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睡眠(effective sleep)是指不仅充足而且高质量的睡眠,它能让人感到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并能在生理和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有效睡眠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1. **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青少年需要8-10小时,儿童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这些时长能够确保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2. **连续性和无中断的睡眠**:睡眠的连续性很重要。频繁的觉醒会打断睡眠周期,影响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的质量。这些睡眠阶段对记忆巩固、情绪调节和身体修复至关重要
3. **良好的睡眠环境**:一个安静、黑暗、凉爽且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它们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
4. **规律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即每天在相同时间入睡和醒来,有助于稳定生物钟,使睡眠更高效
5. **身心放松**: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冥想、深呼吸、温水浴等,可以帮助身心放松,促进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6. **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保持适度的日间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营养均衡的饮食也对睡眠有积极影响
通过关注这些因素,可以显著提高睡眠的有效性,从而改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医学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
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
过了正子时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睡眠与养生
一、睡眠的规则
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晚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人是动物,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植物吸收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的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催垮。这是客观真理。
睡眠不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肝火过盛,睡觉警觉;胃火过剩,睡觉不安;肝阴不足,睡觉劳累。
二、睡眠与疾病
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子时(23:00—1:00),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如若不睡,大伤胆气,由于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也,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子时胆要更换胆汁,胆经渐旺人如不卧,胆汁更替不利,过浓而结晶成石,久之即得胆结石,如果把胆给摘了,一摘就胆怯了,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了50%以上,所以不能摘,要用它本系统的巨大潜能把它化掉。
丑时肝经最旺,丑时(1:00—3:00)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不睡觉,人太虚弱了,也就是说秩序太乱了,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了。也就是说乙肝的病毒已经到了细胞里面,但是现在它还没有能力造成肝炎,当人身体处于最薄弱的时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着将来40%——60%的肝硬化。聪明的人是应该了解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聪明的人就是应该被淘汰的人。
三、睡眠的方法
交通规则——你不懂就容易出事故。比如说,23点至凌晨3点为子丑时,胆肝经最活跃的时候,肝胆要回血,“躺下去回血,站起来供血”。如果你每晚22点钟左右躺下,静静得不要说话,到23点的时候,也就睡着了。如一说话,肺经动,然后心经又动,(因为心肺共为上焦)人就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所以就很难入睡。肝胆开始回血,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液,到一百岁也没有胆结石,也没有肝炎、囊肿一类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换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各种病症。
21:00—23:00为亥时。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亥时入眠,百脉皆得濡养,故百岁老人得共同特点即21:00(亥时)之前入睡。女性若想长久的保持容颜娇好,应做到早睡早期。
睡觉要关窗,不能开风扇、不能开空调,人生病很多都与此有关,因为人在睡眠之中,气血流通缓慢,体温下降,人体会在表面形成一种阳气层,这种阳气层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么意思呢,阳气足的人,不做恶梦,就是这种阳气,占了上风。开空调,开风扇,情况就不一样了,开窗户,窗户走的是风,风入的是筋,如果开空调,也有风,风入筋,寒入骨,早上起来,身上发黄,脸发黄,脖子后面那条筋发硬,骨节酸痛,甚至有人就开始发烧,这就是风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头里的缘故,这也就是气受伤了。如果说晚上睡觉不开窗,不开空调,不开风扇,连房门也关上,效果最好,如果热,把房门打开,把窗户关上,效果就差了一点,但是他不至于第二天早上起来浑身乏力,后背僵硬.
