、东南兑卦位,至乾卦位,卦象为三阳,阳气极盛。阳气极于南;阴气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一阴二阳,表示阴气尚薄弱;其后,经过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为三阴,阴气极盛。如此循环不已。图中左白部分,居东方,与右白部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中挟一阴,为离卦象,此即“对过阴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与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分,表示二阴中挟一阳,为坎卦象,此即“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一阳生,到离二阳挟一阴,再到兑二阳增长,最后到乾卦三阳极盛,为阳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一阴生,经过坎艮二卦,二阴增长,到坤卦三阴全盛,为阴息的过程,图中黑白两鱼尾,表示阴阳二气初起;黑白两鱼头,左方表示阳起而迫阴,阴避阳,回入中宫;右方衷示阴起迎阳,阳避阴,回入中宫。黑白两鱼眼,表示阳中有明、阴中有阳。此图与“古太极图”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线条,余则相同,两图均以图形言阴阳变易。后世所制其他太极圈式均未脱离此图基本内涵。 端木氏太极图,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清端木国瑚解释太极是生两仪的图式。其图为一圆圈,中列一直线,分圆为二,体现《周易•系辞》“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线左边为阳仪,右边为阴仪,其太极之义自然显现。端木氏认为太极之理不可用图表达详尽,然而无图又不足以明阴阳显化之妙,因此便舍弃太极而画两仪,若两仪之理明,太极自然存在其中,无象之象,因象而显,于是作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认为“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并详解“是”字的深刻含义,“于文日正为是。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左阳而右阴,故易于乾之初爻日‘不见是’,未济之上女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为始终,其故可深长思也。”认为:“是生两仪”之“是”,上贯“易有太极”四字,下贯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与未济卦终爻强调发明,可知孔子赞易笔法。又认为“易有太极”之“有”表示孔子赞易从“有”立说,而与老子以“无”立说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发生。 来氏太极图,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其阴阳渊由自微而显,由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相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获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主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 古太极图,亦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参同契太极图”。传为古代方士解释《周易参同契》图式。较早见子明初赵仲全《道学正宗》。此图概括了《参向契》中所说的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九宫、八卦、鼎器、药物,火候诸内容。两边白黑交互,白以示阳,黑以象阴,阴阳不相离,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图以八分,据其各自属性,分别配以八卦,揭示丹家进退行持的火候,震始交阴而阳生,自震到兑再到乾而阳极盛,阳盛极于南;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到艮再到坤而阴盛极,阴盛极于北。其中八分,震东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良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人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并以此推断陈抟之学源出《参同契》,该图与几乎同时见世的“天地自然之图”相类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线,余均同。古太极图蕴含极深刻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太极图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太极图封闭与开放,今人对太极图的分析观点之一。将太极图模型未分离状态看成是封闭的圆口或连环,将其打开状态看成是开放的螺旋。封闭状态可以接着分为阴阳两个链条,两链条被奇、俩两个环节划分,阴阳中间各有脐点或洞穴,为发展中旋转的中心;阴阳交际之处可分又不可分。认为科学是一种封闭回圈,这个圆圈的末瑞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连在一起,同时这个圆圈是圆圈的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太极是圆圈、连环形成的链条和环节,在自为中分出阴阳而开始抗争以求平衡,通过上升下降运动的链条而在环节点产生飞跃。链条就是否定,两根链条形成了否定的否定。如果从图下端的偶数环节打开,太极图就成了一个开放的螺旋。另有人以为太极图开放即分离方式有二种:一是以脐点即太极阴阳鱼的鱼眼为轴心,向左右方向旋转,其圆周仍成一个横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外出的运行方式;一是以节点为轴心,向上下方向旋转,成为一个竖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上升运行方式。大极开放后形成两极(阴和阳)分化,分化后自身又要封闭起来,以保持阴阳平衡。封闭后阴阳鱼头部回缩,尾部延伸,运行方向猪向尾部。开放时上升,封闭时则下降;开放时外出,封闭时则内入,完成气的升降出入过程,保持了太极分化后各部分阴阳平衡。太极继续分化,可产生无数多的太极,太极以脐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阴阳两仪,发展为八卦;若以节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五行。还有人以之比附为细胞的分裂,或比附牛顿引力定律、库伦定理、法拉第定律等。以上说法,尚有争议,有待探讨。 周氏太极图,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学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此图式现存有二:(1)旧本太极图。即南宋朱震为高宗讲易时所进的太极图,见于朱震《易卦图》上卷(通志堂本),与今本太极图比较,阴静在上,而阳动在下,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清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之图是太极图原貌,与太极先天图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杨甲作《六经图》,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其引太极图均作此图式,一说朱震献图第二圈为黑白互纠形。《四库全书》所载朱震所献图,却比太极先天之图少一个其中写着“阳动”二字的空心圆,仅有“阳动”二字,第二圈则为黑白相同。南宋黄震说:“又太极图,初圈象无极而太极者,其上注阴静二字。第二圈象阴阳交互者,其下注阳动二字。”(《伊川至论》)南宋肖应臾所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与此形略同。(2)今本太极图。为朱熹整理改动并流行于后世之图。朱熹说:“然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谓太极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称,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载周子《通书》,缀以太极图,图与《通书》合而为一,足证晦翁之说,而解陆氏之疑。”