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太极心法#推荐道无为2021-09-11

拳术术语,“盘”本意为周旋进退。“架子”指基本功架、架式、拳式。“盘架于”指将拳术套路中的动作通过一定的方法承接上下,盘...

拳术术语,“盘”本意为周旋进退。“架子”指基本功架、架式、拳式。“盘架于”指将拳术套路中的动作通过一定的方法承接上下,盘旋左右。多用于体悟动作的规格、劲道、攻防要义和节奏,追求最佳的演练技巧。引申为练习拳术套路。

盘架子,是自己总结太极拳术成效的经验,最重耍的是坚持实践。实践出真知。每天早晨和晚上各作一次锻炼,“晨昏无间,寒署不易”,认真地体会和琢磨,肯定能够获得健壮的体魄和深湛的太极拳术造诣。

    盘架子是太极拳术的基础。一般地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要藉助于前人的经验教训,而避免走弯路。此时应着重理解每着每式的作用和意义,务求正确;至少在外形姿势上要正确。'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动力定型,再要想改正就十分困难了。因此,应该经常观摩学习,最好是有人旁观指导,及时发现间题,加以改正。

    太极拳架中,每着每式都取法乎自然,反对矫揉造作,从而其有优关的艺术造型。例如,太极起式与合太极,形象端庄稳重,巍然沉静,神舒体逸,揽雀尾式圆活犀利,进退灵动,变化多端;单鞭舒展稳重而又有通嘴劲力的运行,白鹤亮翅呼吸深长,神态安适大方,楼膝拗步虚实分明,转动轻灵;如封似闭蓄而后发,开合有致;倒撵猴式松静俐落,从容不迫;左顾右盼兼顾八方,机警灵动;打虎式目光似箭,凶猛威武,玉女穿梭滚卷起落,纤巧精密;云手悠然松活,·沉静雄浑……。

每天盘架子时,要在自然之中表现出每个定式的艺术形象,贯之以神。这样,不仅能有助于深入理解单式的意义,也能产生丰富的趣味,使一趟太极拳,从头至尾,在轻慢圆匀稳的动作之中,连绵不断,泪滔不绝;其中有静,要静如山岳,端庄稳重;其中有动,要动似江河,气势磅礴,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处处贯穿精神,时时生有意境。

 此外,应该了解到,太极拳术是在一套完整的指导思想之下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少代人的反复推摊琢磨,不断地修补订正,最后形成今天的太极拳架。尽管各派太极拳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始终贯穿着体(行功、走架、锻炼)用(推手、打手、应用)一致的原则,“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所谓体用一致,即在体时,要拟想与敌打手,而在用时,必须活用拳架。因此,在盘架子时必须“贯串”:“周身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须“用意”:“凡此皆是意”,“势势存心拱用意气而在推手时,也必须“贯串”:“随曲就伸,不丢不顶”,“两手支撑,一气贯串”,更必须“用意”:“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太.极拳术的体用原则是以太极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体用太极拳时,应该做到,“太极即周身,周身即太极”,“周身一家,宛如气球”,“无一寸非太极”,从而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宜内敛”,要求“心静”、“用意”,也要求“贯串,’,“完整”。在太极中包含着“阴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而阴阳则指动静、开合、虚实,指呼吸、蓄发,也指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刚柔、顺背、仰俯、进退,以及其它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事物。

阴阳之间的关系,必须是“阴阳互济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古典拳论要求“须悟太极之理”,“须悟阴阳相济之义”,并在体用中达到“阴阳互济,方为懂劲”。而“懂劲”被认为是理解并掌握太极拳术的标志:不懂劲时,经常陷入“双重则滞”,其结果必不能运化,易为人所制,“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是以“由谧劲而阶及神明”。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其间的转化,则必须在理论上懂得太极阴阳学说,并在实践上善于运用太极阴阳学说。

太极拳法对于周身备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而又统一的要求。从周身整体来看,有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之分,又有动作、呼吸与意识之结合。严格遵守太极拳术的基本要求,通过长期实践锻炼,能使外形完满、协调,空松圆活,内劲轻灵流俐,变化万端,进而身灵神聚,内外合一,柔中寓刚,圆融精妙。

这些要求是:

   (一)成领顶劲

    头部虚领上顶,有如悬线将头部提起,使其平正而不倾斜。下颊内含,颈部松直自然而不僵硬,则虚领顶劲能使脊骨端正,筋肉顺遂。头处于人体最上部,头颅中有脑,大脑主思

想,小脑主运动,脑可支配神经,主宰全身。因此,“满身轻利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e灵机于顶,不仅筋使全身轻灵活泼,免除重滞,而且是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使精神与躯体相结合的关健,必须看成是全身整体运动的纲领。

