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澄甫先生口授,微明先生整理的《太极拳十要》是对前人经验的

#太极心法#妙之门2021-06-23

由杨澄甫先生口授,微明先生整理的《太极拳十要》是对前人经验的完整、全面的总结,历来为拳家所重视。所谓“十要”,就是学太极...

由杨澄甫先生口授,微明先生整理的《太极拳十要》是对前人经验的完整、全面的总结,历来为拳家所重视。所谓“十要”,就是学太极拳的十条要领和规范。每一个学太极拳的人都必须要深刻领会,反复对照。但是由于理解不同,在实际上也常常各行其是。我现在根据平时练拳时看到的一些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关于“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我有一次在外地看到一位拳友练拳时头上顶着一块铁板,我问他问什么,他说这是练“虚灵顶劲”。他那种严格锻炼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但头上顶着一块铁板或一碗水,头容虽然正直了,头颈骨却非要用力不可了,这恰恰是犯了“用力则项强”之忌。
事实上,打整套拳路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铁板的平衡也是不可能的。如单鞭下势大意是用头或肩靠人,海底针、栽捶等目光虽前视但头应稍斜。“虚灵顶劲”的目的是为了把精神提起来,大家不妨留心观察松柏的嫩芽,它们挺拔而不僵直,郁郁葱葱,生气勃勃,那姿态就是“灵虚顶劲”最好的模式。
关于“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关于“含胸拔背”这四个字,历来的太极拳家都非常重视。有人专门就这四个字写过文章,有人为了练“含胸拔背”甚至把背也练驼了。这不是有点过分了吗?为什么要“含胸拔背”?《十要》其目的是使“气沉丹田”,即有利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所谓“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对这一要领,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的。但书已经出版,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了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微明先生指出,他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练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的,以及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旧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害人的体型。所以“舒胸顺背”的提法比较准确。
与“舒胸顺背”紧密相关的是“气沉丹田”,即呼吸的方法。放松自然地练,就能气沉丹田,从顺呼吸到逆呼吸也应听其自然,不能勉强追求。发劲时自然逆呼吸,就能身稳劲整。身体虚弱或初练者,一个架式可以呼吸几次,日久呼吸就能深长,身体也日渐强健。还有一句话“舌舔上颚”,这当然是对的。但实际上,当你虚灵顶劲,嘴唇轻闭,在不知不觉中,舌尖必然微微上翘,这就很自然的是“舌舔上颚”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卷起舌尖,顶往上颚,那么就已经做的太过头了。
关于“上下相随”
所谓“上下相随”,无非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意思。不能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为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上而下的。《十要》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这不是由下而上吗?太极拳起式的动作顺序是:手动、臂动、肩动、腰动、腿动、脚动,这不是由上而下吗?如“抱虎归山”,则又是先沉腰,腰动再带动手足,这又是由中而上、由中而下了。再者,以人的四肢来讲,手臂也有上中下,手指也有上中下,指顶也有上中下,……或者说是前、中、后。
所谓“上下相随”,也包含每一局部肢体“一动无有不动”的意思。这些细致微妙的动作,只有靠我们在日常锻炼时用心体会,才能慢慢掌握。举一个例子:做搂膝拗步时的脚踵,先是足跟中着地,接着是脚外侧、脚前掌和脚趾着力;接着又是脚里侧着力。实际上使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足少阴,足少阳,足厥阴六个穴位都得到按摩,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十要》中讲“上下相随”时还提到“眼神亦随之”的问题。有的人打拳,比如做“云手”时,眼神始终盯住自己的手掌,可能也是以这句话为根据的。其实,太极拳既是武术,与人交手时眼睛当然要盯住交手的对象,盯住自己的手掌看是毫无意义的。以前杨澄甫先生与人“交手”,言明不管对方怎样进攻,他只用“云手”这一招对付。他在“云手”时是决不会盯住自己手掌看的。又如,“单鞭”为什么先要看后侧呢?也是因为有人来进攻了。所以作为运用眼神的规律,“眼神随之”这句话应该改为“眼神领先”为好。当然为了某种特殊治疗目的,例如神经衰弱患者,经常心神不定,练拳时需要以眼视手,有助于镇静神经,那就又当别论了。
关于“内外相合”
太极拳特别讲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每一次呼吸为一开一合。也有人认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我觉得这些理解太呆板了点,做起来也很困难。微明先生曾经向我指出:练拳时要注意精神、身体的内外结合,实际上是练身与养性的结合,待人谦虚,心境宽畅,讲究起居卫生,要站得正,坐得正,也就是“中正安舒”了。打拳要求全身放松,精神上当然也要放松,他自己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关于“动中求静”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一般练拳的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太极拳的保健治病功效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练了一个时期的拳,病情迅速好转,而有的人却收效不够明显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和打拳时的心境大有关系的。过去和微明先生在一起教拳的陈志进先生在《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一文中说:“盖练拳之时,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之知。练太极拳到此境界,有何病不可去!”(见陈微明著《太极剑》一书附录)这一番话极有见地。
我有一拳友老邵,先前连走一层楼梯都感到力不从心,宁愿守候房中,不愿出门一步。他患的是严重的肺功能萎缩症,手臂还长了一个肿块,身体虚弱致使情绪消极,医生要给他化验他拒绝了;要给他吃药治疗也拒绝了。后来在家属亲友的劝导之下,开始向我学太极拳。他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从站太极预备式开始,也到公园练拳,学了一阵之后,病情渐渐好转,心情也变得开朗了,打拳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让他一人独自锻炼,原来是怕他跟别人同练体力跟不上,但后来发现,他独自锻炼时容易做到安静舒泰。他打一套拳约需一小时,速度缓慢自如,打的浑圆流利,虽动犹静,所以效果显著,身体很快恢复健康,肿块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最后,我想在引用一段微明先生在授课时说过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前面说过,微明先生是喜欢《老子》的,这是因为《老子》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辩证观点最能够解释太极拳的原理,如阴阳即虚实、动静、刚柔、进退、内外、上下、屈伸、开合、攻守等等,无一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微明先生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他接着就发出了一通议论。大意是这样的:“可以找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来看看,这本书是讲治水的。里面对水势的描述十分精彩。联系太极拳想一想,一定会得益匪浅。水能静如镜面,或缓缓流淌,逢高则澎湃,遇低则潜入,逢阻则绕,遇高滩陡坡,也能变成激流瀑布,逢到溶岩,又能细细渗透流成阴河。水有三态:水、气、冰,水和气是极柔软的,变成冰时又是极坚刚的。浇花用的水壶喷出的水形成细丝,高压水枪喷出来的水却威力无比。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尽可能的缓些、慢些、松些、柔些、圆些,绵绵不断,心静如止水,像在空气中游泳,要有天塌下来无惧色,山崩下来不慌张的气度,敛气定神,纯任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练得体内气血顺达,动作灵活。发劲如巨浪翻滚,洪水奔腾,和人交手时能够迂回曲折,随机应变,避实就虚,无孔不入,无缝不钻,逐步达到先化后击,即化即击,不化而击的境界。”
虽然讲水较多,但五行中金木水火土都能变化,都可以作比喻,见仁见智,各自运用得当就可以了。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妙之门[Lv.10]

  • 关注
    18
  • 粉丝
    2548
  • 经验
    313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