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
射(拼音:shè、yè、yì)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2]。射的古字形像箭在弓弦上,有时加手,本义指开弓放箭,引申指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做名词用时, “射”指官名或射手。 “射”也是古代六艺之一,指射箭技能的训练,又转指射击,也引申表示抽象义,指用言语伤害人。
会意字。甲骨文的“射”字大多由一张“弓”和一支箭(矢)组成;箭在弦上,待机而发,形象地体现了射箭时弓与箭的联系。极少数甲骨文像一人两手拉弓射箭。“射”本义即张弓放箭。这个字发展到西周金文时,多了只挽箭的右手(“又”),更加形象。
䠶,弓弩发於身而中於远也。从矢从身。
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说从寸之意,射必依法度,故从寸;寸同又,射必用手,故从寸。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