(二)尾闻正中

    太极拳要求身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所以,应“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使“尾间正中神贯顶”。从头顶,经躯干,至会阴须保持成一条直线,上领顶劲,下守重心,无论身体向何方转动,都必须保持这条直线,并使脊骨根正对脸部中间,尾闻正中,周身中正,保持任、督二脉畅通。这样,可以免除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偏颇失中,否则稍受牵引,就失去重心平衡。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形象端庄而能变化,稳重而又轻灵。

(三)含脚拔背

太极拳中,含胸拔背离意于变化。含胸是胸部含而不露,既不能内凹如拘楼,也不应挺胸而外拔。拔背措脊骨顶微向外鼓起,使“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能含胸,就能拔背。但含胸拔背主要表现在意识中,而不是用力;是在自然正直的基础上所作的臆想,不要求外形上有所表雾。否则必将破坏太极拳法纯任自然的原理,也必破坏中垂线的平准,而出现凹凸,出现缺陷。

 (四)吊档裹.

    肛门寓劲上提,臀部内收,将档撑圆合住,称为吊悄裹臀,亦即“腰档劲”。“命意源头在腰际”。腰是四肢运动的中轴,关系到全身平衡的调整与内劲的运转,所以,须要“活泼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拧腰扣档与塌腰提档是腰档劲的变换,必须松活灵动,左旋右转毫不滞重,才能平衡重心。胸背能变化,腰腊能灵活,则摺叠有术,转换有方,可以应付各种变化。是故“紧要全在胸中腰间,不在外面”。而蓄劲与发劲的中心环节也是腰,'腰如弓把”,要有弹性,有爆发力。因此,任何动作,必须首先腰动,然后.四肢再动,“主宰于腰”。动腰时,要注意吊档裹臀.

      (五)沉润处肘

    松开肩肘关节,在击技中有重要作用。沉肩不是耸肩,是使肩松而下沉,则臂膀的骨缝张开,两臂运转自然灵活。耸肩也称寒肩,使气上浮,重心升高,影响稳定。坠肘是肘尖时常取向下之意,除非用肘击人时才以肘尖对人。肘松而下坠,则劲力内含,有助于沉气,既能护肋,又可增加手臂伸引、回缩的力。

     (六)碗随攀转

    太极拳中,手法应有圆活之趣。腕随掌转,膀随碗转,触处成圆(横圆、竖圆、斜圆、正圆、逆圆、大圆、小圆、半圆,以及外形上无圆的表现而在意味上的圆)。碗、肘、肩、胸、腰、胯、膝、裸都作圆形运动,进而使内脏随呼吸也作旋转按摩,气血则循经络路线缠绕运转,形成体内、体外,一动无有不动,动沓作圆,产生无穷趣味。所有这些圆运动,都是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以腰为主宰,而主要表现在手掌上的。因此,手指应微屈而不硬直,掌腕要圆活而能那稳,不疲软,不僵滞,从而达到空松圆活。但是,所有圆运幼,必须随处可以化为直线,曲中求直气有蓄有发。

(七)吸实分明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怜。腆跨以下为支持全身的基础,步法的灵活与滞重关系到身腰的转换,关系到全身的平衡。是故迈步要轻灵有如猫行,落步是稳健如临深渊,进退转换必须虚实分明。“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应碑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渗透,变化随机。步法有虚实,身法也有虚实,处处都有虚实,必须分清。

“步随身换”,要随身法的变化改变步法,协调而不僵硬,及时调整重心,转换顺遂而能保持平衡。腰档劲与步法结合,可使下肢稳重不可动摇,轮仲。先要虚实分明丹田亦名气海又有利于上肢躯干“立如平准,活似车里轮,才能逐渐达到互相渗透。

(八)气沉丹田

在人身脐下三寸,为人体重心所在的地方。“气沉)’指腹部鼓荡,使身体上部的气劲一I.’沉而集中于丹田,并用提肛圆档使身体下部的气劲也集中于丹田,从而,身体上下俱轻灵,而重心部位独实重,意念完全集于于此,是故也称“意守丹田”。用鼻呼吸是人的本能。吸氧呼碳是新陈代谢,有改善机体,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必须深长匀细。因此,盘架子时大多要求出气不得耳闻,作为深长匀细的标准。

