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太极拳更好的恢复你的觉知力!

#太极心法#道无为2021-09-01

太极拳是一种知觉运动。知、觉、运、动四字:觉是大梦初醒。睡着的时候,天一亮,眼睛一睁开,醒了,这是觉。手一触碰,热的,手...

太极拳是一种知觉运动。知、觉、运、动四字:觉是大梦初醒。睡着的时候,天一亮,眼睛一睁开,醒了,这是觉。手一触碰,热的,手一碰凉的,一吃,甜的,咸的,这就是觉。所有外界的事物在身体里面,脑子里面,大脑皮层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觉。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一碰热的,为什么热的呢?原来这水是刚烧开的,一碰,冷的,哦,原来是加了冰了。一喝甜的,原来是加了糖,咸的,哦这菜里盐放的多了。你知道原因了。这就是知。我跟你推手,觉得你力气很大,哦原来你身躯间架很完整,一碰手,你的手松的,甚至有些丢的,原来你的梢节没有领起。这就是知。

运,譬如我们来看这棵树,从地下的养分吸收,枝干的传导,到长叶子、开花、结果,我们那里,一年有明确的四季,每个季节,每棵树的景致都不一样的。春天长新叶了,开花了,秋天果子成熟了,冬天很多树都会纷纷落叶了。非常明显。你一看树叶,就能知道是什么时节了。你们这里,常年如夏,看不出有多大变化的。但每棵树,一定是从地下汲取营养,到开花、结果,树的内在一定是在动的,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我们人身上,所有的动脉、静脉,血液一刻不停的在川流不息,始终不停的在流动,身上的血管串流起来,可能比中国的长江黄河还要长,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它在动。血液循环的落差,就其相对值而言,或许比长江黄河的落差还要大。水的流动可以产生能量,这些血液的流动,也同样可以产生能量的。但是,我们感觉不到这些能量的产生及流转。身体中的血液循环,血液之外还有其他的体液,人体大约70%的组成比例是水。这70%的水,不可能是一潭静水、一潭死水。这些水时刻在运动着的。但是我们不感觉其动。很多人说练气功,会有气感,能感知气从那里流到那里,我常说,你连自己的血液循环都感觉不到,你能感知气的流动吗?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我更不相信凌空发劲、隔山打牛之类。这且不谈。一个人不可能去感知自己的血液、体液的循环,倘若他能感知血液体液的循环了,他最多活一个星期,就会死掉。

明明在动,为什么感知不了呢?32目老拳谱说,这是因为“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理学家戴震说:“凡相忘于习,则不觉,见异焉,乃觉”,他还举例说:鱼,鱼在水里,它一定感觉不到水的存在的。如果鱼能感知水的存在,这条鱼也活不长了。人也一样,人也感知不到空气的存在的。人倘若能感知空气的存在,你一定会感觉很不舒服,你感觉空气,就像你身处游泳池感知水的存在一样,你肯定是不舒服的。短时间是可以适应的,一天到晚,你在空气中就像感觉在水里一样,你会感觉来自空气的压力,你肯定不舒服的。戴震说:“鱼相忘于水,其非生于水者,不能相忘于水也”。那么,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并不是一定要去感觉这些感觉不到的,不是让我们去感觉血液体液的循环,而是让我们自身的感觉更加敏感一些,更加精爽一些。知别人所未知,觉别人之不觉。《太极拳论》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两人一搭手,我能知道你的力大力小,能知道你的劲作用在我哪个部位,你劲的方向是朝我哪个方向来,你的劲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劲源在哪里。

太极拳训练,拳架也好,推手也罢,太极拳不是为练拳而练拳,而是一整套“知觉运动”的训练体系。32目老拳论也谈到这一点:“要想还我固有,非允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允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戴震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精爽”进到“神明”的过程,“精爽”的过程,先自知,后知人,尺寸分毫,由尺及寸,由寸及分及毫,允文允武、允圣允神,乃至“阶及神明”。阶及,这“阶”就是一架楼梯,太极拳就是这样一架楼梯,让你通过一整套太极拳的训练体系,行拳走架、刀剑推手,最后一步步的朝着“神明”的方向爬上去。老拳谱最后假借张三丰之口,说太极拳是“以假修真,以武事入道”,张三丰意思是说,我不是有意要编一套这么难学的拳架来折磨你们,我只是提供了一架楼梯,让你们通过拳技的训练,一步步往上走,“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这是一百五六十年前的杨家太极拳老拳论。这一拳论非常完整,非常具有教学学层面的的拳学体系。

