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先站三年桩”,其实何止三年?站桩是一辈子要做的功夫,甚至可以说是“须臾不可离也”,所谓“行走坐卧皆是拳”,大抵都是从站桩中来的,却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什么关系。
孙禄堂的内家拳体系由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组成,其实八卦拳和太极拳最早是没有站桩的,唯独形意拳有站桩,而形意拳最被人熟知的桩是三体式。从孙禄堂的体系而言,是“三拳合一”,所以无论是从形意、八卦还是太极起步入门,也都要经历站桩的过程。那么孙氏体系内的桩都是什么呢?第一,是无极桩;第二,是混元桩。三体式,谈不上是桩,但可以当桩来练。
首先要清楚站桩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为站桩是为了增加腿部力量,对四平马、三体式这类腿部肌肉吃劲的桩很迷信。如果是为了增加腿部力量,可以去跑步和做负重蹲起,效果要比单纯的静力桩好得多。从实战角度而言,力量与速度一定要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事实上,四平马或者三体式所增加的也仅仅是肌肉的耐久力,而非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还会失去敏感和灵动,所以凡是站四平马或三体式的,起桩后都要通过快速踢腿来舒张肌肉纤维。更何况,内家拳本身并不以训练肌肉为根本,甚至连筋骨都是附带的,我们追求的是先天神意指挥下的本能激发,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把内家拳练到肌肉上就错了。
练内家拳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个“真意”,到底为何物?比如急刹车,瞬间身体自动反应,踩上了之后才会反应过来,自动反应这个就是“真意”,它是自己做主的,不需要人的后天故意去支持操作。如果回忆踩刹车的一瞬间,就会发现脑子里是空白一片、思维意识全停,完全是生理本能的自我激发。如果这一刹那还想着怎么刹车,是一定要出事的。都说妇女柔弱,但如果当街有人打她的孩子你试试,心里头一股劲上来能把对方撕烂了,这股劲也是自己来的,所谓“忘乎所以”,一瞬间自己没有了全是护犊子的心,本能就激发出来了。平时你可以欺负一个柔弱女子,但一个柔弱女子要是发起性子,四五个男人也抵挡不住。换做男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一忘乎所以就会变成野兽,所以下来了要找没人地方消停几天,不然直接进入社会就要出事。说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所谓内家拳并不神秘,对应于外家的后天造作,内家是发掘人自身本来就有的生理本能,这种本能出来了就叫做“内力”,用这种本能做功就是“内功”。而且这种本能人生而有之,一辈子都带着,只是人们在后天自我磋磨把它给遮蔽掉了。我们练内家拳,不是去制造,而是在回归!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所谓站桩的目的或者功用,就是要把本能给找回来,同时通过本能做功来提升体质体能,把身体的本钱不断做大。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回顾踩刹车的分析,本能是植根于空空静静的状态,用郭云深的话是“不能带丝毫血气”,血气统指思维和习气,其实就是空空静静不着一尘,这个状态我们叫“先天”;反之,思维欲望泛起的状态就是后天。我们可以再做个试验,你让某人面对墙壁站好,距离大约一尺,你从背后突然推他一下,几乎所有人都是自动把双臂伸出来抵住墙壁。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和踩刹车、蔫人出猛虎等都是一个源头,等回过神来你问他胳臂怎么出去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胳臂就自动出去了。所以,人的身体里有先天后天两套系统,用西方医学的知识,就是主动和被动两套神经系统,平时人在后天都是故意或者刻意去做事,就都是主动神经系统在指挥。被动神经系统在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睡大觉,除非遇到危险才会自我激发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被动系统变成主动系统说用就用。这个过程,就是内家拳的整个锻炼过程。说到这也就可以理解我之前反复提过的“内家拳不练后天气血、先天有了后天也就有了”的话,所以讲经络、穴位、脐下聚气、大小周天等等的练法,都非先天大道。“狮子扑人、樊卢趁块”,找到了最根本的源头,其它就都迎刃而解了,又何须兔头寻角去找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无呢!
