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拳友们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一句名言,需在行拳走架过程中认真予以心领神会。历代名家如下剖析解读。
杨澄甫注:
“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掌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已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陈微明注:
立如平准者,有虚灵顶劲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主宰,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也。
许禹生注:
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关自然得路也。“活似车轮”,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则用身法轮常转不已矣。
姜容樵注:
立式如同秤,称之准确。头顶项竖,气贯丹田,演式圆转以腰为轴,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车轮。
顾留馨注:
始终保持平衡,身体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
王培生注:
身躯一站要象天秤称物一样准确。在动的时候,就像车轮绕轴旋转那样圆活。这就说明头部为全身之准绳,它具有指挥和判断能力,即反应灵敏等。腰为全身之枢纽,是四肢运转的总机关,所谓“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即指此意。
李文涛注:
立身正直,不偏不倚,以腰为轴,活似车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敌力虽强,处处落空,而为我所制。此即耄耋御众之理。
洪均生:静时好似天秤,下句是说动时好似车轮。天秤、车轮的作用,全在中心的轴子稳定,各方力量平衡。
曹树人:立身中正如同秤的平准,不偏不倚自然可以随机势运转,犹如受力后灵活转动的车轮(车轮因受力而转,这个转就是被动的)。
田兆麟: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致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
徐震:人能将重心位置得当,则虽在变动之中,全身之力,仍得平衡,就其姿势言之,则有立如平准之象,若能养成此种功夫,则作止变转之时,自尔稳定便捷,已能保持此种平衡力,方可练得全身处处圆转,能全身处处圆转,则与外力接触时,可以顺势滑过,故能不受他力,此即“活似车轮”之义。又圆转之法,大圈之中更包小圈,此种复合之转法,最能利用他力之来势而变更其方向,故“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至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
学有所思:
汉朝有一个调整物价的机构,叫“平准署”,主要是调整粮食的价格。“平准”这个词的来源实际是从这里来的。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
“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后来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身中正,有如平准时,则直柱锥间盘处于平正均压状态,无需筋腱、韧带、肌肉另加弯曲保持力量,身体可得以舒缓自然,转动轻盈灵活,以命门主导两肾催动左右肢体而能随意行走自如,象征“活似车轮”,进退左右旋转,随心所欲耳。
“腰轴连动左、右两肾所启动着肢体左、右侧的肩肘腕,胯膝踝,虚实交替变换‘碾’转,带动左,右侧身形,气如车轮形成左,右双圜。就如两个大车轮,左右,虚实变换车轮的独轮车,似乎只有一个车轮在发挥作用。但都是受腰轴上之命门穴所控制。象征两肾为轮,命门为帅,一纛立撞之指令车。”是很细腻而形象的。
《太极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现代有人对此说法有所怀疑,怎样理解?答:从理而论,方则止,圆则行,故太极拳触处求圆,拳架演练要求动作圆融,打手要求劲力圆活,皆求一个活字。
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此处“立”字,非身形直立,而是对虚实劲力的掌握,在变转虚实的基础上“立”身,此“立”非单纯指立身中正之站立,更重要的是指站立的原则、立场,一个对劲力把握的原则。此句主要表明听劲的准确性与反应的及时性。
如在推手中,对方来力,能顺势接而化之,牵而拨之,丝毫不加迟疑,则为立如秤准,做到立如秤准,劲力必须活似车轮。 活似车轮,指劲力圆转无碍,对方劲力稍有变化,即能随之走化,实现阴阳二力的平衡,从而做到自身稳固;此句主要说明劲力的圆融与反映的快速,如车轮一样,稍以外力,即随之转动,快来快转,慢来慢转,太极拳要求腰如万向轴,即是基于此理。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是对打手的要求,做到此要求,首先要神静体松,其二要舍己从人,三要反应不先不后,阶及神明,三者缺一不可。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
后来,太极拳的老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拳的三个圈——肩圈、腰圈、膝圈,认为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各个关节都要灵活,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
“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后来,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体说来,要做到“三竖四平”。
“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就是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后脑和尾骨也要垂直。
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所以这两条“侧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头和涌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
在这里,太极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练太极拳时,眼要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肩要平,即两个肩头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
胯要平,即两个髋关节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鸡独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
最后还要心要平,就是心静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紧张。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三竖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
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
除了中正外,打拳还要安舒,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武派太极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严格,它要求在练拳时,身体胸前的任脉和后背的督脉一定要相对,不能出现扭脖子、扭胯等动作。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