“斑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说明任何动作都必须与呼吸相结合进行;而“行气如九曲珠,无徽不到”,则说明气的运行应达到身体的任何部分,’即使是身体的四梢(手指尖与脚趾尖)。这样就称为“呼吸通灵,周身周间”。但是,“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要以意导气,增大肺活量,而不以力使气,强迫呼吸。上述呼吸与一般呼吸不同,是用膜部进行的,“腹内松净气腾然,。“气宜鼓荡”,则是用腹部的鼓荡变化来进行气的运转。这种腹式呼吸和自然呼吸相反,吸气时腹部收缩,为合、为蓄、为虚;而在呼气时腹部鼓起,为开、为发、为实。这样的一呼一吸所进行的鼓荡,即一开一合,一实一虚。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体育保健方法,称为吐纳。'它既能增长肺活量,更能使腹腔横漏膜对脏腑进行按摩,锻炼五脏六腑,改善其功能。为此,腹式呼吸应贯串在整个太极拳架中,也应贯串于太极推手之中。初练太极拳时,可采取自然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但在熟练掌握拳架的过程中,必须逐渐习惯于采用腹式呼吸,否则就不能与开合、虚实、蓄放结合起来,即不能顺遂贯串,不能“气遍身躯不稍滞”,从而,也不可能获得“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的高度击技效果。这样,使导引与吐纳相结合,将能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九)内劲运转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手法中的圆运动可以有各式各样,但都必须在内劲的统一支配下,作虚实开合变化。所谓内劲,“在内不在外”,是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的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下,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而又轻灵、既刚硬而又柔软的劲力。这种动力具有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特点。内劲运行的路线是:“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运之于掌,通之于指”的。

内劲运转时要求。“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因此,在太极拳走架与打手中,·随着掌腕的开合,全身协调一致,而内劲作前进与后退两种不同的运转,内外相合,完整贯串。动作中,开为呼、为伸、为实、为发,内劲则由丹田上经胸、肩、臂、肘、脆而达于掌指,下过胯、腿、膝、足而达于脚掌脚趾;合为吸、为退、为虚、为蓄,则内劲路线与上相逆,由四梢而归聚于丹田。.这种内劲进退的运转,有人也称缠绕,寓有虚实、开合的变化。但是,“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娜,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责贯注'o腾娜是动的准备,贯注是静的集中,都在于意念。有时,目光集中于意想之处,则劲力“达之于神”。因此,太极拳法要求目光随主要之手的运动而向前平视,庄严而灵动,.威武而不呆滞,称为眼法。一是故“神宜内敛”,含而不露,既不暴露自己劲力运转的动向,又能观察对方变化的意图。

                  (十)凡此皆是意

    太极拳法要求,呼吸和动作都必须由意识来统率,用意不用力。虚领顶劲要将意念用于顶部,提起精神,尾间正中取意于端庄,保持身休上下一线相通,含胸拔背取法于自然而寓意予变化;吊档裹臀注意于腰间变换,调整平衡;沉肩坠肘,腕随掌转,或随曲就伸,或曲中求直,都是跟随意念而动;虚实分明、气沉丹田以及内劲运转使动作开合有致,_匕下完整,内外协调,也是用意获得的。“凡此皆是意”,是“先在心,后在身”,所有太极拳动作及以上要领都必须在意念的支配下进行,而不是努气使劲去达到的,“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拢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所谓养气,就是在意识引导下,腹式逆呼吸深缓匀细,“心为令,气为旗打,“以心(意)行气”。意念在太极拳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必须先有意,才有气的呼吸鼓荡和劲力的缠绕往复,也才有肢体的运动。只有“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只有“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汀。“凡此皆是意”要求把周身看成为整体,看成气球,将意识贯注于身体内外乍上下、左右、前后,进而达到“表里粗精无不到”的高度完整的境界,圆融精妙,“行住坐卧皆是太极”。

    上述这些基本要求,在太极拳行动走架时如此,在太极推手实践中也是如此。根据这些要求,长期坚持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太极拳术水平,获得精湛的击技能力,也可以获得增强体质、防病健身,以及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效果。为了便于掌握这些要领,现将它们概括成歌诀形式以供参考。

              太极歌诀

心率气行布四梢,顶灵身端蓄腿腰。

神舒体逸守丹田,虚实变化因意高。

动中寓静静犹动,圆中有直直亦圆。

太极一元多辩证,阴阳两仪不固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550
  • 经验
    423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