本能的激发是从空空静静中来的,所以孙禄堂拳学体系中首站无极桩,次站混元桩。关于无极桩和混元桩的具体站法,此处不再赘述。无极桩和混元桩一个是专气的功夫,一个是致柔的功夫,所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简单说无极桩就是个类似立正的姿势,但双脚是九十度,膝盖随着双脚松开,重心放在两个脚跟上,轻松舒适地站好无思无想即可。无极桩站到能够瞬间入定,思维意识都停顿了,就能够体会到先天层面不沾丝毫血气是什么样子,而且将后天呼吸转化为先天之“息”,这个是后面身心改变的基础,也是五行拳易骨易筋的根本,呼吸不转变后面的一切都免谈,根本就不会练出内家功夫。无极桩一开始不要练太长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二十分钟足矣,关键是要把无极桩空空静静的状态带到生活的常态中去,随时随地都能静一静,这静一静身心就受益,那么除了睡觉吃饭你就都在练功之中,这才叫“行走坐卧皆是拳”。所以我们站桩也好练拳也好其实都是引子,关键是要把练功生活化常态化,也就不炼而炼了。
无极桩做到空空静静之后就可以进入混元桩。混元桩主要是融合气血,转变身心,这个时候体质体能就开始增强了。道理很简单,人在后天身体健康强健与否,首在气血,次在五脏,而五脏强健与否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气血,所以气血二字妙不可言。无极桩做到空空静静了也会出现改变,比如精力旺盛、手掌涨满等等,等到了混元桩这种变化就是日甚一日,快速恢复到人在十八九岁时的身体状态,体力、精力、智力日新月异。混元桩的“混元”二字也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所谓“有物混成、在天地先”。站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轻松自然在胸前一抱,其它就什么都没有了。大成拳的“浑圆桩”讲究撑抱的,和形意拳的“混元桩”不是一个概念。站混元桩要体会人在水中悬浮的感受,周身上下没有丝毫较劲的地方,身心同时放松到极致,则气血自动,阴阳自调,功夫自己就来了。混元桩做到位有两个验证标准:一是会自动微笑,二是身体内部会不由自主的“蠕动”,一如薛颠所言的“以神意慢慢舒展身体增长气力”,注意这个神意不是刻意,而是先天神意。体会混元桩可以去观察刚出生的婴儿,嘴上总是带着笑,身体柔软至极。
通过混元桩快速改变身心,就可以进入到五行拳的阶段。那么再说一下三体式。三体式本身不是桩,只是拳法从先天向后天衍变的一个过程。过去老辈人很少站三体式,徒弟里头没悟性不开窍的才去站三体式。如果非要站三体式,具体方法和混元桩一样,但是唯一的不同是要承受后腿吃重的痛楚,这个需要神经相当粗大才可以,有多少人从此半途而废,其实是没遇见明白人传授。对于四平马亦或三体式我都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对传统武术一直有个考证的心思在里头,虽然老人说过了我也要试试,所以四平马和三体式我都站过了30分钟,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单纯的熬腿子,不是没用处,但用处真不大。
三体式原为“三才式”,所谓天地人三才一体,核心是个“静”字,也就是空空静静。拳法从先天衍化到后天有个逆反回真的过程,就是三体,所谓“阴阳和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比如我们练形意拳从起式开始,起式就是无极,动作一定要慢。起式动作起来以后到了三体式,心里头一定是自然做到空空静静,那么三体就做到位了。这个空空静静与无极桩的空空静静是一样的,后面的五行拳也就在这个空空静静的基础上展开,也才能做到郭云深说的“不着丝毫血气”。所以我们内家拳外表看挺热闹,其实里头安静得很,要是里头也热热闹闹那就错了。
上面说了,如果非要把三体式当桩来站,也一定要按照混元桩的方法来站,如果能克服支撑腿的痛楚,大约七八分钟之后也就没感觉了,那么周身松柔自在的体意和混元桩并没有区别,出来的东西也是一样的。三体式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六合九要,也就是所谓的“较二十四法”。在三体式的阶段主要是较二十四法,把拳法规矩在静态拳架上先上身,那么到了劈拳相对就容易多了,否则跨过三体式的阶段直接打劈拳会浪费很多时间。形意拳所谓事简而功大,里头没有一样是没用的,都有着很深的用意。过去门外的人看门里的人站三体式不动,以为人家是在站桩,其实那是在较二十四法,外头虽然不动但里头在生生不息地在动,从外头是看不出奥妙的,自然人家也不会告诉你怎么回事,以讹传讹地就以为三体式是站桩了。
三体式另一个功用是固定功架,所谓功架其实就是个三角形的力学桁架结构。大家注意拳击或者搏击的间架,都是三角形的桁架,这个中西并无差异,练法上可能有差异,但实战动手面对的要素都一样,所以三角形桁架结构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效的。当然也有其它桁架结构,比如少林或者八极拳的体系就是四方形的桁架结构。功架简单说就是“拳架子”,拳架子的功能是在积极过程中保持重心和身形稳固。比如对付王八拳怎么打?王八拳都是一开始又快又乱,专业的搏击选手用两手护住头护住胸肋站好了间架,抗过了对方的三板斧然后再反击。拳架子就是这个用处。过去老人动手讲究拳架子不能倒,拳架子倒了你就输了,传统武术以破坏对方重心为第一要素,那么三体式上多下功夫就是为了在技击中保持自身稳固。
三体式还有一个功用就有点形而上了,所谓天地人三才一体,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天地人都是道体所衍化,可以说是一母三胎,如果你站桩或者打拳,通过那个空空静静能够体会到天地人本自一体,就能了解三才一体是什么意思,其实无非就是个“静”字。真要体悟到三才一体,拳法也就入道了。
