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无?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你考虑一下虚无,那么无论你看周围的哪一处,似乎总是有东西在那儿。即使只是试图想象真实的虚无,似乎也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虚无究竟是什么,我们曾经认为的虚空,现在似乎在其中藏有,整个宇宙最深的奥秘。
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生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形)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
亦作“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虚无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零,也可以理解为无限,因为虚无包容一切,却又不同于任何事物.
虚无其是一个个事物的二面,不是同义词而是二个极端,虚是极大,无是极小,虚无讲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二个极端。
虚无是宇宙终始之外的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属性的逾时空,超物质的绝对存在。
虚无是宇宙万象之源泉,万物之归宿。
虚无是“空”。道教隐宗妙真道认为,无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字,而是无为,无形,无己、无名等总多与道教“无”字有关概念的体现, 而虚是指若有若无,恍兮惚兮,杳冥玄妙的道炁状态,是有的载体。
虚无是人类意识无法穿透和无法触摸的一种无知觉状态,它常常藉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来。
唯心主义和一切迷信因虚无而必然存在。
虚无是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存在的一种绝对存在。同时,它是为了否定绝对存在的存在。因此,虚无本身是矛盾的。
虚无是人类认知的至高点,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够破译它,它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意识极限。
一切宇宙的秘密皆由虚无而产生,皆因虚无而闭锁。
虚无是宇宙中唯一一种不需要证明其存在而存在的一种存在。有了它,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才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世界上,只有虚无是不需要理由而存在并且存在于因果律之外的存在。
虚无是人类想像和幻想的真空,精神的理想王国,信仰的最高归宿,鬼神的快乐家园。
虚无是人类思想的终极追寻和终极思考,整个宇宙的存在对它而言都微不足道。 相对的,虚无对人类而言也微不足道,这是由它自身的不可及性所决定的。
人类的最高智者即是到达虚无之门,神交死亡,万象化一。然而虚无并非结束,也并非开始,它什幺都不是。
虚无,即是,即非,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即道理,即无道理,即什幺都是,即什幺都不是。虚无源于混沌,混沌终归于虚无。
万物皆由虚无到盈满再从盈满中亏出空间而变出,如身边万物,不可能完全是实的,其中没有任何空间,那幺他的分子量是很重的,世界上最大密度的钻石也有空间,不过它很小而已。如今谁也不能悟出一切均为无之前,有什幺,又怎样从没有生出“有”来呢?这是道家最后的道,混沌何来?混沌自生混沌,而最初的混沌从何来?这是天地之前的一道,若悟出何从虚无到盈满到万物——阴阳结合。虚无至阴而盈满至阳,有何从无中(完全没有的)生出(有),是怎样生出的而又如何从有得完全满了,没有空间容纳它了到有空间。有空间又有物即为混沌,之后的是混沌演变了(这不用说了)。悟出此道便可从无中生有,自然可生天地,予自身不死啦!此道是超越于神,万物与自然,若悟出便可知道智慧何来。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