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出自《宋史•周敦颐传》。
两仪即阴阳。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的动产生了阳,动到极点转化为静;静进而产生了阴,静到极点又产生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阴阳有了区别,两仪就建立起来了。
周敦颐作为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的创始者,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引进了道家的许多基本观念,使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摆脱了汉唐时期神学那种粗俗的理论形式,而获得了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架构。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周敦颐袭用了五代末、宋代初著名道士陈抟所传的《先天图》,更易为《太极图》,以之为儒家的仁义学说提供形而上学依据。依周敦颐的说法,“无极”是宇宙的最高本源——本体,“无极”生“太极”,太极一动一静而生阴阳,阴阳变化组合而生五行,五行流行变化而生四时,而后,阴阳五行四时交感妙合而有人人物物。这一过程是本源化生万物的过程,周敦颐在这里设定的由本源到万物的生化过程,固然直接来自于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但他把“无极”置于“太极”之先、之上,更显示了他本源—本体论的道家色彩。
要实现太极拳阴阳互为其根式的平衡运动;根本途径有两点:首先,体松是实现互为其根的前提。何谓体松?几乎每个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太极拳、要“松”,但对如何“松”却不二定知道如何去做,在行功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非“懈”即“紧”。到底如何“松”?“松”是一种自由空间的增大,这种空间的增大是全方位的,反之,只有一方,(部分)或几方 (部分)增大,其它则不变或缩小,那么空间的增大便会大打折扣,这种“松”就无法实现太极拳所要求的“八面支撑”,只会是“根头棍”,非凸即凹。只有互为其根式且八面支撑式及自由空间增大式的松才能实现太极拳所要求的空松―圆滑、松而不懈。太极拳所要求的体松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意识的作用将身体放长,放就是拔,拔是一种前、后,左、右,上、下等对称的对拉,缺了对方就无从谈拔,可见“拔”是一种耳为其根式的拔,决不是简单的将身体往上顶或往下落。太极拳要求的体松是一种由内达外・通过意识的作用将身体放长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意识参与的、主动趵、精神贯注的上下、左右、前后互为其根式的松,并非“无精打采”、消极的“松”。从内讲是气往下沉、意向上升,是一种空的感觉;从外形身法上则要求,虚领顶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护肫,落胯,两股前节有力。 其次,虚实、开合宜分清楚是实现互为其根运动的重要途径。何为太极拳虚实?王宗岳在《十三势歌诀》中曰:“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李亦畲在《虚实图解》中说“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虚实)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从前辈的话中可以看到,虚实变换决非简单地被认为是手足力的大小或轻重的变化。太极拳的虚实是内劲的隐现,即隐虚,现实。虚实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总枢纽意识和腰跨互为其根变化来实现的,意识必须走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腰的虚实分清是通过两肾互为其根的抽换来完成的,抽左肾落右肾,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左虚右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反之则右虚左实。两者总是互为其根,实现虚实同时不同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必须分清虚实才不至于犯双重之病。在此总虚实的前提下还须处处分清虚实,即内劲的隐现,务必使其互为其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太极拳真正的懂劲。陈鑫讲过,虚实,开合为拳经,开为之心意俱开,合为之心意俱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就是合,合就是开。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虚实似乎还容易理解些,现时对太极拳的开合则无法真正理解。何谓开合,不妨看看前辈李亦畲在《五字诀》中对“开合”的论述:“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入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开合决非简单的外形上的打开和合起,而是意气的升降,此诀窍也是真正明师不肯轻易传人的关键之所在。开合是同时不同位,伴随出现,阴阳平衡的意气运动。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