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藏”原来从立冬开始,太极练功要适量!

#太极养生#止观2021-11-07

中医素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以备来年开春生发之所需。人的养生也要着眼于“藏”。不论是...

中医素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以备来年开春生发之所需。人的养生也要着眼于“藏”。不论是民间俗称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还是《黄帝内经》中说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都表明了冬天不“养藏”,对身体健康不利。

冬季,万物都有一个休眠的过程,树叶凋零,以待春日,动物也开始冬眠,中医的养生理念,其中一个就是顺应自然变化,让身体处于最好的状态。因此,就有了“冬藏”的养生之道。

“我们要像存钱一样把阳气收藏好"

冬藏就是到了冬天,人体应该进行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因为冬天本是一个隐匿、潜伏的季节,比如自然界中好多动物都安静了,甚至冬眠,就是为了使阳气好好蓄积和潜伏,等待第二年春季的到来。身体的生长也需要遵循冬藏这一原则。”李主任举例说明冬藏的重要性。

生活中,一些年轻人仗着底子好,经常熬夜、吃饭凑合、冬天不注意保暖……其实这样的行为,都是与冬藏相背的,是在透支身体健康,年轻人更应注重冬藏。“我们要像存钱一样把阳气收藏好,积蓄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冬天过后身体还是杠杠的。”

藏阳气,避寒就温

冬三月怎么养藏呢?李主任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无扰乎阳”。“无扰乎阳”指的就是冬三月阳气已经在闭藏了,不要再打扰它。就像我们住宾馆,睡觉的时候要启动一个“请勿打扰”的按钮。

“冬季养生,主要是要藏肾阳。阳气在体内藏得足够充实,人们的机体在春天才能保持能量和活力,不易生病。如果人不注意在冬季闭藏阳气,到了春季也会出现四肢软无力、畏寒等表现。”他进一步解释。

冬季温度过低,容易消耗阳气,导致经络不畅,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所以,冬天首先应避寒就温,护藏阳气,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脚、肩膀、腹部这5个部位的保暖。

在起居作息方面,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卧是因冬季昼短夜长,太阳落山早。我们现代人无法做到古人那样“日落而息”,但有一点,应尽量在“子时”前(晚11时前)睡觉。早睡晚起,早上最好等太阳出来再起床。“这是因为冬天黎明前寒气刺骨,如果起太早,人体的阳气会受干扰,不符合冬藏养生原则。”李主任解释。

藏能量,打基底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寒冬进补也是常见的冬藏之法。食补和药补一样,都是为了保护和增加人体的“阳气”,为来年健康打好基础。冬季阳气衰微,且寒为阴邪,常伤阳气。可进食一些暖性的食物,如牛羊肉、鸡鸭煲等。此外还有黑米、桑葚、山药、核桃、板栗、枸杞、海参、鹌鹑(蛋)等,适当进食可以起到补肾填精、温阳益气的功效。

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食以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

冬季气温低,天气寒冷,一般很多人在冬天喜欢进补,爱吃比如鸡汤、骨汤等营养高的食物,但是建议不能盲目的进补,在冬季火锅、腌制品比较常见,但是这些都是高脂高油高盐的食物,不能经常吃,并且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要格外注意。

建议可以这样“补”

早饭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中午适量的吃一些就可以了,少食多餐,下午3点左右可以吃一些水果、蔬菜、谷物。晚饭尽量少吃,以清淡为主,切忌油炸、辛辣、高脂肪食物的摄取。

藏情志,调情绪

中医上说情绪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家都听过一个次叫易怒伤肝,为什么会伤肝,我们根据中医文献得知“肝主情志,大怒、忧伤,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肝的失调。”

冬季主藏,因此,人在冬天,情志上也要潜藏,“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不宜思虑太多,防止情绪波动过大,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具体调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肉、百合、莲子、小米等;多做些陶冶情操的事情,读书阅报、下棋、赏花草、听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多接触亮光。比如室内白天拉开窗帘,阳光好时多晒晒后背。

减少运动量身体微热即可

有不少人把“冬藏”理解为冬眠或冬歇,整天窝在空调间或者沙发上看电视、玩电脑,认为不动就是保存能量,其实这是个误区。

从冬藏的角度说,冬天是要减少运动,但也不能完全不动,动则生阳,适当活动会生发自身阳气,同样可以暖身抗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最好等到阳光出来再晨练。运动强度也不宜太大,最好不要出汗,感觉身体微微有点发热即可。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激烈活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都是适合冬天的运动方法。”

冬天我们建议是不要剧烈运动的,根据某医学杂志的发表称“冬季气温低,血管收缩,但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产生压力,容易引发高血压,剧烈运动对血管不利。”除了这一点,冬季运动出汗后容易着凉。中医上建议是微微出汗即可,也不能不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瑜伽、太极这类舒缓身体的运动。

建议还要做好保暖工作,冬季是一个很容易着凉受寒的季节,注意好保暖,预防疾病。

总结:冬季应该这样“藏”

1. 注意保暖:脖子、脚踝、手、足部、耳朵这些容易寒气入体的部位。

2. 合理进补: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补,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

3. 适当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即可,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容易着凉。

4. 舒缓身心:疏肝解郁、调息身心,多看看书。

单从治病的角度上讲,冬天如果因为受寒出现身体经络不通、疼痛麻木等现象,可以适当进行艾灸。但从养生保健角度讲,冬天不太适合艾灸。“冬三月我们体表的阳气弱,皮肤也应该相应地闭藏,不要做过多的开泄。而艾灸属于泄皮肤的,艾灸后一般皮肤会出现水珠,体表毛孔张开会耗散阳气,所以艾灸更适合夏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做。”另外,冬天也不要经常去做拔火罐、洗桑拿、刮痧等,避免被外力干扰人体的阳气。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