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重心,很多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都是一个模糊概念,今天一起学习一下重心这个概念: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若把物体假想地分割成无数部分,则所有这些微小部分受到的地球引力将组成一个空间汇交力系(汇交点在地球中心)。由于物体的尺寸与地球的半径相比要小很多,因此可近似地认为这个力系是空间平行力系,此平行力系的合力G即物体的重力。通过实验可以知道,无论物体怎样放置,其重力总是通过物体内的一个确定点一平行力系的中心,这个确定的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如果物体的体积和形状都不变,则无论物体对地面处于什么方向,其所受重力总是通过固定在物体上的坐标系的一个确定点,即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圆环的重心就不在圆环上,而在它的对称中心上 。
重心位置在工程上有重要意义。例如,起重机要正常工作,其重心位置应满足一定条件,舰船的浮升稳定性也与重心的位置有关;高速旋转机械,若其重心不在轴线上,就会引起剧烈的振动等 。
重心位置确定:
物体的重心位置,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例如,均匀细直棒的中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体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
形状不规则、质量不均匀物体重心的确定:
(1)悬挂法
只适用于薄板(不一定均匀)。首先找一根细绳,在物体上找一点,用绳悬挂,划出物体静止后的重力线,同理再找一点悬挂,两条重力线的交点就是物体重心 。
(2)支撑法
只适用于细棒(不一定均匀)。用一个支点支撑物体,不断变化位置,越稳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
一种可能的变通方式是用两个支点支撑,然后施加较小的力使两个支点靠近,因为离重心近的支点摩擦力会大,所以物体会随之移动,使另一个支点更接近重心,如此可以找到重心的近似位置 。
(3) 针顶法
同样只适用于薄板。用一根细针顶住板子的下面,当板子能够保持平衡,那么针顶的位置接近重心。
与支撑法同理,可用3根细针互相接近的方法,找到重心位置的范围,不过这就没有支撑法的变通方式那样方便了。
(4)用铅垂线找重心(任意一图形,质地均匀)
用绳子找其一端点悬挂,后用铅垂线挂在此端点上(描下来)。而后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条线。两线交点即其重心 。
太极拳盘架子对于重心的要求更高,一些著名大师的传人和习练几十年太极拳的老练家到了晚年一走架连身法八要都丢了。因此。不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应注重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虚实转换和重心移动(或转动)。
凡是身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另一脚的过程中,裆的移动路线可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走上弧线,像搬移物品似的,先向上搬起来,再移到位放下;
第二种是走平直路线,像推开桌上的茶杯,使其水平移动;
第三种是走下弧线,像钟摆、像波浪、像荡秋千,先荡下去,再荡上来;
第四种是走后弧线,就像站立不动左右扭屁股一般。
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前两种都是错误的,只有第三、四种才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裆走下弧及裆走后弧,才有利于意气向下松沉,而向下松沉是贯彻“地心为第三主宰”的拳论,是借地心引力行拳之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万劲之源、万法之根,是体松心静、动作轻灵、蓄劲发劲、健体养生以及用意不用力之必需。
具体的训练方法大家可以体会这个方法:
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
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重心)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後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重心),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另外,两肩、两胯、全身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