为什么三四百斤的老虎,能够窜起来四五米高猎杀动物?仔细观察就会得知,老虎窜起来也只是靠后面两条腿而已。除了人家是腰胯驱动之外,更主要是筋骨强健。食肉动物并不耐跑,相反食草动物倒是能够长距离奔跑。老虎狮子都是短距离一击必杀,就这一瞬间以十几倍于对手的坚硬尖锐速度,就足以取胜了。大自然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强欺弱,只有老虎狮子吃羊,永远没有羊反过来欺负老虎狮子的道理。武术也是这样。练法就是把自己变得不断强大,强健程度要远超常人,故武术强身健体的道理也在于此,简单说就是功夫大不讲理。
对于筋和骨的研究,越是强壮的动物,骨头越重,筋也越韧。练武术的人敛力入骨,看着一百四五十斤的人,一上称有一百七八十斤,所谓藏肉,其实是骨头密度大,髓满骨硬,骨骼强壮于常人。我们都见过动物的筋,就是煮熟了也不好嚼,而生的时候用刀子都很难割断。所以筋骨强健,才是运动功能强大的主因。我们的前辈很早就发现了筋骨的道理,才发明出了易骨易筋的系统训练方法,把筋骨的强健结合在一起,塑造超强的体质体能和力量硬度。最有名的就是易筋经,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练法。传说达摩创造易筋洗髓二经,由岳飞归纳总结与岳家军拳法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形意拳。故形意拳有易骨易筋洗髓三步练法。那么如何易骨易筋呢?传统武术里讲究先天和后天,孙公禄堂讲是“先后天要相交”,比如我们五行拳的练法、六合九要、二十四法等就是后天方法;而无极桩、混元桩等就是先天方法。把先天与后天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成系统的功夫修炼。当然,后天中也有先天,先天中也有后天,先天后天并非各自孤立存在。比如五行拳看似动,其实内中一片安静,所谓身形应当似水流。站桩看似静,其实里头孕育着一片蒸腾,所谓静极生动、生生不息。先天和后天,根本的区分并不在外部形式,而是心之归属。若心动时,便是后天。若此心如如不动,便返先天。所以欲练拳,先修心。心里头乱七八糟、欲望横行,练拳是没指望的。
练拳讲究火候和关窍,都是需要过来人指点的。所谓关窍,可能你一开始学的不错,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上不去了,还会出偏差,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你点拨一下,过了这个关口功夫就继续往上涨。功夫不断上身的过程,就是不断点窍的过程,所以自学真是不可能出来的。尤其是内家拳,练拐了会出事。火候也很重要。刚开始学拳不要练很长时间,尤其是所谓苦练更不能提倡。因为规矩没上身,架子也不标准,练得都是错的,练得越多对身心反而造成伤害。所以高明的老师都是培养你的兴趣,今天给你透一点,明天再给你透一点,勤练着点,但绝对不能多练,逐渐地越来越规矩,架子越来越板正,兴趣也起来了。所谓苦练是对身心的戕害,西方竞技是这么练的,八九十年代的武术杂志里也是这么提倡的,但那都不是真东西。人类在后天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搏击是通过长跑强化体能,通过负重强化肌肉力量,还有诸如跳绳、速度球之类强化速度。李小龙通过电击训练瞬间反应。这些都是后天外部手段,起效很快,但越往后越慢,到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然后伤病就随之而来,伴随终生。通过跑步和负重的训练增强体质体能,是被动刺激身体适应的一种方法,身体有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当你不断用运动量来刺激她时,它会主动提高身体机能来适应。但这种适应有个限度,不可能超越人生而有之的本钱,如果超越了生命也就到头了。所以不管是西方体育还是我们传统武术界,都有早死早衰的。传统武术练对了可以强身延命,但练错了也等同于慢性自杀。西方体育适当锻炼有益身心,练得过头了也等于自戕生命。像孙杨和傅园慧都有心脏病,这么年轻就得了这种病,就是消耗太大,生命的本钱已经托不住了。普通人锻炼身体只求有益身心,一定要注意度,不要贪心,过头了有害无益。
拳法要合上人的生理和心理,比如抻懒腰全身绷那么紧,可人却十分舒服,呼吸也十分顺畅,这就是合上了生理和心理。练拳也是如此,要把骨子里那个舒坦练出来,就越练越有兴趣,舍不得放不下了。那人在什么状态下最舒坦呢?其实就是婴儿的状态,专气致柔,脸上始终带着笑,看什么都开心,走啊跑啊也不累,哭几个小时嗓子也不会哑,我们练拳要返先天,就是返这个先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生长!婴儿是生长最快的,我们要易骨易筋,不也是生长吗?其实是逆生长,所谓逆反回真,再次发育!内家拳就是练这个,没这个和体育竞技就一样了。
回到火候的话题。一开始要勤练但不要多练,也是为了防止你练不出来憋闷失去兴趣,一旦陷入苦练的恶性循环就出不来了。慢慢地你把身心里头这个本、也就是先天的愉悦练出来了,这个时候没人逼你,有空你就会去练,所谓功夫出来催着你练,里里外外都舒坦。这时仍然要防止陷入苦练,要留有余兴。一碗饭不能都吃了,留下点明天再吃。练我们这个拳基本上是越练越精神,比如一千个劈拳,还想再打但估摸着差不多了,就休息。孙氏门里收功是无极桩,空空静静地化于虚无,才能散于血脉筋骨,成就功夫。练完溜达溜达也是对的,一溜达就有股子劲头上来,然后休息。
