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拳论说:“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神为主。 求安心定性,效神聚气,则打坐之挙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学者 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
站桩、打坐是静中求动的静功,行拳盘架是 动中求静的动功,太极拳必功拳并,静中触动动犹静。功属柔而拳属刚 ,动而功静刚柔相济,动静相因,始成太极之象。
修静功必遵老子的六字真言:“致虚极,守静”,虚其心而静其意。 欲求虚静,则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欲以静”,“清静为天下正” 应知虚静之修为归根复命之正功。虚静在于修心,心贵静,要求心中不存一 杂念,平如止水无微波,净如晴空无片云。心静则专,能专则能返观内照 存一照之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则主宰常在。
动功老子提出的要求是:“骨弱筋柔而握固”,“专气致柔,复归于要 儿”,要修身形如同初生儿般的天真柔软。人之生也柔弱”,“弱者道 之用”。化有形之筋骨为一团元气化有为无,以至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复归于无物。见素抱朴,复归于无极。
内外兼修即是性命双修之功、有形化气,有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四阶功法。身静而形,心静而气,念静而神在虚静无为中身、 心、念、精、气、神,同归于化、化有为无,最终复归于无极纯朴之大道。
太极拳动静双修之妙用,先贤已然述明,愿天下人们延年益寿,不作技击之末。充分发其养生长寿、法病康复、以及寻理、求趣、证道的功能 使所有善良的都能得太极之益。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炁,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炁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生)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炁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