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仙之道、修仙之要《黄庭经》讲义,养生必读经典 陈樱宁

#参禅悟道#推荐道可道2022-01-09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作者为天师道魏华存。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重要的经典,它包括《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统称《黄庭经》。传说是西晋王朝(公元265-317年)时天师道著名的女道士魏华存创作的。据考证应是男仙所著。其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解剖学以言养生,是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但因其行文隐晦,多设喻,所以当时只在上层士人中流传。对后来的医药学、解剖学、养生学有巨大的影响与发展推动。

《黄庭经》其内容可以概括为:

(1)重点论述的问题有: 强调吐纳行气;勤于咽津滓海 时时保精、固精; 永持恬淡无欲;巩固守一之法。

(2)论述长生久视之道,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管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了修炼得法,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

(3)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

(4)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第一章 黄庭
欲读《黄庭经》,必先知“黄庭”二字作何解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
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
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引证《黄庭经》本文】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内景经·第二章》)。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外景经·第一章》)。黄庭真人衣朱衣,关门牡龠阖两扉。幽阙夹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 (《外景经·第二章》) 。
【解释】
魂灵即心神,关元在脐下三寸,左阳右阴,言其理耳。若必求脏腑经络部位以实之,恐近于穿凿。密户,在身后腰部,生门即脐。
子云: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宇。此“中”,乃“虚无窍”也。外日月一往一来,内日月一颠一倒,绵绵呼吸,均在此虚无窍中。
呼为出,吸为入,出为辟,入为阖,辟为阳,阖为阴,阳为日,阴为月,故日:“出日入月呼吸存。”
黄庭之下,即是关元。关元之上,即为黄庭,故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则谓黄庭之上有心神,黄庭之下有关元耳。辞虽异而义同。
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
修炼家以心神注守黄庭,名曰“黄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日“衣朱衣。”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牝牡之相衔,故日:“牡龠”。阖两扉者,喻阴阳相纽。高巍巍者,即《参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
丹田者,乃结丹之所,如播种籽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田”。“精气微”之“微”字,最宜领会。必如《易》教之洁净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尽其用。盖丹道虽不外乎积精累气而成,然徒知执著精气之粗迹,将何以臻神化哉?
(附注:后世丹书所言黄庭之部位,与本经微有不同。)
第二章 泥 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炼家最重要之关键。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是也。
炁夫脑髓之体极精,脑髓之用至灵。其成也,乃间接由元化生;其亏也,非物质直接所能补足。人当中年以后,每患脑力薄弱,常欲求助于药,然药无补脑之效。
惟有仙家妙术,借阴阴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于是性有所寄,命有所归。虽不仙,不远矣。
【引证《黄庭经》本文】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部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其中。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居脑中 (《内景经·第七章》)。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内景经·第二十一章》)。保我泥丸三奇灵,恬淡闭观内自明(《内景经·第二十一章》)。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内景经·第十九章》)。
【解释】
道法以简要为贵,口诀虽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总居脑中。脑为人身主宰,得其主宰,则易为功也。
琼室即脑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名为夫人者,谓脑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本于老子守雌之义也。
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恬淡,谓节嗜欲,少谋虑。闭观,谓闭目返观。此言存养脑中精气神之法,惟在返观内照也。
谁家子,乃内丹之喻名。内丹既结于下田,是不可不迁。迁将何去?即上入泥丸。盖返观内照,乃静以养性之功;丹成上迁,乃动以凝命之术。作用虽异,道理则同。