如今很多人练拳,注重肌肉的力量和硬度,打出拳来振地有声气势惊人,实际都是后天造作出来的局部之功,平时练得又硬又强,真动起手来在零点几秒的对接刹那会束手无策。练拳最忌讳肌肉做功,只要肌肉一做功就会气喘吁吁,心肺负担就开始加重,凡是怎么练的日子久了心肺会衰弱的。我们练拳是飘飘欲仙,里头美的很,外头看着脸上挂着笑,和婴儿状态一样。怎么练也不会喘,是所谓神意做功,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骨肉都是从属跟着走的。练拳就是在休息放松,这才是练法。虽然你不练肌肉,但肌肉会自己长出来,身体会越来越彪悍健壮,筋骨更加的粗壮结实。它们都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自己长出来的,所谓逆生长。劈拳练一段时间心肺功能自己就强了,然后就可以去用长跑测试,十几公里小意思。我们跑步是越跑越自在,呼吸若有若无,心跳始终平稳,一开始有汗后来基本没汗。
其实无论是动还是静,里头的东西都一样,无非是空空静静之中有个做主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你动力,这个生生不息的用不着你练,她本来就在那。孙公管她叫一气,也有叫内劲的,还有叫金丹的,还有叫虚无一气的,还有叫太极的。其实都是一个。真正的内家,何以为内?就从这句绳捆索绑里面去体会。我们练拳、用拳,都是在寻找或者回归生命本能中的自然反应能力。如果有人把你的手脚绑住要害你,你处于生命的本能肯定要极力挣扎解脱,这个挣扎解脱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并不需要你平时去练什么肌肉负重。就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在面对生命最后一刻也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形意拳、或者说所有的内家拳寻找的就是这种力量,简称“内力”。
我们练拳不要刻意地去求什么劲,你作为生命本身就具备巨大的能力,只是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把它激发出来而已。那么先辈一句“绳捆索绑”,有智慧的人马上就明白什么意思,而且能够立马从身上做出来。所谓找明白人“给句话”,一句话功夫就上了身,也就是这个道理。内家拳不是去制造,而是彻底的回归!郭云深说一层功夫一层道理!这个拳门确乎如此。必须自己练到了这个境界,才真正体会到拳理是怎么回事,回头去看前人的著作,比如《拳意述真》里先辈的体会,才有知音的感受。如果没练出来,就如同雾里看花了,皆是揣测!所以用后天的思想来思考先天的功夫,或者研究先辈的境界层次,都是千里之远。
练拳心要静,心静则自能转化后天而为先天,其中妙处难以言表,唯过来人知之。心不静,便入后天,筋肉做功,气喘吁吁,心肺皆为消耗矣。何为心静?心不动,所谓“身形似水流”,外面虽然打得热闹,可里头这颗心始终安安静静地在那呆着不动分毫。心不静,也不能去找个静来,找来的静是假静,还是念头烦恼。只放下身心,看着念头,但自心不起,一两个月后自然逐渐清静。如水中投砂,徐徐沉淀自净。非要弄个网子去捞,其实还是不干净。孙公创造无极桩是天大方便,把重心放脚跟,膝盖一松,轻松自在,便是实践“至人之息以踵”。只空空静静可也。静不下来,便是先后天分野,一辈子便只在门外转悠。孙公云:虚无一气,金丹也,形意拳之内劲也!若不得空空静静,又何来虚无一气呢?这是根本的主题。故此门中但凡练出来的德行都厚重,因为大慈悲心从如如不动中来,也即是拳道合一之道理。
天地宇宙光怪陆离,其实无非阴阳五行,以及阴阳五行背后的道体根本。入世则后天,要会用阴阳五行;出世则先天,又无所谓阴阳五行,只在空空静静中厮守本源。我们练内家拳的,首先是要强健身体,也无非是五脏健康、气血畅通。调理身体的窍门,是以先天而入、后天而归,也即先后天八卦合一之意思。所谓先后天合一,用孙公禄堂的话,就是先后天要相交。先天无非是个空空静静,后天则有许多方法,也就是拳法中或者修道中的练法。比如密宗其实是一种方法,或者叫法门,可如今很多人把方法当成根本,所谓以指为月,难免误入歧途。
“内功”为何物?知道了要易骨易筋,也知道了先后天相交的原则,但具体方法上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最大的区别,我们是内炼,就是自生长,重新开始生命成长的过程,易骨易筋以及所有的功夫,都是身体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外在的可以练出来的。传统的生命科学与西方科学完全是两条道,西方的实验道路,至今无法解释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本质的诠释。所以熟悉了西方科学原理和定律的现代人,大体对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出于几千年文化血脉的遗传,对鬼神之类反而是半信半疑,大约也相信人死后还有个去处,不然也没这么多人信佛信道了。天地宇宙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天命难违,宿命难改,这就涉及到运数,易经讲理、象、数,展开就太多了。人的生命与天地宇宙的运行时同体一脉,但天地无情而人有情,所以天长地久,而人只能活七八十岁。但人的生死也只是自然现象,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如花朵绽放和凋零,总是循环往复。和天地无情相比,人就是陷在有情之中无法自拔,所以生下来思维情欲一开,就走向衰老死亡,等死翘翘了再开始一段新的生命旅程,如此循环不已,是所谓轮回。如果人也做到如天地宇宙一般无情,是不是就可以克服这种生命的轮回,走向长生久视呢?这其实就是我们道家修行的大原则,甚至佛家也是如此。
