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目身形腰顶解,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八卦正隅八字歌,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此两处腰顶伴随出现的分别是身形与平准,身形即身法,平准即,头为顶头悬,两手为秤盘,腰为称座,这两个也是太极拳练习中重要的点,但腰顶的重要性更大,要求一生穷研不已,要是丢掉了又是十年数载糊涂又是气叹哦,可见其重要性。
但什么是腰顶呢?在平准腰顶解给出答案,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纛是大旗,气为旗使指挥旗的)心意指挥气使旗动,命门随气而动,此为腰顶。腰顶就是身背五弓之身弓,也是李亦畲说的气由脊法的基础。丢掉腰顶的太极拳真的就是空架子。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自歎哦!”。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中所论“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身形腰顶》·七言六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究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太极人盘八字功》、《太极平准腰顶解》等几篇拳论都有详细的论述,颈椎向上;“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下线敛臀,由尾闾内敛,五节腰椎向下松开,形成“腰即平之根株也”。胸十二节脊椎至尾闾一开俱开,是为松。尾闾至颈椎一线,对拔松开,形成“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的势态。因此百会虚领,尾闾内敛是保证腰顶腰松腰转的形体条件。“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
“身形腰顶”一词见于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多篇拳论拳诀中都曾出现过,兹举几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身形腰顶》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太极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凤虎相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身形和腰顶是相互相成的两个方面。所谓身形腰顶就是发势时的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动态。
在建立了身形腰顶的概念后,通过什么方式来“体悟”身形腰顶呢?我们可以通过桩功、拳架和推手来进行体悟。换言之,身形腰顶在习拳中是无时不在的。
谈到桩功 其实无极桩运化过程就是蓄势和发势这两势。从靠到坐的过程为蓄势,从坐到尿的过程为发势。
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1. 心意及眼神内收。
2. 肚脐找命门,腹肌收隔肌降,四梢(血梢,肉
梢,筋梢和骨梢)之内炁收聚(纳)于丹田。舌砥上颚,外气由鼻吸入心肺系统。
3.下颌微收呈顶头悬状态,五趾抓地呈虚提脚跟之意,命门位置处后突以便松腰落胯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泛变敛,尾闾偏沉前收,双膝微屈,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内蓄之意。
内劲往上顶的顶劲通过发势获得身体内劲往上顶的顶劲 1.心意及眼神外放。 2.肚脐离命门,腹肌放隔肌升,丹田之内炁发散(吐)至四梢(血梢,肉梢,筋梢和骨梢),舌离上颚,心肺之气由嘴鼻呼出体外。3.脊柱的大椎上拔呈顺项贯顶之意,五趾松开脚跟着力踏实全脚掌。命门前送使骨盆逐渐偏沉,臀部由敛变泛,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以及尾闾上托使身体重量对地面产生反弹力来推动腰脊上竖。继而双膝由屈变直,双臂及双掌也略呈外放之意。我们说,通过站桩中的发势所获得的这种身体内劲往上顶的顶劲就是身形腰顶的内涵。要获得身形腰顶的顶劲的前提是先要获得身体内劲往下松沉的沉劲,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太极拳中的蓄势产生的沉劲和发势产生的顶劲就是一对阴阳互济的矛盾统一体。我们说,身备九弓是指脊柱、两臂、两腿、两手和两脚。要做好身形腰顶的关键就是要发挥好脊柱这张身弓的效率。
可以这样看,脊柱这张身弓的弓把处是命门的位置,弓稍处是大椎和尾闾的位置。这三个位置的抻拔决定了身弓的张弛效率。人们常把脊柱和胯比喻成龙虎,命门后突促使松腰落胯,方呈龙盘虎琚之蓄势;而尾闾下坠、大椎上拔、命门由后突转前送致腰脊上竪则是龙腾虎跃之发势。站桩中的蓄发之劲正是拳论中的“云龙凤虎相周旋”之意境。
我们说,站桩中的蓄发之势以及身形腰顶的发挥与神意的收放和丹田内炁的吐纳鼓荡更是密不可分。因为“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心行炁,以炁运身”以及”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些拳论始终是指导我们习拳的基本原则。而肚脐和命门这两处位置可以说是丹田的机枢所在。
我们说,做到了身形腰顶便能使力由脊发,这是大椎、命门和尾闾与丹田鼓荡、内炁吐纳的协调之力。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忽视大椎的作用,须知马拉车牛耕地,着力之处都在大椎处,所以人们要给牛马套上皮套子,这个皮套子有个学名叫车鞅。
我们说,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之劲是一种压缩后反弹的弹簧劲,是崩弹劲,也可以说是掤劲。要产生和运化好这种掤劲,就要做到:蓄势如水洇沙,发势如气蒸腾。达此功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是需要通过常年站桩修炼方能获得。
我们说,太极拳理惟一贯,在站桩中的对身形腰顶的这些体悟都可以进一步在拳架习练和推手训练时反复进行体悟。所谓拳架其实是不同桩架(开立步、弓步、坐步和独立步桩)相互转换的组合体。而推手是一种训练方式,甲乙双方通过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来训练对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五步的认知、体悟和运用,所以说推手是提高懂劲、运劲、发劲和化劲的有效方法。比如掤捋挤按四正手中,掤和挤是发势(发劲),要从中体会顺项贯顶、身形腰顶产生顶劲的要领和感觉。而捋和按是蓄势(化劲),要从中体会虚领顶劲、松腰落胯产生的沉劲的要领和感觉。
太极拳修炼者,训练到一定程度后,认知和体悟身形腰顶也是必须要迈的门槛。正如拳论《身形腰顶》中所言: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