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从内到外,从意气力,到精气神,无不是圆的运动。圆的运动最基本的两个力就是「一个离心力,一个向心力」。太极八法都应该以「离心力、向心力」为基础。
显然太极八法的「捋、挒、採」都属於离心力的范畴;「掤、挤、按、肘、靠」都属於向心力的范畴。其中八法之「心」,在彼己二人之间,太极大道应该以「简易」为体,以「简易」为用。那麼「捋、挒、採」中谁能最代表离心力呢?
显然是「捋」最能代表,「捋实不捋虚,捋虚犯丢」;「掤、挤、按、肘、靠」中谁能最代表向心力呢?显然是「挤」最能代表,「挤虚不挤实,挤实犯顶」;所以「捋挤」最合乎「粘黏连随」太极之理,应该是八法中最基本的力。
传统歌诀曰:「掤字意何解,如水负行舟」。浮力和重力属於「上顶下沉的对抗力」;可见「掤劲姓顶」,此乃太极拳大忌!岂不是和「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拳理相悖?
有大师说:「拥劲主攻,是八法中最基本的力」。古代「拥」字是名词,指「箭筒的盖子」;「捧」字,乃有撑固和「御彼於肘外」之意,与歌诀「掤要圆撑」同意。但是,「掤要圆撑」没有进攻的意思。所以说「拥劲主守」还比较贴近词意。以字义分析,「掤」劲用「捧」比较準确。
有歌诀说「捋要柔顺」,实际上「柔顺」能捋动人吗?「捋」虽是顺彼之力,但得大於和快於彼的来力,才能捋成功,否则,就是「引彼击胸」,自己挨打!以「顺」字说,「捋在彼挤」比较合乎拳理,再加快速转身,对付「捧、挤、按、肘、靠」都能够从容化解,而且不犯顶的大忌。
有歌诀说「挤在合劲」,也不太贴题。应该是「挤在彼捋」,再加上快速进步,挤劲多能成功。
实际上「按」字也有「顶」劲的成分,「捧和按」都主守、主化,因为没有转体之说,所以能化「捧和按」的成功率不会大。如果对方劲大力猛,且来得迅速,「捧和按」只有挨打的份了。
「八法」即然是太极拳之纲领性的用法,为什麼王宗岳「太极拳论」不论「八法」的道理和用法呢?甚至连一个「法」也没有涉及。是「拳论的遗漏」,还是不值「王宗岳」一提呢?王宗岳是否也认为「八法」有不够準确、严紧之处?
实际上「八法」都是上肢和上身的招法,一字未提「腿法」。说「进退顾盼定「是腿法,有点勉强!《太极拳论》或《太极拳经》不应该不讲腿法。
定步推手,步法多跟不上,是定步推手的通病。拳击手蹦蹦跳跳地颠步,虽然消耗体能较大,但是比定步拳击发出的力量要大。本人不讚成蹦蹦跳跳地推手,但是提倡「近步挤,退步捋地推手模式」,其中进退不求步大,只求自然、快捷,令彼不知才好。
有大师常言「松著练,松著打」,细推敲起来,也不太準确。应该是「静著心练。静著心打」。「松静」有信息的关联,但是「松不能代表静」。且「松著练,松著打」只是一个劲。一个劲打不了人。所谓「应手即僕」和「崩弹只是一下」,实际上都是两个力合著用的。不过时间差很小罢了。
武技的两节棍和散打等,光用一个劲,根本打不了人,必须「顺逆」两个劲合著用才合拳理。「顺逆」可以造成势能和压力的变化,否则產生不了动能。譬如:开山打炮眼,不举锤,焉能打锤?再譬如夯实,不举夯,焉能砸夯?所以说,不谈顺逆的打法,都是纸上谈兵!
「顺逆」是宇宙的普遍规律。譬如,昼夜和四季的交替,声波和海浪的起伏,肺之呼吸和心之搏动、肠胃蠕动等等,无不运行「顺逆」的程序;
孙禄堂大师所言「顺逆和化」和「皮球、弹簧球、铁球的三元之理」,才是最完美的武学练法和战术!。「顺逆」两个力都不能用到极限,一用到极限,另一个力就难於產生,此即「力尽自然空」之意,所以孙禄堂大师多次告诫学子:「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了,练和打就有了拍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劲才能够產生。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