人出生半年后思维欲望一开,先天元阳就开始消耗,如果这个元阳始终不泄,就会始终保持童子的状态,但对于所有人都是做不到的,因为从出生到悟道这一阶段,人是被欲望习气牵引着走的,自己并做不了主。比如你开车被人别了生气了,事后想想也很有趣,凭什么生气啊?佛家讲对境生心,就是这个。外部环境和你的欲望习气结合在一起,引导着你的生命沿着酒色财气的道路,往最终死亡的归宿大踏步前进。所以悟道的人会戛然而止,所谓“香象渡河截流而断”,不生心,不动心,此心如如不动,外部也影响不了你,内部也牵动不了你,如达摩所言:心如铁墙可以入道!人什么时候悟道呢?那就看你的积累了。这个在内家拳里就叫“顺中用逆”。因为拳法总是要动的,不可能像修佛修道的打个坐几天不动,拳法是动中静,虽然动但里头安安静静,也就是外形虽然动,但内心已止。同时通过具体方法,把周身散乱之神气顺中用逆收回丹田,内外合一,顺中用逆与逆中行顺结合,先后天相交,就完成了对身心改造的第一步。为什么说功夫是自己生长出来的呢?刚才说了一大堆就是告诉大家,之所以后天停止发育,就是因为七情六欲一起,生长就停止了。女孩子在14岁,男孩子在16岁,之后的生长只是之前生长的余事,基本就停止了。人个体禀赋不同,后天环境不同,生长会有些许的差异,有人早发育有人晚发育,但大体不出此框架。性欲一起,性机能成熟了,发育就停止。试想如果能继续发育下去,那么身体的强健是不是会逐渐超过甚至远超普通人呢?外国人不敢想,但咱们的老祖宗彻悟玄机之后,不但敢想而且敢干,搞出一套性命双修,种种方法,而内家拳呢?道家之余脉也!形而上道艺,形而下武艺,根子上就是道家,结合了技击。
天地宇宙无情而人有情,宇宙仍在不断生长,因其无情。人寿命短,因其有情。故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有情有义不是圣人考虑的问题,那是有情众生执迷生死的窠臼。简而言之,我们练拳首先要做到心不动,把思维情欲逐渐都停了,则身心自会合上天地宇宙自我生长的规律,先天元气源源而来。孙公禄堂的体系是拳道合一,入门就是无极桩做到空空静静,然后再谈其它。当然不练无极桩从其它方面入手也可以做到,但无极桩是大窍门,过去很多人忽视无极桩是因为自己没悟透,以为无极桩没用。其实孙公不会平白把一个没用的东西放在自己著作的首页上。空空静静了,是为返先天;先天一返,本能即出。过程中涉及到身心的具体改造就很精密了,所谓“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得有过来人带你入门,自己明白了就可以自行修炼。所以内家拳不能无师,但也不用天天跟在师父屁股后头。形意拳主要在个人体悟,有过不去的关节赶紧找师傅给点窍,一句话就过了关。逐渐功夫上了身,智慧也开发了。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找有为,却不知道大道无为,功夫是自己来的,而不是你可以找来的。当然拳法得每天习练,因为拳法是渡河之舟,没有这个舟你也成就不了。但等你彻底明白了,拳法可练可不练。所以过去老辈人晚年都只是站站桩、走走劲足矣,到王芗斋干脆连拳法也取消了,直接奔着本质去,算明白人。
传统武术是先民对猛兽捕食的模仿,来自于他们对大自然和人自然生理的观察,所以对传统武术的正确理解要建立在客观世界的认知上。动物大抵都是用腰胯的,而人则是用四肢。比如一条二三十斤的狗发飙,一百五六十斤的人拽不住。这似乎不符合人所认知的物理规律,但事实确乎如此。为什么?就是动物用的腰胯带动全身整体之力,而人只是四肢局部之力。其实人在婴儿时期还都是用腰胯的,观察婴儿在床上爬来爬去都是像蛇一样匍匐的,一旦站起来会走了慢慢就忘记了腰。成年人就只知道用胳臂腿,腰的本能已经彻底遗忘。传统武术、特别是内家拳完全是返先天用本能。那么要想把拳练出名堂,首先要找到腰胯,返回腰胯,使用腰胯,忘记四肢。
有人把杨澄浦的拳照和当下人的拳照做对比,发现杨澄浦的上半身都是有所倾斜,而当代很多人打太极拳都是身体笔直,到底哪个对?其实毫无疑问是杨澄浦对,人家毕竟家学渊源,怎么可能错?这种误区是对中正的片面理解,以为中正就是身体始终垂直于地面,这是忽视了腰胯的核心驱动作用,把身体变成竹竿一样平移了。所谓“时刻注意在腰间”,“命意源头在腰隙”,虚灵顶劲还要配合塌腰坐胯,形意门里还说“大龙”,就是要体现出腰对全身的驱动作用。一动无有不动,这个一就是指腰。腰是从有形有相上讲,无形无相的就是丹田。如果要体现腰胯驱动,身体定然有所倾斜,虽然角度不大,但内意外形,总是有所体现。
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腰椎尾椎练活了,大龙腰胯就都出来了。这个时候一动都是腰先动,丹田内动,带着全身骨节层层运转,也就是一动无有不动,运劲方如九曲珠连绵不绝。练腰的方法,有的门系单独拿出来,有的则融入到拳架里头。比如心意门的蹲猴桩,孙氏拳的太极式,都是单独提点。李存义一系的是通过起式体现腰胯,太极拳也是通过起式。这些日常都是不显眼的东西,不是过来人明说根本不会有人重视。起式入门那些东西最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一步都有讲究。杨氏太极拳起式一起一落,其实就是要练腰,有多少人练到胳臂上去了?必须把四肢的功能忘掉,突出腰胯的驱动,慢慢就能找到腰的原始力量,逐渐把后天胳臂腿发力的习惯改过来,这个才是“换劲”。对于老是搞不明白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把手脚捆住躺在地上,说好了胳臂腿不准使劲然后想办法坐起来,结果都是挣扎一阵就找到了腰,才恍然大悟。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小孩怕打针,我在医院看见过不想打针的孩子在床上咕噜,四五个大人控制不住,最后我说了一句“你把他腰箍住”,就马上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人的本能出来了,腰就用上劲了,胳臂腿也忘了,这力量得有多大?