交则泰,这是传统气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气功典籍中常见的“乾坤交泰”、“神气和合”、“坎离交媾”、“水火交融”,以及“摄三归一”、“三才合真”、“和合四象”等等,均是这种交泰观的体现。交则泰的观点来自《周易》。所谓“交”,即是交合、交融、紧相联系、互相统一之意;所谓“泰”,是通畅、安宁、太平、正常之意。《周易·泰传》说,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它强调只有通过“交”,才能达到“泰”的目的,如果不相交,则成“否”卦。否,“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变而天下无邦也。”这是气功学交泰观的主要依据。又,《周易·既济传》说,“水在火上,既济。”本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水处火上,水浇火熄,大功告成。中医学说认为肾居坎位,心居离位,肾水上交于心,心火下交于肾,这样水火交融,全身便能出现平衡协调。这是气功学交泰观的又一重要依据。
传统气功体现乾坤交泰的方式,主要有上下交合、体内小天地与体外大天地的交合两种,而体内同体外的交合又是常常伴随体内上下交合来进行的。交则泰的观点,一直是传统气功修炼和功法创编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现就交泰观的有关问题,作些初步阐述。
一、上下交合
传统气功以人体之首为乾,常以百会穴为代表,称乾首、天根;以人体腹部为坤,常以会阴为代表,称坤腹、地户。所以乾坤交泰主要是体现在人体上下两端的相互交合上。
人体上下交合的内容,按照气功典籍的说法,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是神气交合。脑为元神之府,故称元神宫,下腹部为元气滋生汇聚之地,故称气穴、气海。《云发七签》:“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让元神与元气交合,即能强化一身生化的动力,所谓“元气本一,化生有万。”(《元气论》)其二是水火交合。火即离心,心火。 《金仙证论》说:“火者神也,……皆我之真意。”实则指受元神制约的意念活动;水即坎水,亦即肾精、元精。真意与肾精相交,让心火鼓动元精,即能滋荣五脏六腑。按《道家太极门》的说法,水逢阳火则蒸而为气,返其成水时之天一真气,如逢阴寒则凝为冰霜,化为死物。其三是阴阳相交。人体头部属阳,腹部属阴。《丹经极论》谓阴阳运转乃乾坤之妙用,“使天地不运转,则一气停积,万物不生;人若不运转,则一气否塞,不产丹药,岂得与天地同其长久也。”这实际是指
人体上部气机和下部气机紧相联系,相互激荡。头部有主宰全身的神经网络,有控制内分泌的总枢纽,而腹部则有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和肾上腺、性腺等重要腺体。上下交合,阴阳运转,则可旺盛生命力,实现全身的稳态平衡。
上下交合的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一)不交而自交,即不取意念升降的运作方式,只是默默地存守下腹部,让神气自然交合。常见的意守丹田类功法即属此类型。《脉望》云:“火上水下,何以能交?若能存守中黄,端凝灵府,内守不出,外想不入,则水火阴阳,自然交合。阴阳交合,五行颠倒,灵芽自生,胎元结就,为先天至精,生生化化之基。”《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认为“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即是坎离真交。(二)上降下升同步运作,即以下腹部的丹田为中心点,一方面引导心火下降丹田,另一方面又引导肾水上升丹田,上降下升,同步运行,在丹田实现交会。张伯端的“金液还丹”大道立丹部分所谓“心火元神下降,肾中元精上升,相交丹田”之法,即属此类。“十六锭金”中的“一吸便提”(吸气入丹田的同时,又提肾气至丹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提出的心肾相交之法,亦属此类。庞明教授创编的“三心并站桩”,意念顶心向下,脚心向上,手心向内,让“三心”向丹田并合,也是这一方式的运用。(三)上降下升相继运作,或先上降再下升,或先下升再上降,以此实现上下交合。如道家气功“乾坤交媾法”,修定时,端身正坐,系念于两目之间的天根,久之自沉至地根(两阴之间),是谓以汞投铅。复念地根,久自又升至天根,是谓取坎填离。如是精修熟练,自能交媾中央,即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古法“夜间守定泥丸宫,日间守定脐腹中,行住坐卧无间断,丹田里面暖溶溶。”(《类修要诀·抱一子逍遥歌》也是升降相继运作的一种方式。古人认为,夜属阴,阳气下降,故当守上窍以逆修之。白天为阳,阴气降而阳气生,故当守下窍导引之。这样日夜升降相继运作,便能实现阴阳交合。
人体前后交合,左右交合,以及表里聚散之法,是人体上下交合的几种特殊运作方式。以丹田为基点,沿脊背的督脉直上颅顶,再随体前的任脉下降丹田,这种后上前下、前后交合,是传统周天功的运行特点。以丹田为基点,配合呼吸,先左升石降,重复36次,再右升左降,重复24次。这是卯酉周天功的运行特点。人体前后交合、左右交合,实际上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上下交合。还有表里聚散之法,演练时随吸气将全身体表之气向丹田集中,呼气时则将丹田之气向全身体表发散。这种表里聚散有合有分,聚时体现了上下交合,分时则表现为上下背离,但这种背离仍有强化交合的作用:(一)它是在聚合基础上背离的,是将聚会到丹田的真气再发散到上下左右直至全身体表,这显然强化了全身气机的联系。(二)它是从丹田这个聚焦点向上下左右的原径路背离发散,因此受到丹田和原径路的制约,并因此而强化了丹田同原径路的联系。所以表里聚散法也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上下交合。
二、内外交合
所谓内外交合,是指人体这个小天地同自然界这个大天地之间的互相联系,彼此沟通。《周易·系辞上传》:“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升降论》曰:“人能效天地 之用,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如天气之下降。一气同流,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矣。”这说明,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上下内外紧相联系,才能顺利而健康地成长。也就是说,体内各脏器要相互沟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必须与大自然发生联系,以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同体。《阴符经》云:“天人合发,万物定基。”人天相应,万物定基而后人能安和。《素问·六微旨大论》明确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放非出入,则元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成化收藏。”显然,上下相交,内外相通,升降出入,正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活动方式。
(四)要运用内视来促进交合活动。运用内视线,用双目神光内照气机的升降出入和具体交会,可以促进交合活动的进展。《金华宗旨》说,在上下交合之时,应以两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因为光华注照,坎中之纯阳由于同类必亲,便会出而上腾,与离火相交,纽结不解,氤氲活动。
四、“交则泰”的机理
“交”为什么就能“泰”呢?