第三章 魂魄
自来言魂魄者,理论至颐,不可毕陈,挚其大纲,约有十说:
(一)以阴阳论魂魄者:陈氏《礼记注》曰:“魂者阳之灵而气之英,魄者阴之灵而体之精。”高诱 《淮南子注》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
(二)以五行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三)以五脏论魂魄者:《内经》云:“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又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为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四)以鬼神论魂魄者:《礼·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气即魂意,魂与气,古人常合为一谈。如延陵季子“骨肉归于土,魂气无不知”之语可见。
(五)以动静论魂魄者:《性理大全》引宋儒说云:“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二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使之尔,魄则不能也。”
(六)以升降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降也。”
(七)以志气论魂魄者:《朱子全书》引苏氏《易解》曰:“众人气胜志而为魄,志胜气而为魂。”
(八)以思量与记忆论魂魄者:宋儒黄勉斋日:“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的是魄,如会恁地搜索思量的便是魂。魂主经营,魄主受纳。”
(九)以知觉与形体论魂魄者:《礼·祭义》陈氏注曰:“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如口鼻呼吸是气,那灵处便属魂;视听是体,那聪明处便属魄。”
(十)以生成之先后论魂魄者:《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后儒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会动,属阳曰魂。”
以上诸说,各有不同,合而观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至其相互之关系,则犹有说焉。
《内经》曰:“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连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
又朱子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都与魄相离。”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老子云:“载营魄”,是以魂守魄。盖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能以魂守魄,则魂以所守而宜静,魄以魂而有生意。魂之热而生凉,魄之冷而生暖;惟二者不相离,故其阳不燥,其阴不滞,而得其和矣。不然,则魂愈动而魄愈静,魂愈热而魄愈冷,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
水,一也,火,二也。以魄载魂,以二守一,则水火固济而不相离,所以永年也。
愚按:朱说颇有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徒知炼魂,不知炼魄,死为鬼仙;徒知炼魄,不知炼魂,则尸居余气耳。
【引证《读庭经》本文】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勿勿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黄宁(《内景经·第三十章》)。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最罕见。
须得至真乃顾盼,至忌死气诸秽贱(《内景经·第二十七章》)。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经·第十五章》)。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不倾(《内景经·第十一章》)。和制魂魄津夜平(《内景经·第十一章》)。高拱无为魂魄安 (《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荤腥炁臭气足以秽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凋零殆尽,如何能得返老还童之效?魂飘魄丧,后悔何及?若能渐绝俗食,专心食气,存养太和,则可长生。
然修炼之道,至为玄妙,阴阳不可偏胜,魂魄必宜合炼。魂炁炁魄合炼者,即是由后天之阴阳,复归于先天之一。但此一,最不易得,有真有伪。真者,纯是清灵生气,可用;伪者,中含秽质死气,乃大忌也。
道家所以贵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恋魄,魄之性每恋魂,不忍分离。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离,则人死矣。返还之道,亦是顺其魂魄自然相恋之性而已。
夫人当生命垂绝之时, 一念至诚,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残喘。况如魂魄相拘之道者,岂有倾危之患乎?夫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和,激则不平。苟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可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
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无为,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宁矣。
第四章 呼吸
前三节虽略具理论,尚未言明学者致功之方。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呼吸作用。盖婴儿呼吸,呼短吸长;中年人呼吸平;老年人呼长吸短;老年人临终时奄奄一息,只出不进。是气盈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欤?