除了腰胯之外还有个重点,就是脊背。形意门里有句话叫“劲上脊背”,就是把腰胯练出来了,大龙也出来了,这个时候从后天转了先天,从四肢用力转化成腰胯脊椎带动全身的整力,此方为换劲。老虎豹子走路屁股高高耸起,一撅一撅的,身体是个S形,整体就像个弹簧,随时窜出去。人在后天只会用胳臂腿,不知道用腰胯,那里的骨头也长死了。但人是直立的,老虎豹子是卧着的,怎么把腰胯的横力通过脊柱转移到两臂上去呢?就是所谓“劲上脊背”了。
老虎豹子的脊柱方向和四肢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来自腰胯的力量可以很顺畅地传递到四肢,但是人的肩臂和脊柱是十字交叉的,按道理从腰胯上来的力量到这就中断了,所以普通人只会用两臂的力量,而不懂得用腰胯整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人控制不住一条发怒的二三十斤小狗的原因,因为犬科动物的脊柱与四肢也是同一个方向,所以虽然人家只有二三十斤,但肯定比人两条胳臂的劲要大。那么我们人类就没有办法做到如猫科犬科那样的力量传导吗?有,就是打开肩背一带的筋骨结构,而这也就是形意拳“熊膀”的来历。
形意拳四象、也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其中的熊膀一直被认为是所谓直立之能,但真的这么简单吗?人也有直立之能啊,干嘛要和熊学?其实熊膀是指熊在发力时把两个肩胛骨横向打开贯通肩膀,把腰胯之力顺着脊柱传导到两臂的功能。熊这种动物是既能如虎豹般四肢着地奔跑扑咬,也能直立起来用两臂两掌搏斗。熊直立起来的时候力量更加惊人,从上往下用两掌扑击,足以打断任何动物的脊梁骨。那么熊是怎么做到力量传导的?就是肩背这一块要打开,也就是两块肩胛骨在发力时横着往两边走,从而把脊柱与两臂实现连通。熊的站立发力和猩猩的站立发力类似,只要一使劲肩背部位就会瞬间膨胀,肌肉高高耸起,说明这里是做功的重点。孙存周曾经说过一句话:“脊柱中两臂交叉的中心点是发力的中枢”。后人多不解其意,其实就是熊膀的这个力量传导。
腰胯力量是如何传导到下肢呢?通过塌腰坐胯。其实这些秘密任何一本形意拳著作都写得清清楚楚,六合九要、二十四法等等,只是文字简明扼要,没有过来人给你解读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腰的力量通过脊柱传导到四肢是这个原理,但还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开肩开胯。人在后天关节基本都长死了,特别是肩关节和胯骨轴,所谓长死是关节里头的筋长死了,关节就固定在很小的范围内运动。比如猎豹在高速奔跑中前后肢关节近乎脱臼的状态,其实人家那个是最大限度的开肩开胯。形意拳其实也没什么,无非一个生理一个物理而已。要实现开肩开胯,第一个要通过混元桩做到专气致柔,回到婴儿的极柔软状态,关节里头的筋就打开了。同时通过劈拳的撇啦步每年几十万次重复的练习,把胯关节打开,胯关节是全身总开关,胯关节一开全身关节皆开,肩膀关节也就打开了。肩关节开了才知道含胸是怎么回事,才有后面的功夫进阶。
说到身体健康的问题,中医的角度,是把气血作为后天人身的两个最主要因素的,其实还有一个筋,完整的讲,是气血筋骨膜,主要是气血筋。在应用上,中医对筋的了解和使用基本失传了,但在古代则是完整的。其原理,筋生气,气生血,血生筋,就是这么个关系。现代中医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丧失了对筋这一块的认知。但是在传统武术的领域,这些东西还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武医不分,所以很多武术大家最后都开诊所当大夫,就都是拿筋正骨的本事,这些是跟着拳法一道传承下来的。
其实真正的练法要求,就是六合九要这些东西,但没有过来人给你在身上示范,你很难做到确实领悟。比如外三合好懂,但是内三合呢?其实一开始只要做到平心静气就可以了。你平心静气了,自然心火下降心肾相交,丹田炉鼎也就立了起来,这完全是先天自然的,没有后天造作。
发力是要刚猛,但一天也就试几下,你要是没完没了地练发力,精气神鼓捣完了,一定会短寿的。那些五六十岁就早早夭亡的大师们,基本都是在这里留下的病根。练实则是养,要跟着你身体自然慢养的节奏悠悠地来练,能体会出身心内部的美好,所谓“飘飘欲仙”。而且练拳一定要含蓄,不能放出去,要收着练,也即是孙禄堂《形意拳学》里讲的,肩根和胯根要缩住劲,但一般人要不是做不出来,要不做出来就是肌肉上头紧张,把身心拘束主了,所以一开始含蓄着、收着练就行了,等到慢慢有了东西,自己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所以息,是什么意思?这个息,就是休息的息。人在疲劳和有病的时候,生理上就会不自主的躺下休息,就是这个息。有形有相的是呼吸,这个无形无相,是先天的东西。只有这个东西出来了,才能做到返先天出一气,而身心才能出现变化,才能越来越强壮回过头来说说站桩。什么叫学虫子,充满了生机?其实也和“息”有关,你得学会休息,把后天都停了,先天才会出来,才会“专气致柔如婴儿”,而一旦专气致柔了,身心内部就会出现两种独特的现象,一是会像刚出生的婴儿脸上挂着笑,二是身体各个部位不自主的慢慢蠕动,这就是薛颠说的站桩是以神意慢慢活动四肢躯体,以此增长气力。后世站桩多是死站,要不是熬腿子,要不就是熬时间,身体各部分僵硬的疼痛不止还在那熬着,那就把气脉血脉练僵了。凡是年轻时这么练的,等岁数刚一大就会见后果,让你在寿命上付出代价。肾为先天之本,你一返先天肾的系统自然就接上了天地宇宙,能量就源源不断而来。可以告诉大家个事实,比如混元桩只要站到位,四十多岁的人性功能很快就会恢复到十八九岁,比如晨勃等都会出现。这些并不神奇,就在于你合上了天地本我精神。
道家的有些话是内家拳修习的不易准则,如无为而治,如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如虚其心而实其腹。
先人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全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又云:“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所以练拳修法,一定要于空空静静中得其真谛,但凡有所造作全入后天,虽然也有日积月累之赢人功夫,却都是逼迫身体的适应,归根结底是提前预支生命。故于拳法正途,形而上悟道修真,全是先天功夫。形而下技击搏杀,也必然要将先天后天结合,养要大于耗,才不至于早早而衰,最终落个没下场。此道中,五六十岁夭亡者大抵是如此。
练拳实则是体悟天地宇宙的大道理,修性修命其实不过是修心。心也者,本自虚无,故有达摩一问:“拿尔心来,吾给尔安。”毕竟了不可得。奈何后人偏于胡思乱想中挣扎不出,这便是生命流转之痼源了。
寻常人等,每日心思繁乱,如不自作者,心气杂于膻中一带,则中丹田日日堵塞,愈是好思维者中脉愈是不通,日久则五脏机能渐趋羸弱,此生命顺中行顺。更有造作者,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用心过甚,则心火自中脉走入上丹,今人之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虽有饮食起居之病因,但根底还是在心杂欲重而心火上炎,日久逐渐病变乃至不可说之境地。
吾等修人,是将心气下行,与上行之肾气相交,则有水火既济,此时阴阳恰恰平衡,譬如冬至子半天心不动,身心内外一片安静祥和,阴阳不动,便入气住脉停之境。此才为拳道正途。若问如何做法,其实便是无为而治。当尔心如如不动之时,心气自然下行,肾气自然上行,二气自然相交,全不用人为造作,但凡造作皆是背道而驰离题万里,种种现象会层出不穷,便有执着于此魔境不能自拔,最终心神变异,终入沉沦。
得此理,则再看“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全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诗句,无不明晰也。奉劝诸君,万不可有丝毫之有为、执着、造作,入得彀去再出则不易也,慎之!
