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太极拳为什么首式均是无极式,并作为站桩基本功单练?

#太极心法#道无为2021-10-09

在陈抟以前,我国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其理论体系。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

在陈抟以前,我国未见有“太极图”,亦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 其理论体系。

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 《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扌出现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颐 的《太极图说》、张载的《太和论》、邵雍的《皇极经世》,程 颢、程颐、朱熹等的《易传》。

从而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一系列理论的形成,尤其 是宋代理学家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

周敦颐研太极著《太极图说》

1031年,正是北宋时期,在湖南道州有一个15岁的小孩叫周 敦颐,由于父亲早逝,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 时郑向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 眷顾。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早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时就颇有名气, 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扌传入我国的佛家,他都有所涉 猎,这为他而后精研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筽定了 基础。

在周敦颐20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簿的 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 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 说》,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根本宗旨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 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我国思想界统治了800年之久,并 在学术史上引起超前反响,影响到我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作为我国文化重要组织部分的武术,亦不例外,特别是太极 拳。“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周氏图,则所 具之理甚深奥,其图说一篇,几尽可为习太极者所取法焉”。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两种可合而一、可分而 二的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著作。“图”指无极、太极的示意图, 是它的直观表现,即朱熹所谓的“其可以象告者”;“说”共249字,是 示意图的文字说明,是它的理论概括。

“图离开了“说”,无以明其旨,“说”离开了“说”,无以明其 旨,“说”离开了“图”,无以立其象。所以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太极图》共分5个层次:第一层以黑细线为大白圆,表示宇 宙万物所自出。上标5个字:“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为“阳动阴静图”。图中的小白圆是太极,然后分为两个 半圆,左半圆为阳、为动,右半圆为阴、为静。两半圆又各有黑白 相间、左右相对的半圆三层,白者为阳、为动,黑者为阴、为静。 左边两白一黑,说明阳中有阴,动中有静;右边两黑一白,说明阴 中有阳,静中有动。

第三层由水、火、木、金、土5字、6个小圆、11条长短不一 的连接线组成。

第四层题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图则用一大白圆表示。

第五层用一大白圆表示,下端题“万物化生"4字。

太极兼有动态和静态的两个方面,动是太极本身的动,静是 太极本身的静。也就是说,太极本身既有不断运动的一面,又有相 对静止境的一面,太极的动静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 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动以静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静以动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惟其如此,它才能动了又静,静了又动;才能动极必静,静极必动。 周敦颐以《太极图说》解释宇宙、自然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因而具有普逼指导意义,尤其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 作用。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圆形的,所谓“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 离此圆地”。在这些圆形动作中,包含了许多变化,如虚实、动 静、刚柔、进退等。

而太极拳的动作自起式到收式,一势连一势,毫无断续之处, 又好像一个完整的圆圈,找不到头尾。由于这种圆运动方式的拳术 取法于《太极图》,因此人们就把它称为太极拳。

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层“无极而太极”,是指太极拳开始行动 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机心,无征兆,作虚空相,可谓无 极矣。而动静、阴阳、进退已悉具其中,实万有之母也,非太极而 何?”

周敦颐用无极观念,是取其虚静的性质,以静止为无极的本 性,太极的运动,来于无极的静止。归于无极的静止,太极的运动 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无极才是永恒的。

第二层中分阴阳,各得其半。“喻拳之柔中寓刚,动中有静, 互为其根之意”

第三层五行喻五步,就其阴变阳合而言,“水根于阴,火根于 阳,喻进极思退,退极思进”;“木性曲直,金性从革”,喻拳运动时 屈伸开合。粘走随抑。“万物均生于土,而位又居中”,在人为意, 推手时朋捋挤按互为生克,然以意贯之。

第四层喻人,精于太极拳者一动一静均合至理,因故变化交互 其用。

第五层喻物,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刚柔、动静均包括在 太极拳运动之中。

[旁注]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我国先民在古代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为 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 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代表着我国 古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也指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

[阅读链接]

清初王宗岳著《太极图拳论》,开篇就说:“太极者,无极而 生,阴阳之母也”,正确继承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

论太极,先说无极,太极之前有无极,太极由无极派生。可见他 把“无极而太极作为太极拳的总纲,由此而层层展开论述。

此后,太极拳各流派也多循此论。诸家太极拳路,首式均是无 极式,并都要求把它作为站桩基本功单练。习拳者“默识此图,而 太极生生之妙,实具胸中,则天地之化机,至神之治教,不事他 求,而三才一贯,万物一体,备是”。

意即如果按照“无极而太极”的总纲去练,就能纲举目张,由着 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并能收到修身养性之奇效。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555
  • 经验
    42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