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都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乃修炼家之大忌也。
仙道贵在以神驭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纽成一条,凝成一点,则呼吸归根,不至于散漫乱动,而渐有轨辙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至呼吸全止,开阖俱终,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
今《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以却病延年。若仙道全部工夫,尚未论及。
【引证《黄庭经》本文】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外景经·第十八章》)。嘘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外景经·第四章》)。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已形不坏(《内景经·第九章》)。呼吸虚无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外景经·第一章》)。
【解释】
修仙学道之人,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不过积精累气而已。常人皆食五谷与五味,道人独食阴阳之气。《黄帝内经》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亦此意也。
夫人在世俗,无论如何安闲,总不免有劳心劳力之事。一有所劳,其精神即不免损失,是必用方法以补偿其损失。其法如何?即呼吸也。但呼吸往来,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庐间。
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如能常用调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矣。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炁中,以立命根。借身内之元,以招摄虚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
人身脏腑,肺部最高,形如华盖。肺属金,其色白,故曰玉阙。肺之下有心,心属火,其数七,故曰“七元之子”。肺藏气,心藏神,道家贵在以神驭气,故曰:“七元之子主调气”。肺开窍于鼻,人面分五岳,鼻为中岳,故曰:“外应中岳鼻齐位”。
素者,纯洁之义;黄者,中和之义。必要纯洁,气要中和,故曰:“素锦衣裳黄云带。”身体偶有小恙,则呼吸不能调匀而喘息,此时极宜存神以调和病气。
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偶有偏胜,则足以致病。苟能和之,则病愈矣。道书凡一身头面脏腑骨节,皆有神名。
白元者,肺神也。存白元者,即是凝神以合于气也。
道家工夫,视不用目,听不用耳。久视者,非谓眼向外看,乃神向内视。内视又名返观,人能常用返观内照之功,自然灾害不侵。用此功夫,永久不已,则形可常存矣。
但调呼吸之最要口诀,即不可滞于有象,又不可浮泛无根。能合虚无,则不著相,能入丹田,则非无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诀。
学者当呼吸调和之候,口中必有甘凉之津液发生。顺而吞之,以意直送下降,复得神火炼之,使津化为气,润泽周身,而后归纳于下田,以培值命蒂,故日:“玉池清水灌灵根。”
第五章 漱津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吾人静坐工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常时。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复还为津,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觉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醐,而古人所谓“玉液还丹”不外是矣。
【引证《黄庭经》本文】
口为玉池太和官,嗽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内景经·第三章》)。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气焕(《内景经·第六章》)。存嗽五芽不饥渴(《内景经·第二十二章》)。闭口屈舌食胎津(《内景经·第二十七章》)。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咙神明通(《内景经·第三十三章》)。三十六咽玉池里(《内景经·第三十四章》)。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外景经·第二章》)。
【解释】
常人口中储满浊气,皆由不知升降吐纳之法,以致上下失其轻重之机,故下焦之清气不能升,而上焦之浊气不能降。兹谓口为玉池,言其清洁;官为太和,言其调适。果能时刻用功。吐浊纳清,降浊升清,往复循环,酿造灵液,则百病不侵。而肌肤光泽,气如兰香,颜如玉润矣。
舌下有生津之窍,名日:“玄膺”。所关于人者至要。试观病人,若舌卷、齿槁、津涸、液干者,必死,可知其故也。且津液从气化,气有出入,其上出于口鼻无不清,其下入于丹田无不深。玄即深意。
存者存神,嗽者嗽津,五芽者,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气。虽曰存嗽,实兼吐纳功夫。《道藏》另有食五芽气之法,烦琐无当,今不具论。
又凡呵浊时,必开口,吞津时,必闭口。屈舌者,舌抵上颚。胎津者,言生自丹田中,胎息薰蒸所化生之津液。上溢于口,取而咽之,下喉咙,过明堂,复化为气。气足则神灵,故日:“神明通”也。三十六咽之数乃旧习,今可不拘。
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炼家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汨汨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而根自固矣。
第六章 存神
神者,乃最不可思议之物,变幻无方,出入无时,谁得而拘之?所谓“存神”者,岂非徒托空言乎?然苟知其法,亦不难为。存神之义,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
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经》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带、形容、动作。又如《龙虎九仙经》存想黄云撞顶。《中黄经》存想五方五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夫存神,则无所想,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于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丹道步步皆以存神为用。《黄庭经》所云,尚未尽其量,惟示学者以梗概而己。
【引证《黄庭经》本文】
六腑五脏神体轻,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可长生(《内景经·第八章》)。心部之宫莲含花,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内景经·第十章》)。肾部之宫玄关圆,主诸六腑九液源,百病千灾当急存,两部水主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内景经·第十二章》)。穷研恬淡道之圆,内室密眄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须远索求因缘(《内景经·第二十三章》)。三光焕照入子室,能存玄冥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内景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
人身脏腑所以能有功用者,皆神为之宰也。心与神共为一物,其静谓之心,其动谓之神。五脏六腑,自具天然运动之能力,而无丝毫差忒,故曰:“心内运天经。”常人脏腑之运动,昼夜不休,终于疲劳之日,亏损之时。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为用,则脏腑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干、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
吾人腔内,肺脏之下有心脏,其形如未开之莲花,其功用主调血。血调则命理,而身体光润,无枯槁之容。口中有舌,为心之苗,心动则气泄于舌。若人老病垂危,魂欲离体,一意存神于心,不惊不恐,不乱不摇,则必能延命于俄顷。况当少壮之时,习此定心存神之法,久久行之,有不飞腾霞路者乎?