薛颠说,浑圆桩一定要站过两个小时,不然人体里的运化不够,为什么?此浑圆桩非彼浑圆桩,我指的是形意门古传之混元桩。当然得站到两个小时之后才有真实体会,才能解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过了一个小时,心气才会下降,身心才会进入空灵的状态。而不入空灵,即无法回返先天,此是原则大问题。
素常人的心气都是集结于膻中一带,所以胡思乱想,心思繁杂。若是胡思乱想过了头的,便是心火上炎,走到脑部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了。故此任何武技、或任何修命,首要就是把心气下降,去与肾气相交,致达水火既济。太极拳所谓“求放心”,形意拳所谓“心虚而腹实”,道家之“立炉鼎、运龙虎”,都是一个东西。
一般都知道练功要入静,其实核心就是要返先天,老师怕徒弟不懂瞎寻思,简而言之“入静”。其实入静也有很大流弊,因为大多数人会去求静,其实还是先天故意。真要入了个无思无想,又进了无想定,也是离题万里。故佛教的流弊是偏空,思想上容易走向偏执而不自知。道家提出性命双修,不光体上要悟,身上也要实修出来,同步行进就踏实多了。
回到浑圆桩的话题。李仲轩老在书中提到过一个眼神的问题,似乎很神秘,其实就是入虚,懂了的一看这句话马上就得了,不懂再解释也没用。其实都是方法手段,闭着眼睛能专气致柔也是一样的。
过了一个小时身心自然会宁静下来,出现气住脉停的现象,这时候就是自然入定了。注意,都是假象,不可执着,不可琢磨,仍是空空静静,自己家做主。入定也不是根本,只是现象,出定入定顺其自然。
浑圆桩有两个困难,一是肩膀酸痛,二是心绪烦乱。肩膀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逐渐积累功夫来化解,而心绪烦乱恰恰是心气未下降造成的。心之官则思,心生万法,心能转物,真做到心气下降,心肾相交,此生与心脑血管疾病就彻底告别了。
至于说浑圆桩要站多久?大约能站多久站多久。到一定程度就是享受了,和佛道两家修命并无差别,自然是越久越好。九华山有个肉身罗汉,生前就是每晚站在大殿前修行,一站一宿,最后肉身不腐。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拳道相合,向上一路咱们练的都是一个。
太极拳有个讲究,叫“节节贯穿”,胳臂要好似一根线吊在肩膀上,非得身心同时都体悟到了才能明白。其实就是不用胳臂腿局部之力的意思,而是要以腰脊为源头,一开一合,一收一发。此时周身之劲就整了,浑圆倗劲才会出现。
虚实要分清。行拳是知己功夫,就是要在自己身上把虚实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左足实则右手虚,右足实则左手虚。周身没有一刻是双重的,时刻单重,且都在变化之中,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全在阴阳、虚实变化之中也。
虚灵顶劲很重要,是耳后高骨似一线虚虚领起,一为身姿中正,二为神气会聚,三为周身轻利。足跟踏地,孙公禄堂云“股部前节要有力”,意即大腿上部肌肉要吃上劲。此皆为神意运转,不专在筋肉耳。
站桩是为了什么?可不是为了立地生根。高速对抗中立地生根是自掘坟墓,需要的是极快速的移动,谁快谁占优势。真正的技击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拿命去做试验。《逝去的武林》中说练形意拳的脚底板要非常敏感,这个才对。门内怎么练脚底板是有秘诀的,其实就是为了快速移动,不能脚下牵滞,一固定就输了。
站桩的本质也是返先天,所以要求你入静。无思无想,如巨石沉着幽深海底,则气血乃能发动,气血筋骨膜就会二次发育了。拳在桩里,意思是静中动,先天一气发动了,身体里头的气血就运转起来了,功夫越深动得越厉害。练拳是动中静,身形似水流,此心要如如不动,全是神意本能运转,练拳和站桩核心是一个。
不管站什么桩,没有幽潜沦匿,没有先天一气发动,就不是正门里的功夫。比如三体式和浑圆桩,本质上一样,但三体式熬腿,只适合神经够粗大的人练。门里老前辈其实三体式上下功夫的不多,脑子不开窍的才让你去站三体式。四平马,八极拳里的两仪桩,虽然要死要活的很吃力,但本质上也是练那个先天一气。
劈拳练气,崩拳练血。因为肺主气,肝主血。执着于金生水,水生木,所以劈拳之后练钻拳是没有意义的。人之一生健康长寿全在气血,拳法在个人性命修炼上也是气血。没有了气血,人就死掉了。而后天气血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先天精炁。人从娘胎里带来的本钱,是一点点消耗掉的,到四五十岁就差不多了。
所以,无论是求健康还是练功夫,都要在气血上做文章。西方体育就是上量,把气血的活跃程度提上去,虽然在短时间内身体看似强壮了,但却消耗了先天的本钱,使得锻炼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越是水平高的专业运动员,衰老的越早越快。传统武学是从返先天开始,直接对着本源去,把本钱做大才好用工夫。
中华武术有站桩,西方体育则没有。内家拳是把外家拳翻过来创造出来的,这个翻其实就是顺中用逆,把道家性命之术和搏击之术结合起来了。内家拳的练法,实则太极拳是登峰造极之作。练法是关起门来不给别人看的,其实和太极拳一样,完全是神意运转,且要将周身散乱之神气顺中用逆收回丹田,此即立炉鼎。
