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别强调用意,拳论有“以心用气”“心为令,气为旗”等论述。故练意是太极拳的主脉。
在传统意义上,心为十二官之主宰,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称“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古人认为,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活动,才能取得相互协调,共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聪明智慧的产生,也都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清陈式太极大家陈鑫称心为一身之主宰。以现代语言来描述,心即是思想,是大脑的作用,为人体的司令部,全身上下里外无不在心的作用下进行运动,令则行禁则止。[/b]
[b] 太极拳不强调“先天之能”恃力行功,而要求在意气的支配下以肢体语言长久导引,并通过放松入静调动人体先天内气,从而养身强身,并实现技击效果。故拳论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要求。[/b]
[b] 以气运身,要求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以至于无分毫之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依太极拳行功要领,恃力使力是自我缚束的,不能做到轻灵变化和劲力的圆转自如。已故杨式太极名家杨澄甫先生有论,谓“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从这段文字论,骨肉的练习在太极拳练习过程是微不足道的,为臣。杨先生复谓“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则’也”(详见杨式太极拳“十要”)。这段论述,即是强调意气为君,是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阐述。[/b]
[b] 陈式太极拳关于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的论述有很多,如清陈式太极大家陈鑫对此这样论述:[/b]
[b] “然虽劲从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b]
[b] “打拳心是主”。[/b]
[b] “运化全在一心中”。[/b]
[b] “妙机本是从心发”。[/b]
[b] “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b]
[b]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b]
[b] “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b]
[b] 这些论述直截了当地说明了练习太极意气为君的思想理念。同样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之师、陈式太极名家陈长兴谓心“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皆强调心的主宰作用。[/b]
[b] 眼下各式太极拳运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悖离古论,通过举重等方式练习肌肉和力气,以期尽快上出成绩,实现人生目标。此类选手,往往靠天生大力或后天练就的力气,非通过练心练意,达到“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而是恃强强行摔掰,实际是丢了传统太极拳文化的精髓,走入了一个胜败误区,是非常可惜的。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