那么,人具备了这样一个阴阳相济的球体之后。呵呵,我的脑子常常天马行空的,现在再扯回来,刚才讲了找点、找线、找圈、找球。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到了一个阴阳相济的太极球了。有了这个阴阳相济的太极球,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球体,前后、左右的运动起来。当然,这些点、线、面、球的概念,其实只是“指月之手”,或者说无非只是搭建太极高楼时的脚手架。

有些拳友问我,老师,我们的太极拳与太极操、太极舞蹈之间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四川有位女的,很神奇,她编了一套“三星堆太极拳”,你们网上查查,可以查得到的。她发现三星堆遗址发掘出来的人物造型、舞蹈动作非常漂亮,她就编创了三星堆太极拳。我们国家武术院也编了很多太极拳的比赛套路,也是纯体操化的,有些直接跟艺术体操嫁接起来。不管怎么样,我们也不去评价孰优孰劣,你也甚至可以与芭蕾舞结合起来,跟现代舞结合起来,你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关键在于,我们的拳,跟他们的操,跟他们的舞蹈,归根结蒂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能简单的说,24式简化太极拳就是体操了,陈氏太极拳就是拳了,我的85式就是拳,你88式就是体操啦。这种简单的划分,没有说服力的。多一招少一招,多一个动作,少一个动作,并不能来界定你是拳你是体操。也不能说比一下,谁赢了就是拳,谁输了就是操。这也没有理由的。

我个人认为,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拳,首先必须理解太极拳里的阴阳。太极拳,一举动,阴阳皆无有不动。

那么,阴阳是什么?最简单的来讲,所谓阴阳,我还是把思路再放开去来讲,阳是什么呢?阳,就是太阳,是太阳给我们带来的能量。中国古人的思维非常质朴的,古人认为,太阳的能量---阳,是以风的形式来作用于我们的。阴是什么呢,阴是月亮。月亮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通过水的形式来发挥作用的。譬如潮汐变化是与月亮有关的,飓风是以太阳有关的。所以古人讲“风水”,其实就是讲阴阳,讲的是阴阳两种能量对我们的作用。风水,并不是简单的只是请个阴阳先生,看块坟地,看看阳宅方位啊什么的,这仅仅只是古人“阴阳”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这且不谈。

再从另一角度我们来探讨阴阳。中国古人讲的阴阳,其实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哲学概念。看得见的,有形的是阳的。反之,无形的,看不见的则是阴的。这是一个层面的。第二层面,即便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之中,太阳光照得到的部分,是阳的,太阳光照不到的一侧,是阴的。阳中之阴,还有阴中之阳。凡此等等,非常多层面上,都能分清阴阳。

我们来谈一己之身。手这一侧(手臂、手背长汗毛的一侧)是阳的,这一侧(手臂内侧、手心不长汗毛的这一侧)是阴的。胸腹是阴的,腰背是阳的。头的后脑勺是阳的,脸部是阴的。同样,腿上长汗毛的一侧、脚背是阳的,腿上不长汗毛的这一侧、脚心是阴的。

我前面讲的“坤六断”,眼球属阴的,胸部的乳核属阴的,两肾属阴的。从这三个层面从背后,由后向前的伸展开来,而中轴虚灵之后,像是张三丰的“丰”字,将三个层面从中断开了,所以是“坤六断”。

好了,我们重新回到太极拳层面来讲阴阳。我们的间架中,躯体有形的部分,三大节:两手、躯体、两腿,这是属阳的。当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国古人习惯于这种类似西方数理象限的分析方式。相对三大节,与三大节相关联的人身体周边三大块空间,这是属阴的。我们行拳走架,倘若能象在游泳池里一样,将整潭子水鼓荡起来,这就是太极拳了。老拳论讲“鼓荡”,鼓,击鼓,鼓一敲击,“万物郭皮甲而出”,声音从皮甲从散发出来,这就是鼓。荡是什么?将一块石头从宁静的河面上扔下去,水波荡漾,层层涟漪泛起,向四周扩散。不管是鼓,还是荡,在行拳走架中,鼓荡,讲的其实是看不见的东西在运动。而舞蹈也好,体操也罢,只是讲究手足高低斜正侧仰,一号位、二号位,仅仅是肢体语言,他们只求体位的变化,他们不求与之相关的空气的运动。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550
  • 经验
    42345

相关主题