太极拳虽然练的慢慢悠悠,但动起手来一样快如闪电,雷霆万钧。近代以来太极拳走群众健身路线,离其本来面目愈来愈远了,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太极拳就是慢慢悠悠用的,跟人动手也是推手,不着急不上火的,可真是大谬不然了。孙公禄堂创立孙氏太极,还了太极拳本来面目,动手就是一下,无形无相。
所以说,中华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本来面目就是后天返先天。有的门派让弟子体会用手摸电门的的感觉,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人生而来的那个本能,是自动激发的,不是走主动神经,而是副神经,不受大脑控制。练时需要从无思无想中入手,若是故意做作,就又走入后天了。内家拳难就难在这里,好像禅宗悟道。
学拳不容易。调教一个好徒弟不易,遇见明白人也不容易。光是悟这个先天,就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孙公晚年登报收徒,招三人各学一门,以承继其武学,其中一条就是大学毕业。那个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恐怕得是如今的博士生水平。武术打打杀杀的,走入后天很容易变得粗鄙野蛮,乃至心性变态,这是需要谨慎的。
塌腰坐胯,是对着腰的功用讲的。胯本身还有要求。很多人练拳,胯都是死的,这样的练法上下半身是两截子,谈不上整体运用。老人说这人有腰没胯,就没有整体发力,一旦胯练出来,会增力数倍。普通人发力一定要后脚蹬地借劲,不然就只是一个肩膀的力气。有了胯,原地发力,气势如虹,大龙的作用才出来。
胯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变速箱,要灵活之至。如今练拳的很多误区,其实大都是民国时的全民普及教法遗留下来的。站三体式,有人说要静若木鸡,这样的时间长了人就站傻了。薛颠说得明白,桩是慢练入道,里头极慢极细微,外头看不出来而已。身日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蠕动,由其是腰和胯,指挥调整全身的灵动。
民国是武术大普及的时代,发展到现在,就是各种流派、各种练法,都觉得自己的有道理。民国以前只有一种武术,就是杀人的武术。民国以后就繁花似锦了,不能说不对,各取所需吧。既然武术的根本是杀人,那么试想,当你面对生死瞬间的时候,还由得你拉开架势做好准备吗?所以丑功夫俊把式,其实是两码事。
南怀瑾年轻时也是好武的,拜了很多师傅,学了很多流派,直到见了真正杀人的武术,顿时心灰意懒,不练了。为什么?南先生说,这种功夫杀人太简单,不学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南先生学佛修道,自然弃之而去。但也揭示一点,传统武术的真面目就是杀人于顷刻之间,过去的人就是靠这个吃饭,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大约和南先生一样,二十年里头学这个练那个,用南方话讲是“轧闹猛”,属于武术爱好者,动起手来其实和打架差不多,也不明白武术到底是如何打人的。直到有一天我也见到了武术的真面目,才焕然大悟,自己过去都练错了。而自己有了亲身体验,身上被人捶了多少次,最终决定学而不用,少给自己沾染因果。
拳里头有一种劲叫“铲劲”,类似于与大车头迎面相撞的结果,抬手发人于丈外,身上却没有丝毫伤损,这是极善良的打法,学的人也多,会的人也不少,但这不是杀人的功夫,用之于平常较艺,点到为止。还有一种是把人体割开的劲,有点像反坦克导弹,先糊上而后从里头钻进去再炸开,打上了一拳即可要人性命。
内家拳其实练的就是身心合一,合上了就练出来,合不上就是两层皮,拳架是内家的,功力上还是外家。怎么叫身心合一?让你黑屋里吃饭绝对不会吃到鼻子眼里,而且你绝对不会琢磨着这一口怎么吃那一口怎么咽,熟到不走脑子了,自然而然,就是身心合一。合不上的是什么?初次开车,手忙脚乱,何其愚笨也?
走拳架走的什么?走的就是身心合一,走到脑子里不用寻思,练拳就跟黑屋里吃饭一样,举手抬足都是拳,都是规矩,就是拳法上了身,入了骨,时时刻刻都搁对地方,然后就是化了脑子,拳法把你整个身心给改了。所以,练那些乱七八糟的没什么用,形意就是五行拳,八卦掌就是单双掌,太极拳就那么一套架子。
武术里很多谚语都是传了几百年的,比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这话就对。“打人如亲嘴”,这话也对。“唯快不破”,这话更对。形意拳是野战拳法来的,战场厮杀基本都是一个回合见真章,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规则条例架子花哨。可能很难看,但绝对很实用,没有比见生死更实用的了。谁快谁先打上。
有句话叫“绵里裹铁”,是指功夫练到髓满骨硬,肉是松的,可骨头是硬的,骨密度超出常人接近一倍,这种程度打上人才有杀伤力。现代人练拳,精炁上稍微有点进步,就熬不住寂寞都给了女色,骨头是永远硬不起来的。好色的,还会越来越软。快,再加上硬,几乎就无敌了,只会败给更快的,但不会败给更硬的。
过去老人讲骨硬的最高境界是骨头上起棱,那就不光是打了,粘一下一般人也受不了,只是如今能练到这程度的人太少。但是练到骨沉骨硬还是不难。大成拳讲究站桩,里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练这个。很多人站浑圆桩,一段时间以后就能体会到四肢变沉重,这就是炼精化气,骨头里变化了。内家三拳其实都是一样的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