首先是因为“交”能引导和促进阴阳和合,水火既济。古人认为“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而一身之阴阳万物,变化终始,皆在其间。”(《参同契考异助古人还说,“乾之性情在于坤,坤之性情在于乾”(《性命圭旨全书》),“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得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仙籍理论要记》),可见乾坤阴阳不但相互为根,而且还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乾坤交合便能使“一身之阴阳万物,变化终始”处于最佳功能态。此即所谓“乾坤交泰而万化成焉”(《仙籍理论要记》)。从现代科学观点看,乾坤相交,阴阳和合,正是机体实现了稳态平衡,并出现全面的高效能的协同效应。上下内外相互沟通。全身气脉便通畅无阻,血液循环也因此旺盛起来,特别是引起微循环大量开放,并且各个系统、各个脏腑之间的固有联系也大大增强,它们相互依附,相互促进,协同运作,形成一个严密的生机勃勃的整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古人说:“百脉通流,百窍相望,百关相锁,百节相连,故一穴闭则百病生,一脉塞则百经乱。”(《太清中黄真经》)这说明人体内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紧相联系的整体,如果其中一个“部件”出了问题,则会引起整体的混乱,而气血通畅,阴阳相交,则能使“百关相锁、百节相连”的内在固有联系,进一步强化,使机体不断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传统内功以神和精为炼丹之大药,神栖泥丸,精藏肾府,而乾坤交合,则能使神精交搏而结内丹。丹珠结成,真气旺发,体内形成一股高能级的能量流,它可自动循任督乃至全身经脉运行,并扫除一切病气、邪气,这样,便大大提高生命的质量。正如紫阳所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官腹内阴,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传统内功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颠倒”、“逆返”说,它强调“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所谓“颠倒”、“逆返”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交合运动正是逆修理论的具体实践和根本大法。
乾坤交合特别能增强上端的脑部同下端的腹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维系机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上下交合能使大脑活动与脏腑的生理活动同步化。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各有其自在的节律,由低级神经中枢自动进行调节。人的意识活动不但不能控制生理活动,有时还会给它带来损害。上下交合,将意念引向机体的内部和下部,这就克服了由于劳作思维所造成的上下背离的偏颇,并使意念能直接对内脏产生积极作用。(二)上下交合能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的功能。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主要环节。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由于它分泌多种激素,具有控制其它腺体的功能,故有主腺之称。肾上腺则能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糖代谢,和分泌一定量的性激素以及发挥“应激反应”的作用等。上下交合能对这个系统进行良性刺激,加强这个系统的上下联系,从而大大激发了这个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功能的改善和增强,对保持机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保持青春活力和延缓衰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还可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从刺激、反射的角度看。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断受到各种刺激,并通过反射产生各种反应。因为刺激是随时产生,没有什么规律的,所以反射也是十分散乱的,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在体内各部位的强弱、方向也就不一致,于是便会出现相互抵消、削弱、干扰的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机能失调。而进行上下、内外交合,则可使生命运动在整体上趋于统一,在方向上趋于一致,这就提高了生命运动的有序度。(二)从机体内部的固有机能看。根据中医学说,气的升降是人体脏腑器官本身固有的功能。如心气推动运化血液,上能升至头顶,下能降到足尖,又能从足尖再升到头顶,回归于心,如此不停地循环。肺的功能既可宣散上升,亦可肃清下降。肾气上升可达心肝脾肺等各个脏器。上下交合可使脏腑固有的升降运动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这就提高了生命运动的有序度。生命运动有序度的提高,是人体强健的重要标志。
人体内部气机同大自然气机的密切交合,更可增强体内的能量,提高脏腑的功能。《内经》早就指出,“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高士宗在《素问·生气通论》题解中说:“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性命圭旨》说:“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可见人体不仅从大自然吸取氧气,还从强大的宇宙能场纳进某种高能物质,来强化自身的功能。而内外交合正是自觉地、主动地强化这种吸纳过程。
总之,“交则泰”是传统气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掌握气功诀窍,提高练功效果,充分了解交泰观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