肾属水,故为六腑九窍津液水源,肾气衰则百病丛生。修炼家常以心火下交肾水,使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而结丹。肾有二枚,故曰两部。肾为水之生,故日“水主”。
对生门者,前对脐也。人能常以不动之神,藏于脐肾两者之间,以立命基,则长生不难致矣。
玄门功法,虽云奇妙,若尽力研究,仍归于恬淡无为之域,大道本如是也。内视密眄,自见其真,方知真人近在身中,何必他求远索哉?
三光在天为日月星,在人乃耳目口。《参同契》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又云:“三光陆沉,温养子珠。”盖谓耳不外听,目不外视,口不开言,则此五窍之神光,闭而不用,潜入混沌之渊,返照黄庭之室。
玄冥属水,象坎;神光属火,象离。存神于玄冥,则坎离交合,水火既济,自然一身之精神凝结不散矣。
第七章 致虚
前言呼吸嗽津存神诸作用,法良意美,效验计日可期。然恐学者不察,执着太过,非徒无益,且有损害,故继之以致虚。致虚者,非枯坐顽空也,乃动中之静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於息,息依於心,浑然而定,寂然而照也。
医家用参树补气,而俱其滞,必佐陈皮以疏之;用地黄补血,而嫌其腻,必佐当归以行之。修炼家以风火之力,锻出饮食之精华,盖培养吾身之亏损,必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虚无之妙,以调和其太过,而制限其有馀,方可归於纯和之域,是犹医家陈皮当归之作用也。否则,执着成法,不知变通,刻意猛进,反使阴阳有偏胜之虞,乃悍然谓世无神仙,书皆诬罔,岂其真耶?
【引证《黄庭经》本文】
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体自安。体虚无物身自闲,寂寞旷然口不言(《外景经·第十一章》)。眉号华盖覆明珠,九幽日月洞虚无(《内景经·第六章》)。呼吸虚无入丹田(《外景经·第一章》)。虚中恬淡自致神(《内景经·第二十九章》)。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污,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持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外景经·第十章》)。作道优游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已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 (《外景经·第十二章》)。
【解释】
天下事物,皆有自然之理。顺自然之理而行,则事不烦;若逆之,则生荆棘矣。身无为而身自安,心无物而心自闲。寂寞者静,旷然者虚。《参同契》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又云:“象时顺节令,闭口不用谈。”又云:“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蒙。”正是口不言之意。
眉如华盖,下覆明珠。明珠者,目也。目之光最易外耀,如日月然。日月沦于九幽者,即二目神光下藏于气海之中,於是呼吸亦随之而入丹田。呼吸者,气也。气既归根,神亦恬谈,皆不离乎虚无作用,然亦非枯坐顽空也。李涵虚曰:正室者,中央神室,不偏不倚,洗心退藏,自勤修治,无敢垢污。由是而内观五脏,历历如烛照,一身节度,皆可审视;由是内观六腑,一一修治,洁然如素,并无浊秽。虚无自然之道,本如是也。
修道之士,或在人间,或入山林,须优游自适,守吾身而独居,先修玉炼以明性,后修金炼以立命,其秘要只是内守虚无耳。
仙家以炼气为炼羽翼,神定气足,则羽翼已成。
扶疏者,神气条茂也。从此内全性命,外固形躯,隐显人间,长生久视,厌居尘寰,乃脱壳飞去。
第八章 断欲