朱熹将“阴静”、“阳动”置第二圈两旁,并将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改为黑白互纠形。周氏太极图表达的基本内容为:太极作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静,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成阴阳二气,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于阳气的运动、阴气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精华,与无极本性“阴静”凝聚而构成万物的性质,亦即五行生成图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万物则生。其实质是讲宇宙的生成过程,关于此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宋时即有争议。陆九渊认为:“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全祖望于《周程学统论》中亦说:“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则不易之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敦颐友人潘兴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朱熹据此断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多持此说。关于此图来源,观点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认为此图来于道教太极图示,其《太极图授受考》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曝书亭集》卷五十八》黄宗炎《太极图说辨》认为此图来于陈抟无极图,认为“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又说:“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〇。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现在多认为周敦颐当是受此二图启发而作太极图。参见“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条。 太虚图,一名“无极图”。图载宋林至《易裨图》“法象第一”。此图为一大圈,中空,表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之“无极”状态,无穷尽,无方体,无界域,是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故无以名之,名之为无极。对“太虚”的解释,早己有之。《索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太虚(无极)乃万物起始之源。 水火匡郭图,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本。图中左半为离卦。右平为坎卦,白者为阳爻,黑者为阴爻。就炼外丹说,左离为青龙即丹砂,右坎为白虎即铅,当中小白圈,指丹药。此图式后来成为道教讲述炼丹的图式之一。另说,离火为日,为阳;坎水为月,为阴,所谓坎离相抱,龙虎相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阴阳相配合之义。据后人考证,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皆像于此。 无极图(1)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表示炼内丹的过程,同陈抟《指玄》和俞琰《参同契发挥》中所说的炼内丹的方术相一致,且对《参同契》炼丹术有所发展,将炼外丹引向炼内丹。依清黄宗炎《图书辨感》所言,此图式最下一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为祖气即丹田之气所出之处。第二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祖气上升,加以提炼,炼有形之精而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而化为出有入无之神,即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五气朝元,表示所炼之气贯穿于五脏之中,统率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一起。其中水(肾)火(心)二气最为重要,居于上位。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躁热,水不卑湿,温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炼,则进入最上圈。最上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土,同祖气所出之“玄牝之门”相呼应。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当中一段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故名之为无极图。黄氏认为,其中的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琪离图本于《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陈抟的无极图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畴解释炼内丹的方术。此无极图后被周敦颐发展为“太极图”。参见“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条。(2)指“太虚图”。参见“太虚图”条。 伏羲八卦太极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圆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银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大极自然之妙。 文王八卦太极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文王八卦太极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己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推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 左辅太极后图,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川文集•太极后图》。左辅在其《太极后图说》中认为,周氏“太极一图,别立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上,则有异乎形而上下之谓焉。此其图之所以不尽意也。”故“窃取夫子之意而发挥于周子之图”,乃作太极后图。其图包含阴阳、四时、五行内容。将四时一分为二,八个节气配属四正四维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间的太极图曲线。其太极一分为二的分界线已经不是子午线,而是戊己连线,且呈曲线形式,揭示了立夏与立冬二节的运动变化规律。曲线两边各有一条狭窄的曲线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另外,《太极后图说》虽言“后天卦位”,图中实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景岳太极图,明张景岳制,图见其《类经图翼》。用于概括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其内圈左黑右白,二圈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阴阳循环,生生不息之意。张景岳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均源于周敦颐太极图。 太极河图,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教,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

相关话题

#道家养生功法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山外山[Lv.6]

  • 关注
    9
  • 粉丝
    12
  • 经验
    12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