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找“感觉”的运动方式,不要练错了!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推荐黄山2021-11-29

大极拳是觉知运动。强调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不用力就真不用力,不仅是“将手抬起来”的动作,所谓“举手之劳”而己。太...

大极拳是觉知运动。强调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不用力就真不用力,不仅是“将手抬起来”的动作,所谓“举手之劳”而己。

太极拳的听劲、懂劲 。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首提:“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轴,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级神明矣!然用功之神,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

《固有分明法》强调全息“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四肢之能,得知觉之本原”,运动而知觉,“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方知,动之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夫而后懂劲然”。

练拳时,只要一启动,必须是神意先动,肢体跟着,用意来指挥身体,而不是用意去追身体。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大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份量极沉,这个绵里裹铁,正是用意的结果

盘拳是这样,揉手时更是要做到意在先,意念始终在对方身上。所有的动作、变化,包括听问拿放、滚挫折磨,都是意的作用。是用意去滚错折磨对方,不要折磨自己。

太极拳运动,实际上练拳是知己,推手也是练知己。虽然练拳无人当有人,推手有人当无人,总是舍己求人。“要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然而人往往主观、主动为求人知人之劲来,而先入为主,不能先学会舍己而失于自己,败在自己。故太极拳先要学会“舍己求人”,先学会知己,推手必先学会“沾粘黏随”,明“敷盖对吞”四个字的内涵。

太极拳运动,有“找感觉的运动”一说,源自于拳谱、老论。现代生理学解释说“感觉是客观物质世界在脑的主观反映,是机体赖以生存的主要功能活动之一”。

太极拳强调的认知是从意到身知的感觉,是人类独有的心知、理知、交知、言知通过太极拳运动后产生的感受、感知、感觉。这是经过脑的主观反映后整合形成的形体与内外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太极拳术上体现。亦是“人和动物通过对体内外环境变换的感受或感知”的本有良能。“可保证机体的内稳态,避免各种危险”,求得生存。

太极拳感觉是太极拳运动通过专有的经络、神经系统全信息传感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进行整合或分析处理后而产生的相应感觉,这也是太极拳混元整合上身的“身知”。

太极拳的“听劲”不是直接的感受,而是经过分析处理后的全息性整合混元综合效应,是太极拳推手引起的感觉或效应。所以这种混元整合的感受在生理学上称为“非适宜刺激”。

太极拳运动启发人们深思,初学要“光明知觉运动”,“然用时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于我也”。

太极拳教人光明,先学“知觉运感”,找回健康的感觉,知道明白自己救自己的觉悟!太极拳从感觉入手,运动起来“返璞归真”,“还我固有之良能”!

附: “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

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