仙家初步工夫,贵在返老还童。若身中精气亏损,肌髓不充,必渐用功修炼培补,使其固复原状。
培补之道路有三:(一)饮食滋养从口入;(二)空气呼吸从鼻入;炁(三)元阖辟从毛孔入。三者荟萃积蓄蕴酿于一身,渐采渐炼,渐炼渐结,内实骨髓,外华肌肤,灵府神清,丹田气满,至此方证长生之果,远离老病之乡。
然欲得如是功效者,非断绝房事不可。若古今养生家所言节欲者,非神仙家本旨。徒曰节制,于事无济,必使断绝,方获全功。且不仅禁男女之合,又用法闭精窍之门,待其永无漏泄而后已。
或曰:然则何以解于彭祖之说乎?曰:彭祖所行,本非仙道,不过以房中术延其年耳,似未可相提并论。夫淫机之动,乃身中一种潜蓄之力,为欲念所感,及外景所摄,不得不随机发现。然吾人潜蓄之力有限,丰于此必俭于彼。假令人之生活与禽兽等,除饮食男女,别无所事,则任其纵欲而已。奈人事万变,学业多端,感咸身中潜蓄之力以肆应。倘此力消耗于淫欲者多,则能运用于他处者必少,无论何事,难以成就,岂独修炼为然哉!
或又问:《悟真篇》云:“休妻谩遣阴阳隔。”此语对于断欲之义,是否冲突?曰:吾所谓断欲者,指世俗男女媾精之事而言。为普通说法,为初学立基,必不可无此一戒。若《悟真》所传,乃金液大还丹之妙道。神仙眷属,迥出尘凡,非常情所能测也。
【引证《黄庭经》本文】
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灭,但当吸气炼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海决百渎倾,叶落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己行,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内景经·第二十一章》)。急中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内景经·第二十二经》)。长生要妙房中接(《外景经·第七章》,此句含有深意)。
【解释】
欲修长生之术,最宜戒慎者,房中之事也。奈何世人冒死而作,致令精枯气竭,神无所依,能勿泣乎?
精气神乃人身三灵物,彼此有连带之关系。试以灯油为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盏中所贮之油,油量充足则火焰炽盛,火焰炽盛则光亮倍明;反之,则油干火息而光灭矣。火譬如人之气,光譬如人之神,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今因贪欲之故,使精枯渴,精枯则气散,气散则神亡,而祸不旋踵矣。然人能痛改前非,断绝淫欲,加以吸气炼精之术,则事尚可为。虽曰“寸田尺宅”,其细已甚。能保守之,而扩充之,尽力图谋,未尝不可立百世之基业。
若夫房中之事,气亡液漏,其趋势如海决渎倾,其现象如树枯叶落,大非吾辈所宜行也。必使专闭交接之路,乃可长享康宁之福。
泥丸得养,则脑髓盈,精气常凝,则神魂定。故修炼家所最急者,在于闭精勿泄。如是则生命可长存矣。
按:永久闭精勿泄,虽是修仙者第一要义,然在已破体之人,实行此事,每感受极端之困难。服药无效,运动无效,独身禁欲无效,正心诚意无效,参禅打坐无效,信仰各种宗教无效。甚至于六字气,八段锦、易筋经、开三关、转河车、小周天、大周天、种种功夫用尽,仍属无效。有时遗精或反而加剧。若听其自然,不加遏止,一月泄漏数次,或数月泄漏一次,固无妨于身体之健康,所惜者,修仙之志愿,付诸流水矣。
当知此事,要量体裁衣,因人说法,不可执一以概其余。传道者,须有超群之学识,受道者,须有天赋之聪明,然后循循善诱,由浅而深,历尽旁门,终归正路。不废夫妻,偏少儿孙之累;不离交合,能夺造化之权。道书所谓“男子茎中无聚精,妇人脐中不结婴”、“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经”,的确具此功效。
世有豪杰,不甘为造物阴阳所播弄者,尝有味于斯言乎!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